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網絡犯罪行為也層出不窮。因網絡犯罪存在跨地域性、瞬時性、多樣性等特點,故我國法律實踐中存在種種問題,其中管轄權問題尤甚。本文從網絡犯罪管轄權目前存在的困境出發,結合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提出解決管轄權沖突的相關建議,以期能為未來立法及實踐提供幫助。
關鍵詞:網絡犯罪;管轄權;屬地管轄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203-02
作者簡介:胡重陽(1994-),女,漢族,本科,德清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干警。
網絡瞬息萬變,網絡犯罪的形式也層出不窮,網絡犯罪存在跨區域性、瞬時性等特點,導致在法律實踐中一些解決傳統案件的法律程序并不實用,如何更好處理網絡犯罪問題是社會各界都關心的話題,其中網絡犯罪管轄權的確立成為大家關心和討論的焦點話題。有效行使網絡犯罪管轄權不僅與實踐中有效打擊網絡犯罪行為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對我國司法主權的尊重。一、網絡犯罪的定義
《網絡犯罪公約》中將網絡犯罪行為定義為“危害計算機系統、網絡和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為,對此類系統、網絡和數據實施本公約定義的濫用行為”。根據我國法律對網絡犯罪的規定,網絡犯罪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針對計算機系統及網絡的犯罪,如刑法第285條、第286條之規定;一類為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實施的其他犯罪,如網絡詐騙、網絡盜竊等。二、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困境(一)完全屬地管轄難以適用
屬地管轄是刑事管轄原則的核心。《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在網絡空間中,物理聯系已經變得不穩定。是否完全適用屬地管轄,這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多人共同犯罪的侵犯公民信息案,犯罪嫌疑人之間僅通過微信、QQ交流,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發生在各地,且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分布在全國各地,到案時間不一。是否分案處理,以及由何地管轄這些都需要慎重考慮。若是完全并案處理,由何地管轄最合理?若是另案處理,是否會浪費司法資源?
(二)指定管轄存在行政化傾向
在網絡犯罪中,一旦立案管轄的標準確定,那么審判管轄也隨之而然確定了。但實踐中,網絡犯罪錯綜復雜,在未掌握完整的犯罪事實時很難判斷何地為主要犯罪地。有些犯罪甚至在掌握犯罪事實時,也很難判斷主要犯罪地。在指定管轄中,在“有爭議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實、有利于訴訟的原則,由共同上級公安機關指定有關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但在犯罪地點眾多、案情復雜的情況下,很難判斷哪個犯罪地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實,有利于訴訟。指定管轄很容易受到上級的主觀判斷影響,一旦作出決定不合理,很容易對被害人申訴權利造成影響。(三)抽象跨境犯罪困惑
所謂“抽象越境”是指行為人本身或者其犯罪行為并未在某一國家的領域內實施,而只是在互聯網上以信號或者數據傳輸方式跨越了某國國境。這種情況下,被越境國是否有管轄權是法學界討論以及關注的焦點。若認定被越境國具有管轄權,那么對于傳統的刑事管轄權理論的沖擊是無法想象的;若認為沒有管轄權,那么被越境國的司法主權必然受到挑戰。同樣這種“抽象越境”也可能在國內發生。這種“境”,則指各司法管轄區域,若是犯罪分子在浙江實施了網絡犯罪行為,信號跨越了上海,最后傳輸到了北京,首先被上海的警方掌握了犯罪事實,那么上海是否屬于犯罪地,上海的公安機關是否有管轄的權利?這是值得探討的。三、網絡管轄權相關理論
為有效確定網絡管轄權,法學界衍生了很多相關理論,以下介紹幾種相關理論。(一)最低限度聯系理論
最低聯系理論起源于美國的“長臂管轄法”,即“最低限度接觸標準”。長臂管轄法是指當被告住所地不是法院所在的州,但和該州具有某種最低聯系,且所提權利要求的產生和這種聯系存在關聯時,就該項權利要求而言,該州對于該被告具有屬人管轄權,可以在州外對被告發出傳票。這體現了屬地管轄以及保護選擇的折中,有利于保護一州的利益,但也加大了司法成本,喪失了司法管轄的便捷性。(二)網絡自治理論
網絡自治理論是指在針對網絡犯罪案件中,完全脫離傳統的刑事管轄理論,將網絡空間定義為新的“地域”,在此“地域”中將不實行其他國家的法律,而是完全施行網絡自身的法律。此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創新,在目前來說此理論完全無法實現。(三)網址管轄理論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設備都有屬于其的IP地址,只要鎖定該設備固定的IP地址就有助于確定犯罪地。隨著社會發展,IP地址的管理也隨之發生改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