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甘肅省臨澤縣文化館,甘肅張掖 734200)
臨澤縣古為雍州屬地,周、秦時期烏孫、月氏駐牧,西漢時期為匈奴牧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縣境設昭武縣,因境內月氏駐牧時筑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于張掖郡。始建國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改渠武縣為昭武縣。三國屬魏。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據甘州,縣境屬吐蕃。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古老的絲綢之路從臨澤穿境而過,境內漢明長城、魏晉古墓、明清書畫等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跡,昭示著自古以來臨澤先民征戰開拓,繁衍生息,傳承文化的歷史軌跡。無論是先秦遺跡,還是漢韻唐風,都在臨澤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獨具地域特色的燦爛文化,形成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游藝、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禮儀、民俗活動、民間信仰、民間工藝美術、民間社火、民間舞蹈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臨澤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的工作原則,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專家咨詢委員會等工作機構,下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制定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定管理暫行辦法》,認真組織實施《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按照傳承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對民間文化藝術進行積極挖掘,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完善傳承保護措施。堅持舉辦民間民俗作品展覽,為民間藝術創作成果展示提供平臺,使民間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目前,600多名民間藝人分布城鄉,30多名民間藝術骨干活躍在民間藝術創作領域,每年民間藝人創作的民間藝術品都在千件以上。在眾多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書法、繪畫、雕塑、剪紙、烙畫、景泰藍鑲嵌畫、刺繡、木雕、玻璃畫、藝術品收藏等民間藝術種類和民間藝術作品深受臨澤人民群眾的喜愛。鐘靈毓秀的臨澤山水孕育出了魯忠周、劉青年、賈永飛、張永旭、王輝旗等一批民間藝人,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寄托著民眾的審美理想,反映著人民群眾獨特的生活情趣。他們創作的民間藝術品既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臨澤文化建設的一朵奇葩。
臨澤的民間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從相傳修建于漢代的仙姑寺建筑中就可以尋覓到民間雕塑的歷史淵源。臨澤的民間雕塑以木骨泥胎雕塑并飾以彩繪為主,大多以廟宇神像、民間神話傳說人物為藍本,雕塑造型、修飾等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目前,我縣蓼泉鎮民間藝人魯忠周繼承并發揚了臨澤民間雕塑的傳統技法并有所創新。其雕塑作品以現代人物為原型,造型古樸,比例協調,人物聲情并茂。在木骨泥胎雕塑彩繪的基礎上,外表涂以玻璃鋼漆進行防銹處理,增強了雕塑作品的實用性,被酒泉、臨澤、高臺等地中小學、鄉鎮等單位采用。他的雕塑作品《臨澤縣新華鎮鎮標》曾被《中國建設報》等媒體報道。
臨澤有著逢年過節、迎娶新娘剪紙貼窗花的傳統。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總要剪幾幅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生肖圖案妝點門窗。傳統習俗積淀出了民間剪紙藝術,60歲以上的農村老大娘幾乎都能信手剪幾幅。目前,有30多名民間剪紙藝人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其中以新華鎮民間藝人劉青年、沙河鎮民間藝人賈永飛的剪紙藝術最具代表性。劉青年是臨澤近年來涌現出的一名優秀民間藝術家,他的剪紙藝術融刀法和剪法為一體,構思精巧,技法厚積薄發,細膩傳神,圖案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堪稱民間剪紙藝術佳作。其剪紙藝術曾多次被 《甘肅日報》《新華網—甘肅頻道》《張掖日報》、張掖電視臺等眾多媒體報道。民間藝人賈永飛的剪紙藝術以套色剪紙為主要特點,其作品曾被韓國收藏家收藏。
臨澤的民間刺繡藝術作品大多以荷包、鞋墊、門簾、窗簾、被巾、枕頂、包袱皮、床帷子等實用性物品為載體,用絲繡、堆繡、絨繡等技法創作而成,圖案大多以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為主,色彩艷麗,配線講究,即注重實用性,又注重藝術性。現存創作年代較遠的作品是臨澤縣板橋鎮民間藝人秦桂芳(已故)創作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幅枕頂。
民間書法繪畫藝術在臨澤有著深厚的土壤,民間藝人眾多。較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有王輝旗、王家銘、周鵬、郭興銀、蔣存斌、徐明理、繆自旺、易增科等。臨澤民間書畫藝人雖沒有特別叫得響的名頭,但或擅長書法,或專精烙畫,或沉醉丹青,各有造詣,各有千秋,形成了臨澤民間書畫藝術的芳草園。
臨澤民間手工技藝藝術涉及、面人、景泰藍鑲嵌畫、玻璃畫、木雕、草編、鐵藝等民間藝術門類,雖作品數量不多,但也反映出臨澤民間藝術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臨澤縣鴨暖鄉民間藝人陳會平的面人藝術造型小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創作過程迅速,技法嫻熟,作品題材取材于《西游記》《紅樓夢》等,深受人民群眾,尤其是少年兒童的席愛。沙河鎮民間藝人張永旭的景泰藍鑲嵌畫以景泰藍制作技法為主要創作形式,別具一格,藝術特色比較鮮明,在河西地區實屬少見。
在小縣臨澤,不乏民間藝術品收藏愛好者,他們的民間藝術品收藏,透射出對民間藝術的獨特愛好和理解。沙河鎮居民豆永紅30多年如一日,專題收藏毛主席像章和木版畫,藏品種類10多種,數量近500件,實為臨澤民間藝術的又一獨特景觀。
民間藝術包括民間雕塑藝術、民間刺繡藝術、民間藝術品收藏等,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傳承價值。例如現存創作年代較遠的民間刺繡作品是臨澤縣板橋鎮民間藝人秦桂芳(已故)創作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幅枕頂。從這幅作品可以看出民國時期我縣刺繡工藝的發展水平和特點。
民間藝術中有許多藝術創造,藝術技巧,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能深深打動我們的心靈。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
民間藝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傳統的文化資源,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優勢所在。例如民間藝人魯忠周雕塑、劉青年剪紙、賈永飛雕刻葫蘆既利用傳統工藝、傳統文化資源取得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促進了非遺項目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