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摘要:監察法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法律規章,是針對公職機構的貪污腐敗進行治理的重要依憑。監察法的涉及面較為廣泛,主要針對各公職機構、公職人員,該法的建立主要以憲法為基礎,依照憲法規章公職單位的行為活動進行監督、監察,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即可以進行處理。本文將對監察法的監察對象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監察措施。
關鍵詞:監察法;監察對象;監察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213-02
貪污腐敗行為在國家公職體系當中時有發生,此行為人員利用職權中飽私囊、偏幫權貴,嚴重違反了我國立國的公平原則,因此為了對此行為進行治理,就需要通過監察法來進行監督處理。監察法立法根本在于憲法,通過憲法當中的規章對公職機構、人員的行為進行判斷,當發現超出憲法范圍的行為時,則可以依照監察法當中的規章對此進行處理。一、監察法概述
在本質上監察法的功能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監督與處理,在監督上主要針對目標進行監督,結合憲法對其經濟行為等進行判斷,確認目標是否存在貪污腐敗的問題,如果存在問題,則能夠通過監察法當中的檢查權、調查權對目標進行深入調查,一旦確認貪污腐敗問題,則可以行駛處理權對目標進行處理,處理權的行駛將配合司法部門來執行[1]。
根據規定,監察法主要執行單位為監察委員會,傳統監察委員會權利范圍相對狹小,在執行監察法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很難發現貪污腐敗現象,但在現代我國全國監察方針之下,監察委員得到了擴展,根據地級劃分形成了省級監察委員會、市級監察委員會、縣級監察委員會等,各級層層相扣針對自身范圍行駛監察法中的各項權利,實現全國監察全覆蓋,完成了狹義公職監察到廣義公職監察的轉變[2]。
此外,監察委員會在執行監察法時,除了具有檢查權、調查權、處理權三項主要權利以外,還具有六項輔助職權:查詢權、列席會議權、提請協助權、獎勵權、責令改正權、行政法規規定權,在此六項職權的幫助下,不但可以加強監察的力度,還能夠維護公職機構公平公正[3]。二、監察法監察對象
根據現代監察法規章了解到,監察委員會在執行監察法時,主要針對公職機構、公職人員進行監督處理,所以監察法的監察對象即為公職機構與公職人員,下文將對兩者進行逐一分析。(一)公職機構分析
公職機構是監察法監察的主要對象,但公職機構種類繁多,并且各自職能、職權均不相同,所以在監察時需要仔細區分,一般來說,公職機構可以分為3個類型,即國家行政機關、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
1.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主要是指可以運用國家權利,對社會經濟、政治、教育、文化、國防等多項事務采取強制或非強制手段的機關單位,在法律與實際當中國家行政機關被稱為政府。國家行政機關因為自身權利龐大,所以其行為必須圍繞公平原則展開,其一旦出現貪污腐敗、偏幫權貴的現象,則會嚴重影響我國立國的根基,所以國家行政機關是監察法進行監督處理的重點對象。國家行政機關的體制、職權均受憲法與法律限制,所以在監察法的角度上,在進行監督處理時,可以依靠相應的憲法與法律,判斷國家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屬于違法行為。此外,國家行政機關的核心為國務院,向下劃分即為地方行政機關或鄉鎮人民政府。
2.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是指受法律認可,并授權的組織單位,根據授權的范圍其行政權可大可小,但無論行政權大小均屬于公職機構。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的職能主要在于:幫助國家行政機關承擔公共事務處理,能夠依靠法律執行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公務處理,而因為該組織具有一定的法律調用權,所以其同樣存在貪污腐敗的可能性,在監察法當中也應當對其進行監督處理。此外,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主要包括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
3.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主要是指社會組織單位,其在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之下,同樣具備一定執行行政職能的權利,所以需要將其歸納在監察法的監察范圍之內。一般來說,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在接受委托之后,其執行行政權時,在名義上就代表了國家行政機關,所以當此類組織一旦出現貪污腐敗,國家行政單位同樣會受到牽連,所以對此組織單位的監察同樣重要。此外,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的數量較多,主要包括地方知名產業等。(二)公職人員分析
公職人員同樣是監察法監察的主要對象,依照職能以及公職機構分析結果,公職人員可以分為公務員、公共事務職能組織人員、依法委托組織人員,下文將對這三類公職人員進行逐一分析。
1.公務員。公務員即是指國家行政單位當中的工作人員,在法律定義上根據《公務員法》承擔國家公職、在國家行政編制內、薪資由國家財政支出的人員即為公務員。公務員的主要職能在于根據自身崗位、工作內容,通過職位權利完成公務處理,所以在公務員具有執行行政權的權利,在此前提下,同樣說明公務員可能出現貪污腐敗現象,因此需要將其納入監察法監察對象當中。
2.公共事務職能組織人員。公共事務職能組織人員主要是指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組織中,具有行政權行駛權利的人員。一般情況下,在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當中,并不是所有人員都具備行政權行駛權利的,只有部分通過法律許可的人員才具有此權利,其余人員的行為均受此類人員的約束,所以在監察法視角下,需要仔細區分人員職權,將監察重心放在通過法律許可的人員上。
3.依法委托組織人員。依法委托組織人員與公共事務職能組織人員定義基本相同,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個體依法委托組織當中,具有行政權行駛權利的人員較少,通常只涉及高層管理者,所以在對依法委托組織進行監察時,需要將重心放在其高層管理者上。三、監察法監察措施(一)增加違法人員的經濟處罰
依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可見,當出現公職機構或者公職人員出現貪污腐敗等違法行為時,只能執行7種處罰措施,即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法律處理,但貪污腐敗行為涉及經濟,所以上述的7種措施并不能合理的補回經濟損失。雖然在法律處理當中,可以針對貪污腐敗所取得的財務進行直接沒收、追繳或者賠償,但此方式過于極端,針對情節較輕的貪污腐敗現象,無法體現出人性化原則。
所以在監察法當中,應當設立相應的經濟處罰機制,例如行政人員廉潔自律公積金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只要公職機構或人員一直沒有出現貪污腐敗現象,則隨著其工作年限增長,可以不斷的為其累積公積金,當需要應用公積金時通過申請可以調用公積金,但如果出現了貪污腐敗現象,相應的機構或人員不但要受到相應的處罰,還要沒收其所有公積金。此舉不但可以為公職人員帶來福利,還能給存在貪污腐敗想法的人員施加心理約束。(二)分開監督措施
一般情況下,公職人員在執行權利時,往往會受到上級的命令約束,所以當出現貪污腐敗現象時,可能會同時涉及到兩名或多名人員,不利于監察法的執行。為了提高監察的力度,可以在監察時,將公職人員分為兩類,即政務官員以及事務官員,政務官員一般為上級管理人員;事務官員一般為執行人員,在分開監察之下,不但降低了監察工作人員的負擔,還能提高監察的深度與力度。四、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監察法的監察對象及措施,分析首先對監察法進行了概述,了解了監察法的各項職能以及重要性,之后分析了監察法的監察對象,對各類公職機構以及公職人員進行了定義,最終介紹了兩種監察法監察措施。[參考文獻]
[1]馬嶺.監察委員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6):41-49.
[2]秦前紅.監察體制改革的邏輯與方法[J].環球法律評論,2017(2):17-27.
[3]王孟嘉.法治軌道上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論思[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1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