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和德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不可或缺的,為了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辯證關系;途徑
中圖分類號:D920.0;D6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118-02
作者簡介:楊峰(1988-),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研究生,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助教。
“德治”和“法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就對“法治”有著深刻的見解和論述,“德治”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但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則是我國隨著與時俱進的時代步伐提出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①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自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來,就引起眾多爭議。許多學者曾對“以德治國”提出懷疑,甚至有人認為“以德治國”是對封建社會“人治”②的繼承,殊不知兩者是有著根本區別的。對封建社會中“德治”與“法治”的探討,是在“人治”制度的框架下對有效統治國家和管理人民有效手段的探討,其本質脫離不了當時“人治”社會的根本屬性。我國所提出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國家性質的前提下提出的,作為一種新的治國理政方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國現階段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不同于我國歷史上的任何時代和外國的深刻內涵。依法治國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德治國是指:“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
法治屬于政治文明的范疇,道德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在治理手段上,法治主要依靠其權威性和強制性來保證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有序運行;德治主要依靠輿論及個人的品德修養來調控人們的行為。兩者雖然在形態上有所差異,但是兩者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在目的方面也是一致的。因此,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一,德治是立法的思想基礎。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良好的道德可以為法律的制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例如我國憲法對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規定;民法中對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的規定;刑法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傷害的規定等。良好的道德規范可以為法律的制定提供正確的價值取向,其也是評價法律好壞的重要標準。與道德相悖的法律非好法律,甚至是惡法,惡法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德治是守法的思想基礎。人們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人們守法的自覺性的強弱。例如,在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海口環衛工李蔓在撿到裝有十四多萬元現金及二十多萬元收款單據的袋子后物歸原主并婉拒失主兩萬元的酬謝。③李蔓拾金不昧的行為不僅體現了高尚的道德素養也體現了對法律的遵守。④法律只有轉化為人的內在自覺性,才能更好的發揮法律的作用。因此,依法治國能否順利進行與人的自覺意識、道德素養水平及德治是否深入人心有很大的關聯。
第三,德治是執法的思想保障。良好的法律制定出來后,還需要得到良好的實踐。依法治國的實現除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提高,更需要廣大執法人員的認真執行。由于法律語言的復雜性及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性,因此這對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時,法律不是萬能的,由于法律的滯后性,道德比法律更具靈活性,因此,在法律所不能及的范圍內更應發揮德治的補充作用。(二)依法治國為以德治國提供法律依據
固然道德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但是在某些方面道德不能像法律一樣用強制力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況且,不同的地區的道德規范不盡相同,不同的群體和個體對道德價值的判斷也千差萬別。這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常有不同的處理結果,甚至有些處理結果會截然相反,這勢必會導致社會秩序的一些混亂。但是法律就有所不同,法律必須經過嚴格選擇,其遵從社會大多數人的道德水準、價值評價。
依法治國的強制性、權威性和制度性可以彌補以德治國的不足。依法治國通過立法活動使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制度化、明確化,然后通過司法活動使被法律化的道德規范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實施。因此,沒有依法治國,不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社會的和諧、穩定、長治久安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同理,如果放松思想道德建設,就沒有很好的勸導力和說服力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信心。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要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眾多領域問題頻發。近幾年,不僅官員腐敗問題頻發,而且普通老百姓也出現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問題。例如,近幾年備受關注的“被讓座”及“扶人反被訛詐”問題等。有些人把這些歸結于機制、體制或法治問題。這些觀點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德治不力。與法治不同,德治的乏力不能通過強制性的手段來解決。但是道德在培養情操、凈化心靈等方面的功能卻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在道德淪喪的國度里建設法治國家會困難重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時代的需要。(一)法律不是萬能的
1.法律作為眾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其不能替代道德、紀律、行規等其他社會規范。道德是最基本的社會規范,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它還關乎人的內心。法律僅調控人的外在行為,較高的道德覺悟有利于人民遵守法律。因此,離開道德的法律是不切實際的。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統一性道德的體現,因此法律可以有效緩解道德的沖突和失衡。把道德調解失衡的一部分納入到法律所調控的范圍之內,這便形成道德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并存。法律雖然能夠強化道德的約束力,調控道德的沖突,但是道德在調控人們內心、思想和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功能仍是法律所不及的。
2.現階段,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強化德治。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是,這也給人們的內心世界和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巨大沖擊,隨之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如幼兒園虐童事件、長生生物假疫苗事件、養老院虐待老人問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文化滲透問題等。面對新形勢和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應當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將加強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廣大國民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操守,尤其各級領導干部的道德操守,這是關系到我國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二)以德治國的正確實施能夠促進依法治國
法律是人們一定意識形態的體現,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制定出善法。有了善法,還需要有德之人進行實施。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先生也主張法治必須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曾說:“政治習慣不養成,政治道德不確立,雖有冠冕世界之良憲法,猶廢紙也。”道德和法律是“異用而同體”,“相互為用”,兩者缺一不可。法律只有在德治的輔助下才是治國良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一種自律與他律的關系。德治是自律,法治是他律。在自律和他律的關系中,自律是基礎,他律必須通過自律而起作用,沒有自律的他律是消極的、被動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個人道德修養的自律會有助于法律的有效實施。法律的他律作用可以升華為個人的內在道德責任感,能轉變為個體的內在推動力,進而有助于個體的自覺行為,身體力行。[2]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途徑(一)充分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
在大眾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傳播交流平臺,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念進行深入人心的宣傳和教育。進而使廣大人民更了解法治和德治,使人民了解到只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二)依法治權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法律的尊嚴也將受到嚴重踐踏。近幾年隨著全國反腐行動的展開,涉及以權謀私、權錢色交易的眾多領域的官員相繼落馬。眾所周知住房問題是最近幾年關涉民生的頭等問題,有多少年輕人為了房子而債臺高筑,但有關房管局的貪腐案屢間報端。但凡手握重權者內心裝著人民、道德、法律,在拆遷征地過程中依法進行,或許就不會出現暴力拆遷;在對影視行業稅收的征管方面嚴格執法,或許就不會爆出某冰重大逃稅案;在對疫苗的檢測監管方面嚴把質量關,或許就不會出現因注射保護疫苗反死事件。[注釋]
①新華網.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EB/OL].2016-12-10.
②《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稱“人治“.
③《海口環衛工拾金不昧受表彰 同事稱要以她為榜樣》[EB/OL].http:// www. hinews. cn/ news/ system/ 2018/10/04/ 031533111.shtml,2018-10-4.
④《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參考文獻]
[1]馬佳騰.依法治國需與以德治國相結合[J].法制博覽,2018.
[2]江翔宇.試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并重的幾個問題[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5,16(3).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劉湘溶,李培超.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在統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1,31(1).
[5]伯爾曼.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M].北京:三聯書店,1991.
[6]曹剛.法律的道德批判[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耶律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