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輝,湯雋晟,葛永進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
大學生就業問題被多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高校畢業生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引導,則成為主動解決就業難題的重要措施。“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通過對自身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職業,指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和工作計劃,采取必要行動以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自主地對自己未來進行規劃,對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的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換句話說,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一個對自我認知和自我判斷的過程,對自己是否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則關系到其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明確程度。針對于此,筆者通過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400余名大一新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隨機選取了100份數據,從大學生對于自我認知程度,和家人、朋友的關系,以及職業規劃目標等三個角度來分析。
該部分主要從大學生對自己性格、興趣愛好和特長、情緒情感、意志力、身體狀況和具備的能力、經驗和優缺點等幾個角度出發,來調查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以及內在外在是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表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自我認知情況統計
通過表1分析可知,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內在和外在以及自身存在的優缺點比較了解,但也有27%的學生對自己的內在性格、情緒、意志力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一般,更是有16%的同學尚且不知道身上有哪些優點和缺點,甚至不清楚自己具備哪些能力。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未來的就業去向等問題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會受到家庭、老師、朋友和同學的影響。正是基于此,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大學生對家人、老師、朋友和同學對自己以及對他們是否有明確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調查,來研究大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選擇上,與身邊人看法的關聯程度。

表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身邊人對自己的看法
通過表2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缺乏與老師的溝通,所以在這一方面表現出更多的不清楚,尤其是與老師和同學這兩方面,相對于家人和朋友看法的影響較弱。
職業規劃目標有短期(1~2 年)、中期(3~4 年)和長期(5年以后)的分別,短期的目標基本上是大一、大二時的目標,而中期的目標則是大學四年的目標,長期的目標則是大學畢業后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或者說是長期的人生定位和規劃。而短期和中期目標又是為長期的目標服務的,所以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要將這三者聯合起來,職業生涯規劃才有意義。

表3 大學生職業生涯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規劃
通過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短期的目標比較清楚,而中期和長期的目標卻缺少想法。
針對表1中自我認知表現一般或者不清楚的31位同學,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這31人中間,男女比例為7∶24,生源地對比分析,上海生源所占比重為11人,非上海生源為20人,這31人中間,有13人是對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和經驗不清楚,有14人對身邊人的看法不清楚,有8位同學缺乏對中長期職業規劃缺少目標。從而可知,大學生對于自我能否有清楚的認知和定位,對于其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于此,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以下幾個特點:(1)職業生涯規劃時間的延續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是一次課或者一場講座能夠短期內完成的,根據上文表格分析可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任務。要適時、適當的階段性的給予大學生以指導,尤其是關鍵性的大學一年級剛入學以及大學三年級需要進行中期規劃的階段,以及大學生找工作的黃金時期,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2)職業生涯規劃手段的多樣性。根據上文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自我認知定位,是由自身內在因素以及家庭環境外在因素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大學教育更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需要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樣面對飛速變遷的社會環境和大學生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需要考慮家庭的因素,也需要家長參與其中。(3)加強自我認知,準確定位職業。由于廣大學生缺乏對于自我的認識,使得自己無法正確地去給自己定位,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從而導致職業生涯規劃的失敗。所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心理上的輔導,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以及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從而因材施教,給予學生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4)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化于無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雖然由于就業形勢嚴峻而被重點強調,可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也是輔導員的基本工作之一,“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以及相關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所以輔導員在日常的談心談話過程中,將職業生涯規劃放入其中,進行引導,將職業生涯規劃化于日常,從而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