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娟 任小華 吳浩 蔣芳 牟雁東(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口腔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正畸治療中會遇到很多骨性II類患者,由于排斥正頜外科手術而采用正畸代償治療。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策略[1]多為平整Spee曲線,打開咬合,前移下頜來獲得一個相對正常的外貌,對于正畸代償治療是否能大幅前移下頜改善患者容貌,患者髁突關節區是否有對應的代償能力一直是臨床醫師探討的課題[2]。尤其臨床醫師對骨性II類高角患者的下頜的前移代償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本課題組對60例未經正畸治療的骨性II類患者的髁突在關節窩內的關系進行對比研究,為臨床治療該類患者進行指導。
1.1 一般資料 2013~2016年于四川省人民醫院口腔正畸科就診的男性患者共60名,骨性II類高角患者33名(HG組),平均年齡(17.5±2.3)歲,滿足∠ANB≥5。且∠SN-MP≥40。;骨性II類均角患者27名(AG組),平均年齡(16.8±3.2)歲,∠ANB≥5。,40。>∠SN-MP≥30。。納入標準:無關節彈響疼痛,張口受限等關節癥狀;無既往正畸史,側位片重疊良好;無外傷史及先天性全身性疾病;無多生牙以及頜骨畸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并患者簽署治療同意書。本研究為了排除性別對測量結果影響,使檢測結果更加客觀,故研究對象均選擇健康年輕男性。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拍攝薛氏位片,關節間隙的測量采用張震康測量法。每張關節片由同一個醫師描記關節頭影像于硫酸薄膜紙上,包括關節窩和髁突外形按圖1圖示測量,測量數據3次取平均值,見圖1。

圖1 關節前間隙f1-f2,關節上間隙u1-u2,關節后間隙b1-b2
Figure1AnteriorTMJspacef1-f2,superiorTMJspaceu1-u2,posteriorTMJspaceb1-b2
注:關節上間隙(u1-2):以關節片底片上緣為水平基準線 L,通過關節窩最上緣點 u1 作其垂線 u,與髁突上緣交于點 u2,測量 u1-u2 的距離;關節前間隙(f1-2):通過關節前部間隙最狹窄處作斜線 f與水平基線L成45度角,與關節窩前斜面和髁突前緣交于f1,f2兩點,測量 f1-f2 的距離;關節后間隙(b1-2):通過關節前部間隙最狹窄處作斜線 b與水平基線L成45度角,與關節窩后斜面和髁突后緣交于f1,f2兩點,測量 f1-f2 的距離;髁突相對位置 (R)=( 后間隙 -前間隙) /( 后間隙 +前間隙) ,正值表示髁突前位,負值表示髁突后位, 0表示髁突居中
1.2.2 由同一高年資放射人員采用KODAK9000C數碼X光機進行X線頭影測量拍攝頭側位片,拍攝參數80KV、10mA、500ms、55.15mGy/m2,所攝側位片經兩名正畸專科醫師檢查認為重疊良好,關節頭及關節窩影像清晰可辨才予以采用,所有側位片采用KODAK9000C數碼X光機自帶側位片測量軟件測量以下反映骨性II類患者上、下頜骨形態的項目,見圖2.

圖2 Figure 2 X線頭影側位片Figure 2 X-ray cephalic lateral film
注:測量角度:①腭平面下頜平面交角∠PP-MP 。②下頜平面角∠SN-MP。③合平面角∠OP- SN。④下后牙槽高度(下頜第一磨牙近中頰尖點到下頜平面的垂直距離L6c- MP)。⑤上后牙槽高度(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尖點到上腭平面的垂直距離 U6c-PP)。⑥上齒槽座角∠SNA。⑦上下齒槽交角∠ANB。⑧下頜角∠Ar-Go-Me。⑨下頜升支長Co-Go。⑽下齒槽座角∠SNB 。⑾下頜體長Go-Gn(本研究中下頜平面MP采用GoGn連線)其中 ④⑤⑨⑾為線距測量,其余為角度測量

2.1 兩組患者關節間隙及髁突相對位置比較 兩組髁突位于關節窩中的位置測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R=0.02);髁突相對位置基本居中,但HG組關節前后間隙均大于A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頭影測量比較 下頜升支長度HG組明顯小于AG組(P<0.05);下頜體長GoGn HG組明顯短于AG組(P<0.05);下頜角∠ArGoMe HG組明顯大于AG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腭平面下頜平面交角(∠PP-MP),HG組上下頜骨平面明顯成發散趨勢,該值大于AG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后牙槽高度,HG組明顯高于AG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牙合頜平面與前顱底平面夾角(∠OP-SN)HG組呈明顯的后下旋轉的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關節間隙及髁突相對位置的測量Table 1 Joint clearance and condylar relative position
注:HG組比較,①P<0.05

