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重耳
(華工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00)
在我國實際發展期間制定了驅動發展方面的戰略方案,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的情況下,促進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承擔自身的工作責任。對于大學科技園而言,屬于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自主創新中的重要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特色高等教育工作的良好實施。在高等院校產學研結合的情況下,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服務,培養創新創業方面的人才。由此可見,大學科技園在發展中應為高校技術創新提供基地,創建高新技術的孵化體系,聚集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形成產業的輻射催化體系,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
對于大學科技園而言,主要依靠的是高校優勢資源的建立與發展,在成立初期,就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責任。自從2011年提出《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之后,就要求在大學科技園實際發展中,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其創建可靠的支撐體系,能夠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人才培養基地,創建現代化的管理體系。
對于大學科技園而言,主要的發展功能就是根據高校育人與學科等優勢,創建良好的管理機制,可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可建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與高校相互聯系,通過合理的方式創新整體工作方式與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實現多元化的管理目的,在長遠發展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整體工作效果。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是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內已經建設了具有主導地位特點的光學產業,可將激光技術、新材料與軟件產業等劇集在一起,形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示范工程基地,例如:數控系統類型、激光類型、敏感類型、光器件類型、光纖互感器類型、CAD軟件類型等產業化基地,可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品牌體系,更好的建設創新基地,將研發型的企業作為主要內容,創建現代化與多元化的管理機制。在此期間,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能夠以最快速度、最高的質量與最低的經濟支出作為依托,更好地進行管理與控制。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應明確高校人才優勢,在創業文化資源與政策資源的支持下,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高質量的管理依據,在創新創業人才基地的支持下,更好地開展項目評估與融資等工作,提升整體工作效果。
對于大學科技園而言,可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科技工作與產業一體化工作的依托,在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在1951年的時候,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已經創建了世界第一大學科技園,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園,之后又發展成為全球創新高地,也就是硅谷。在1959年的時候,依托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在波士頓128公路地區等,都建立了大學科技園,可促進大學科技園的長遠發展。在1972年的時候,英國赫利奧瓦特大學就已經建設了第一大學科技園,可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在1975年的時候,劍橋大學也建設了劍橋科學園。在1983年的時候,德國建設了大學科技園,在西柏林革新與創業中心區域。在此之后,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大學科技園的浪潮,各個發展中國家開始建設大學科技園,形成了技術成果的支持,在商品化與產業化基地的支持下,提升整體工作效果。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經濟體制的改革活動,改革了傳統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可在先進科技體制的驅動之下,加大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力度,創建產學研究合作模式。在1988年的時候,東北大學就開始針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先進經驗進行學習,創建了國內的第一大學科技園。在1992年到1993年的時候,上海工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等,都開始建設大學科技園。在1999年的時候,我國科技部、教育部就開始在15個大學科技園中進行試點建設于改革。在2001年的時候,已經開始針對大學科技園試點進行評估與管理。在2014年的時候,經過國家的審批,已經有110多個大學創建了大學科技園,形成了研究熱潮,在多年研究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進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實施[1]。
對于我國的大學科技園而言,與其他大學科技園較為相似,將研究型大學作為主要的依托,在人才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與機械資源的支持下,形成綜合化的資源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針對投資風險進行分析,創建多元化的渠道,可在政府政策指導之下,在大學附近的區域,建設從事科技創新的高科技園區,以此提升整體工作效果[2]。
在某美等發達國家中,已經開展了創新教育工作,我國可以在創建大學科技園的過程中,從發達國家中總結先進經驗,滲透當地的特色內容。對于創新創業教育而言,屬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可通過創業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創業精神,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升整體工作效果,促進教育工作的良好實施[3]。
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科技園主要是將科研實力作為依托,總結智力方面的資源,在提升整體資源優勢的情況下,促進其他社會資源的合理整合與處理,創建良好的自主創新基地,在產學研相互融合的情況下,通過高校師生創業的實踐方式進行處理,制定完善的戰略方案與創新類型的管理機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可促進高校技術與科技成果的良好轉化,在企業孵化人才的情況下,創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形成綜合科技創新平臺,提升整體管理工作效果[4]。在我國大學科技園實際發展期間,可創建良好的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現代化的管理與控制機制,創建合理的教育基地與平臺,提升整體工作效果。
