陳紹誠,祖父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外祖父為國學大師林尹。現為臺灣“財團法人 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曾就讀于美國普度大學工業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于2015年受邀于隸屬臺灣“教育部”之“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儒學相關廣播單元“談笑自儒”,將儒學以深入淺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釋給聽眾。
上一篇講格物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個步驟在學習中何其重要,所以才曰“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后知至”。學習的方法比學習的范圍重要,有了正確的方法,則求取任何知識都能抓到要點,而能快速學習。
智能和知識的養成及取得,基本分為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為本能,例如小孩出生即知要吃,或是我們到一定年齡要交配繁衍,這就是“食色性也”。學而知之為后天養成,但并無很大的壓力,且為我們學習前人經驗累積而成之知識智能,例如學校里的知識,父母的教誨等。最后為困而知之,乃我們受困,遇到波折,由自己摸索,甚至從失敗中學習,此為自我經驗之累積。
然而每個人的吸收速度、辨別能力、思考邏輯、實踐方法都不同。有人能聞一知十,舉一反十;有人能聞一知三,舉一反三;有些則聞一知一,舉一反一;甚至有人聞一知無,舉一無反。雖然資質不同,學習的速度不同,但所需之學問范圍則應相同。
我們活在天地之間,不管才或不才,能或不能,賢或不賢,生于富裕或生于困苦,皆不可廢學也。如自知不才、不能、不賢,則更應該理解和追求如何能茅塞頓開,增廣見聞,日進高明,方能以勤補拙。如若已然有才、能、賢,就好比明珠玉璞,飾之雕之,使之精而益精,美而再美,也為求學增知之功能。
而我們求學,既可以使愚者出愚,頑固者免于頑固,還能使智者越智,明者更明,因此學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是故“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由此看來,人不可以不就師,古時候的圣賢王者,無一不從師而學,方能出類拔萃,越眾超凡。即便是孔子這般的大圣,都“問禮于老聃,問樂于萇弘。”孔子都說自己是“我學不厭”,可見學的重要。
然學如果無目的,無條例,浮華不實,大而無當,徒然殫精竭慮,勞神苦思,浪費精力,最終導致浮泛而無所歸,無益于己,小則徒勞無功,大則吸收錯誤知識思想,達到反效果。
人生存于世上,活在宇宙之中,觀天察地,所到之處,所觸之物,皆為知識;古今中外,書本記載,圣賢所言,也都有許多教訓。那么如何待人接物?在現實當中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因此學問的范圍無窮盡。上一篇講到格物的方法,歷史里也有王陽明的“守仁格竹”的故事,如果試圖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學習無窮的知識,是不現實的。莊子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因此我們需要在無盡的學問里,劃出特定范圍供人求知及學習,這樣才能以有限的生命成就不朽的事業。
致知的范圍應包含哪些?可以分成下列幾個要點:
知天地:認識環境
知命:了解趨勢
明性:通達人性,知道及理解人與獸之差別
明道、明德:知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相處之道
明教:明白教育的目的、重要性,有效的教法及正確教材
知人:識己,鑒人
知物:辨本末,別先后
因篇幅有限,將于下個月解釋各個要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