表2 X線頭影測量項目Table 2 Cephalometrics measurement
注:與HG組比較,①P<0.05;與HG組比較,②P<0.001
健康成人的顳頜關節中大多髁突是位于中位的,關節上間隙最寬,后間隙次之,而前間隙略小于后間隙[3-5]。本研究采用直觀明了的張震康測量法。結果顯示髁突在兩組患者中基本中位,微靠前,實際測量中除了髁突中位外,靠前和靠后的髁突相對關系均有表現,只是大多數居中略靠前。李晨[6]等采用CBCT 影像重建骨性 II 類高角成年女性顳下頜關節骨性結構顯示,較均角骨性I類對照組來說,前者關節后間隙較后者大。本研究中骨性 II 類男性患者無論高角還是均角,關節后間隙均較前間隙略大,髁突位置居中略靠前,與其結果類似,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為骨型II 類患者功能代償所致,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顯示骨型II 類高角組前后間隙均大于骨型II 類均角,分析原因可能為前者咀嚼肌力小,對關節窩的功能刺激不如后者導致關節窩形態寬淺。Arnett[7]認為,較大的髁突在行使咀嚼功能時更為穩定,髁突和關節窩匹配度更高,此類髁突抵抗移位發生的能力更強。相反,小的髁突在咬合變化時提供的支持不夠,與關節窩的連接松散,更容易發生移位[8-10]。本研究從另一方面證實上述觀點,寬淺關節窩對髁突的匹配度不強,源于咀嚼功能刺激不足,反過來又導致咀嚼效率低,形成不良循環,加劇下頜骨的后下生長趨勢。
骨性II類患者形成的機制有上頜發育過度伴或不伴下頜發育不足; 上頜前移伴或不伴下頜后退;單純下頜后退或發育不足[11-12]。因此,針對上述機制,臨床代償治療的策略多為:抑制上頜發育,遠中移動上牙列,促進下頜發育,促進下牙列近中移動。本研究中顯示骨型II類高角男性患者的關節前后間隙較均角患者大,提示關節窩寬淺[13]。因此,對于此類患者前移下頜的治療手段要考慮到關節區適度的改建能力,否則將會形成雙重咬合。提示在高角患者青春高峰前期進行功能矯形治療時不要一味過度前伸促進下頜發育,一定要注重患者的咀嚼功能,尤其使咀嚼肌加強[14-15],盡量采取能有效增強咀嚼功能的矯治方式和矯治器來達到穩定有效的治療效果。
發現對于骨型II類患者中下頜骨形態有所不同,高角患者較均角患者顯示了明顯的下頜支下頜體的發育不足,牙合平面順時針旋轉明顯,上后牙槽高度明顯增加[16-17]。因此,對于此類患者矯治從開始就要控制好上后牙槽高度以及牙合平面,使后者逆時針旋轉,減小上下頜骨交角,使患者盡量呈現較美觀的外貌[18-19]。
年輕成年骨性II類患者顳頜關節中髁突相對關系位中微靠前,但高角者關節窩寬淺,故代償治療中不益過度前移,防止雙重咬合。骨性II類高角患者的代償治療較均角者,更要注意控制上后磨牙高度,減小牙合平面的順時針旋轉,減小上下頜骨的開張性生長,并加強咀嚼肌功能訓練,以期達到結果美觀和協調穩定的功能。
[1]田野,葉禹,白丁.骨性Ⅱ類畸形拔牙掩飾治療策略[J].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0. 3(5): 261-265.
[2]陳紅,丁寅,郭濤,等. 骨性Ⅱ類錯(牙合)的顱底形態研究[J]. 口腔醫學雜志.2006. 26(4):298-300.
[3]張震康,趙福運,孫廣熙.正常成人顳頜關節100側X線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 1975.55(2):120-132.
[4]王瑞永,馬緒臣,張萬林,等.健康成年人顳下頜關節間隙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術測量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醫學版, 2007. 39(5):503-506.
[5]張俊超,劉一鵬,焦連龍,等.顳下頜關節間隙改變與關節盤移位關系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51(10):1552-1554.
[6]李晨, 李永剛,馮雪. 骨性II類高角成年女性顳下頜關節骨性結構的三維研究[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6. 32(2): 239-243.
[7] Cassidy S E, Jackson S R, Turpin D L,et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lass II subdivision malocclusions [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4,145(4):443-447.
[8] 姚霜,劉曉君,柴汝昌,等.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Ⅱ患者顳下頜關節的形態特征研究[J].2012,28(1):47-50.
[9] 郭偉,程敬亮.MRI在顳下頜關節盤移位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6,14(4):428-430.
[10] Safari A, Jowkar Z, Farzin M.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uxism and premature occlusal contacts [J]. JContemp Dent Pract,2013,14(4):616-621.
[11] 張紅萍.骨性Ⅱ類錯牙合畸形患兒拔牙與非拔牙矯治前后的軟組織側貌的比較[J].中國醫療美容,2017.7(4):47-49.
[12] 周麗娟,王建國,張錫忠,等. 骨性Ⅱ類錯( 牙合) 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矯治后軟硬組織變化的研究[J]. 中國美容醫學,2015,24(23):58-61.
[13] 趙蔚萍,趙海源. 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顳下頜關節窩形態特點的研究[J].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15,31(5):134-136.
[14] Line R,Fracnhi L, N.A,etal.,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masseter muscle in different vertical facial patterns:a cross?sectionalstudy in growing children[J]. Ultrason Imaging, 2013,35(4):307-317.
[15] 劉鳴,高振,吳光宇,等.骨性Ⅱ類錯畸形患者牙弓形態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27):30-33.
[16] 陳向颯.骨性Ⅱ類高角錯(牙合)牙頜特征及(牙合)平面與下頜骨、牙齒的相關性分析[D]. 2014, 天津醫科大學.
[17] 紀道安. 安氏Ⅱ類1 類錯頜畸形拔牙矯治對牙弓寬度影響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4,14(9):159-160.
[18] 沈群,劉從華,肖琿,等.安氏Ⅱ類錯伴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髁突位置和咬合早接觸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0):1614-1616.
[19] 趙營,王建國,魏志強.骨性II類錯畸形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頜骨三維形態特征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5,21(4):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