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武軍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西安 710065)
教育是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培養每一位學生在為人、處事、做學問方面都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中華傳統文化更是構建與保持當前教育的有力支點和思想源泉。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靈魂,二者價值一致。古往今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多存在類似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敬老尊賢”的文明禮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正是幫助學生提升道德修養,養成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勇于擔當、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之魂,其內在價值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其次,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相輔相成,兩者屬性相容。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它是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文化即化人的深沉積淀,它是人類不斷發展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所達到的某種方式和程度。恩格斯曾說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從這里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文化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指向了道德價值,文化在“化人”的過程之中,不自覺地行使著德育的功能,而教育的本質即為德育價值的根本實現,德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使得教育具有內在的文化屬相,良好的“德育”工作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最后,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教育兩者具有資源共享性。中華傳統文化在歷代的傳承和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多元文化格局,這種多元性的文化格局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限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再生性,同時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現代社會道德的文化資源。學校教育如同潤滑劑,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所能觸碰和影響的各個方面在校園文化中相互作用、傳遞和整合,并內化于當代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事之中。
如今多數人將學校的辦學宗旨理解為,僅僅教人們去認識、學習、掌握、再到適應社會,著力點是教會學生去適應社會的知識與技能,它放棄了重塑人們自由靈魂的內存目的性,將教育的無限性逐漸演變成了謀取生存技能的有限性。人們之所以對學校的辦學宗旨有如此的理解,是因為我國當前教育現如今至高無上的“專才教育、專業教育”,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以專業來設置課程,形成了專業教育濃重的課程架構。在這種專業教育的框架之下,文化素質教育逐漸被“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也逐漸被“攻陷”。當前絕大多數教育在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也進行了 “通識教育、通才教育”,加大了文化教育在課程設置中的比例,然而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通識教育”只是被用于“主干課程”以外的選修課,這成為大多數學生“拿學分”“提興趣”的主要途徑,如此的“通識教育”與我們當時設立的初衷相差甚遠。我們不得不承認,所有的教育、學習和成長都是為了適應社會,都是有目的性的,但是這種目的性是要培養有用之才,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潘懋元先生曾經說過,高等教育的內部規律就是人的全面發展規律[3],其實每個階段的教育都應如此,教育中長久以來的重“專才”輕“通才”的思維模式必須加以改變。
伴隨著人們現如今物質水平、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形式的“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快速擴張。特別是對于“成長期”的學生,他們接受和領悟能力極高,好奇心強,勇于挑戰新鮮事物,往往會無意識地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一方面,隨處可見的快餐文化,熱衷企盼的洋節文化,日益盛行的日韓文化、通俗文化等都在被眾多的學生所接受和效仿,這更多反映出來的是同學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缺失和內心價值觀的改變,因為將流行的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比較,他們會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的”“老套的”“落后的”。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發展加速改變著校園師生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學生將網絡作為獲取精神食糧的唯一渠道,他們享受網絡虛擬性所帶來的快感。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波及面較廣,監管困難等原因,網絡低俗文化的呈現、人際情感的冷淡、黃色信息的肆意發布,言行舉止失當等現象此起彼伏,這直接導致學生道德水平下降、文化涵養缺失,此時的傳統文化相較于網絡文化而言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卑感。
青年學生作為未來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如果未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透徹了解,則無無從談起對傳統文化的創造與創新。對于學校而言,我們應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讓年輕一代始終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在當下的時代大背景下將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整合與創新。絕大多數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基本采用若干場講座來進行,這樣做的作用無非僅僅讓學生擴大了知識面,提升了興趣而已,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僅僅成為“調味劑”,使其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教育,在于它的長遠性、無限性和非功利性,顯然如今的傳統教育成為帶有功利性教育的附屬品,喪失了自己獨有的色彩。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學校教育相適應,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應該體現出它的獨立性,與我們已有的教育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會使得傳統文化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發揮與釋放。
作為學生而言,課堂永遠是接受教育的第一陣地,因此首先應該從課程設置和教學方面去進行探討和改進,加大以通識教育為載體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可以將以前的“通識”課改為系列性的經典傳統文化閱讀,因為只有從文化本身的“原點”出發,才能更大的開發學生的潛能,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同時將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同等對待,使其成為主干課程和基礎性學科研究。其次,教師隊伍建設質量尤為重要,教師作為知識傳輸的給予方,應該明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人”而非“才”,改變傳統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將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學中,以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教育手段,結合時代主題,從小處著眼,使同學們深切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為人、處事、學習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啟發,從而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最后,善于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和推廣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具有更大限度的可讀性,使傳統文化的教育性和同學們的興趣點“無縫對接”。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積極營造和主動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同學們日常校園文化建設和寒暑假社會實踐中,只有在傳統教育中實現功能互補、上下聯動,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糾正學生們心目中 “落后的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增強對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正確引導,使他們明白在學校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是一種綜合能力,僅憑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提升閱讀量,尤其是多閱讀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處于每個階段時民族精神的體現,通過閱讀,會使人才思敏捷,情感細膩,談吐儒雅。使同學們對于傳統文化形成興趣熱點之后,利用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學習資源對同學們展開傳統教育,引導同學們正確的鑒別問題,分析問題,指出問題,以正破邪。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每一個公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4]!中華文化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演繹,已經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和價值使命。千百年來形成的價值認同如果被割裂和顛覆,必將切斷民族根基,盡管部分傳統文化不能很快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但是這絕不能成為當代教育忽視和放棄傳統文化的理由。學校所獨有的文化及育人功能,使得它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并為之所用,這既是當前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是傳統教育適應當前國際化教育所做出來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