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諾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程,漢字也一直伴隨著中華文化在不斷傳承。 從創始之初,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制訂漢字規范標準,指導監督漢字的規范化實施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對外交流都是建立在漢字規范統一的基礎之上。新中國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就僅僅針對國內交流發展來說,漢字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是文化交流傳播的基礎。但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商業因素的增加,社會用字混亂的情況十分嚴重。濫用繁體字亂用錯別字的現象隨處可見,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社會各處的用字錯誤是多么的嚴重:濫用繁體字、異體字者有之,生造簡化字者有之,亂寫錯別字者也有之。因此,我們應提高文字規范意識、明確用字標準、深入了解每一個文字背后的意義。在這里本文將會就繁體字的認讀與使用做出簡單的分析。
漢字在先民的勞動過程中產生,是中華民族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 它的意義已經不能局限于一種傳播交流的工具,漢字已經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漢字產生之初就以繁體的形象出現,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符號。繁體字在我國封建時代作為通行文字,已經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去。因此,在1956年我國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提出簡化字替代繁體字,建立現代漢字規范體系之后相當長的時間中,漢字使用過程中依然有著繁簡并存的現象。
例如許多老一輩從小就認慣、寫慣繁體字的學者們仍然會使用繁體字,這也是繁體字存在的社會原因之一。正因為這樣漢字體系始終不規范。
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進行了約37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創立專門機構,確定工作方向,以及制定實施方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也是漢字簡化運動的開端。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于1952年成立,在收集整理近代以來主張漢字簡化研究者的想法基礎上,于1954年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刊登于《人民日報》,同年7月,國務院設立 “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漢字簡化方案”通過簡化字515個及簡化偏旁54個。第二階段:高潮階段。“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后,文字改革工作進入了全面開展階段。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布了《簡化字總表》,共三表,2236字,這就是今天大陸通行的簡體字。第三階段:低潮階段。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開展,政治環境動蕩,全國上下各個領域都受到波及影響,文化事業同樣難逃浩劫,漢字簡化運動開展艱難。在這一時期,各地方都曾推出過一些不合理的簡化字,但“文化大革命”后明確規定嚴禁使用。第四階段:復興階段。“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政治環境歸于平靜,文化事業也穩步發展,漢字改革運動也隨之繼續開展。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國務院頒布了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的草案,但于1986年廢止。同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并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文化部、教育部發表《關于簡化字的聯合通知》表示:漢字的基本結構應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統一,以便于充分發揮漢字基本作用。 至此,漢字簡化運動暫時告一段落。這一系列的漢字簡化運動對漢字體系的規范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漢字規范化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文化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更何況我國現階段將“一國兩制”作為基本國策,國家政治上還未達到完全統一,在漢字規范上更難做到完全統一。因此現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識繁寫簡,繁簡并行已成為解決漢字規范問題的主要措施。廢除簡體字是不現實的,現階段中國的快速發展需要一種書寫快捷簡便的文字來作為載體。同樣禁止使用繁體字也是不科學的,繁體字承載了幾千年來漢字發展的精髓,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對于不認識繁體字的人,前人的許多書畫、古籍以及古跡上的題字他們都不能理解又何談傳承呢?所以,這勢必會形成文化的斷層。繁體字有簡體字所不具備的優勢,繁體字的精髓之處就在于它的結構與筆法,它充分體現了字根與字源。現在有許多人會時常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這正是由于繁體字過于簡潔造成的。更何況繁體字的書寫有其獨特的韻味與美感,這一點簡體字是無法與之媲美的。 所以,繁體字有必要存在。漢字簡化方案還需要學者們進行系統分析研究之后進行。近代以來,國家對于繁體字的使用也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在2001年實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已有明確的規定:(1)文物古跡;(2)姓氏中的異體字; (3)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4)題詞和招牌中的手書字;(5)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6)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2]。這表示在倡導推行簡體字的大前提下,國家允許在一定的條件下保留繁體字。對于國家的全面發展而言,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正確處理繁簡字之間的關系,使繁簡字相輔相成,認識到繁體字獨特的魅力,使繁體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上文中也說到,當今社會繁體字使用錯誤的現象隨處可見。從影視資料、作家作品、電視廣告到日常宣傳、書信往來都或多或少的使用繁體字。一些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的人認為繁體字是高深的學問,便東施效顰,不分場合地點地濫用繁體字表現出自己有文化。如“山谷”寫成“山穀”、“皇后”寫成“皇後”、“攻無不克”寫成“攻無不剋”、“表里山河”寫成“表裏山河”等等。不管詞語所表達的含義只要見到字就改為繁體字,張冠李戴導致字不達意,出現誤寫,鬧出笑話。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其意義完全不同。谷,山谷。穀,百穀(稻麥等)。二字不通用;后,君王,皇后。後,先後。有些古書曾經以后代後,但用得很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王、皇后的后,則絕不寫作後;克,能,勝。剋,剋制;里,鄉里。裏,衣內,二字古不通用。 不理解這些字的意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鬧出笑話,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要做到:(1)嚴格遵守履行國家文字使用的有關規定,明確允許使用繁體字的范圍,在日常生活中認真書寫與使用漢字;(2)充分了解掌握繁體字與簡體字對應字的不同特殊意義,以便于更好地規范用字;(3)對書寫的內容及其文句的意義要有正確得當的理解,這樣才不至于混用繁體字而造成不必要的錯誤與損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