對于創新創業能力而言,對綜合素養的要求很高,除了可在創新創業中實現導向管理之外,還可以將實踐操作作為主導,實現綜合教育發展目的。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高校應針對大學科技園進行合理的開發與管理,整合各類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大學生創建合理的創業與實習基地[5]。在實際工作中,需做好功能定位工作,明確大學科技園的主要學科優勢,針對人才與平臺資源等進行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針對科技內容進行合理的創新,形成成果方面的轉化目的。在此期間,應明確各方面工作任務,建立現代化的管理與控制機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升整體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在先進管控方式的支持下,明確各方面工作目的與要求,增強管理工作效果,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
在大學科技園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屬于最為基礎的職能,但是,當前我國的大學科技園在發展中,只能為創新創業教育起到示范作用,可通過創新創業關系的明確,針對教學模式與科技園的教育等工作進行合理分析。且在大學科技園實際建設期間,未能充分發揮各方面工作功能,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大學科技園的創新創業教育相較存在很大差距,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與探索[2]。在此期間,應進行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合理分析與了解,明確是否存在問題,創建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提升整體工作效果。在對大學科技園進行綜合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6]。
1.3.1 大學生的能力存在問題
大學生在實際發展中屬于其中的創新創業主體,受到專業因素、品格因素與社會閱歷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自身的創新創業成功率降低,在分析中可以發現其中主要的原因為:(1)大學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正確創新觀念,在創業方面存在一定畏難情緒,缺乏創業勇氣,未能養成良好的意志力。(2)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實踐操作與組織領導等能力,沒有實現合理的團結協作與社交能力,未能全面提升整體學習效果。(3)大學生在經營管理方面、營銷方面、產權方面與金融方面存在創業知識匱乏的問題,未能掌握豐富經驗,沒有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管理。(4)大學生沒有養成豐富的創業經驗,缺乏較高的技能,沒有合理在職場中使用創業商業計劃書,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養成良好的經驗,未能針對各方面創新創業內容進行合理探索,嚴重影響各方面教育工作效果。
1.3.2 社會創新創業環境存在問題
第一,在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過程中,缺乏合理的制度與完善的配套政策內容,未能針對扶持政策進行合理的宣傳語貫徹落實。第二,在我國高等院校實際發展期間,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時間很晚,只有10年左右,沒有創建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在缺乏教材內容的情況下,未能針對教育模式與方法進行合理創新,導致整體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第三,在創建創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教師缺乏專業知識,沒有總結豐富經驗,只能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開展工作,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第四,社會在實際發展中未能樹立正確認知,沒有意識到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要性,未能加大輿論的宣傳力度,導致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匱乏。
1.3.3 大學科技園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在創業初期的時候缺少資金的良好支持,在創業期間,啟動資金多來源于家庭或是朋友。雖然一些大學科技園已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但是,在創業之后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未能創建合理的資金管理機制。很多大學科技園還沒有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融資方式與渠道等進行處理,沒有創建合理化與現代化的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創建合理的融資服務機制,如果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將會出現嚴重的投資風險問題,應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與控制,創建先進性與可靠性的管控體系,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
華科大科技園位于“武漢·中國光谷”的核心地帶,占地面積1000畝。2000年至今,園區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26.19億元,稅收44.86億元。科技園建成孵化與產業化面積46.31萬m2,入園企業260家,上市公司10家。高新技術企業51家,瞪羚企業12家,千人計劃11人,城市合伙人6人,百人計劃5人,3551人才計劃25人。園區從業人員20320人。
華科大科技園培育了華工科技、華中數控、天喻信息、銳科光纖、灣流科技等知名企業,引進了江鉆股份、中元華電、地中海航運、北京鐵道、四方繼保等知名企業,已成為“武漢·中國光谷”重要的自主創新源泉之一。
華科大科技園的發展理念是 “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適應國家經濟增長新常態,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緊緊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才優勢,圍繞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東湖高新區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的戰略方向,堅持‘服務乃宗旨,貢獻即發展’的指導思想,探索大學科技園的創新發展之路,為華中科技大學‘雙一流’設、為區域經濟的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力量。”
華科大科技園的發展目標是 “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實現‘科技園區-科技服務-科技金融-科技企業’四位一體的良性循環。成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承載地、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地、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地、孵化資源的集聚地。力爭通過‘十三五’的發展,成為國內顯著影響力的大學科技園,向世界知名大學科技園邁進!”
為了實現華科大科技園“十三五”規劃的目標,提出了“聚力行動計劃”,即聚合“科技力、創新力、資本力、智慧力”,通過對“空間、資本、人才、科技”等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實現對學校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反哺、形成科技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在聚力行動計劃中,實施了“8個1工程”,即:
(1)開設一門精品課程。
(2)辦好一個啟航創業訓練營。
(3)設立一支創業投資基金。
(4)建設一支優秀的創業導師隊伍。
(5)擴建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
(6)建設一批依托院系服務于學生雙創實踐的校園專業化眾創空間。
(7)建設一個專業化的中國大學科技園雙創在線服務平臺。
(8)打造一個以學生創業為主體的“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鏈條服務示范體系。
在“8個1工程”中,開設雙創課程、建設雙創導師隊伍以及開辦啟航創業訓練營都是雙創教育的具體實踐;與華中科技大學各院系合作建立多個眾創空間,為雙創教育提供實踐環節和實抄輔導;設立創投基金、建設雙創在線服務平臺可以為雙創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最終打造以學生創業為主體的“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鏈條服務示范體系。
2017年是華科大科技園“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科技園舉辦了第一期啟航創業訓練營。訓練營面對的對象為:具有創業熱情和意愿的大學生(含研究生)創業團隊。通過學生團隊自愿報名,組委會篩選,選取了10個創新創業團隊參加。
訓練營活動期間,以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為基礎、包含大學教師、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政府領導等組成的雙創輔導導師團隊,開設雙創理論課程:《創業之道》《創業規劃》《創業團隊與領導力》《虛擬與現實》《創業營銷及商業模式》《商業計劃與創業融資》《商務談判與口才》等,以及雙創實踐課程:《動手體驗》《虛擬與現實體驗》《頭腦風暴/拓展》《項目路演》等。通過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培訓,達到了以下效果。
(1)掌握關于創業方面的知識。在高等院校教育的過程中,可促進創業活動的開展,通過基礎創業概念與原理方法等開展管理工作。
(2)鍛煉創業能力。通過創業訓練,培養學生整合創業資源、設計創業計劃以及創辦和管理企業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把握創業機會、采取創業行動的能力。
(3)培養創業精神。通過創業教育,針對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敏銳能力進行培養,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與意識,可在實際徐誒西中挑戰自我,能夠更好地面對挫折,形成堅持的精神與品質。
(4)推動創業實戰。通過創業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商戰中積累經驗,獲得創業的資源,推動企業的發展。
訓練營中,還組織雙創輔導導師針對創業團隊的“痛點”“對癥下藥”,實戰解決。項目團隊期中、期末路演,評委不單由老師組成,還有行業專家和投資人,以實際投資為出發點進行指導。
通過第一期啟航創業訓練營,培育出蜂鳥智能團隊、集絲廣益團隊、Howdy app團隊、成妝團隊、木業工作室等多個創業團隊,孵化出3D打印定制鞋墊、超聲波清潔筆、物聯網綜合實用平臺等多個項目。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作為全國高校科技園的理事單位,有責任和義務在大學科技園發展方向上進行探索。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根據自身的核心理念和戰略方向,提出了華科大科技園“十三五”發展目標:(1)規模化發展。到2020年:主園區孵化面積新增20萬m2的空間建設,園區面積實現70萬m2;輻射建設分園4~5個;實現企業聚集1000家;投資5個億運營投資基金,培育20家有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2)專業化發展。到2020年:完成服務體系的專業化,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向創業學院進軍,培育100個創業團隊;新增合作專業服務機構100家;與學校院系合作共建專業化眾創空間10個。(3)國際化發展。到2020年:與4~5個國際頂級的創業學院、孵化器建立合作關系,進行專業化人才交流與培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