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湧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在2017年12月出臺的 《關于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是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第一次聯合出臺的專門闡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綱領性文件。從項目角度出發研讀發現,該文對于我國排球事業可持續發展、競技人才選拔、培養以及運動訓練得以有效開展和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具有最高指導意義,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我國競技排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競技排球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三級訓練體制”下的培養模式,即是傳統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式,主要是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重點發展我國優勢項目,這為我國排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種培養方式也造成了一定問題的出現,如運動員培養一味地追求技術的增長,而忽視了運動員文化課的學習,不利于運動員個人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二是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提出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傳統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采用的是教育部門主抓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而體育部門主抓運動員的訓練和競賽,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養,為其退役后的工作、生活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因為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之運動員的最終目的是參賽制勝,因此,這種訓練方式會逐漸重走“唯金牌論”的老路。
三是學校業余排球訓練培養模式,即“教體結合”,這種培養模式是指在教育系統內,將學校排球、業余體校排球同時納入學校培養系統進行培養競技排球后備人才,這種模式在旨在強調學校應該作為國家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基地,而其他的培養模式作為補充即可,這樣可以擴大人才的儲備,也可以使排球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同時又能解決運動員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所以高校運動隊的成立是時事所需。但是,在30年的探索中,高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來,其在目標上、管理上、競訓上以及學習上存在的矛盾都沒有得以解決。
四是依靠社會力量培養辦學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是隨著競技體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發展趨勢的出現而發展的,主要以青少年排球俱樂部的形式存在,這種模式促進排球市場化進行和發展。但是隨著排球俱樂部體制的市場化,隨之而來的是利益的驅使,從而會使排球管理和利益追逐的目標不一致,從而丟失了最初的培養競技排球后備人才的初衷。
運動員只有通過比賽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實現體育夢的途徑是通過系統的運動訓練,這是使具有運動天賦的青少年后備力量成長為中國競技體育骨干力量的唯一方式。目前,我國排球在針對后備人才培養方面,由傳統的三級訓練體制在向體教結合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是政策取向,也是競技體育人才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完善現有的訓練體制的同時,要注意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新的舉措。(1)注意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同時期,根據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制訂系統的多年訓練計劃,切記不可 “一般訓練占比較多以及過早專項化”。(2)建立健全復合排球運動員后備人才相適應的排球賽事。(3)注意建立中小學排球后備運動員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安心,家長有信心,讓孩子從事排球運動訓練。(4)做好中小學訓練隊的培訓、高校訓練隊的發展以及俱樂部的管理工作。使多種訓練體制結合發展,使競技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競技體育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和競技體育管理這四個部分。無論是哪一個部分都不僅是包含教練員和運動員這兩個主體,而是和社會的聯系密不可分。運動員的學習、家庭等方面都是競技體育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在針對競技排球運動員后備人才培養時就應該給其提供有力的社會保障。這不僅是競技體育的長期性和艱苦性所決定的,同時也是因為排球競技體育后被人才的可持續性和系統性發展所決定的。
理論和實踐證明,不經過多年的科學的訓練計劃,就不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優秀的排球運動員。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轉移長期性的要求。 二是競技狀態轉移的階段性要求。三是運動員先天遺傳性競技能力和后天訓練所得競技能力的最佳組合的要求。從這三個方面看,科學地制訂訓練計劃,是將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成競技體育人才的必然要求。在結合《指導意見》作為最高政策的同時,一是要求教練員在制訂運動訓練計劃時用長遠的眼光考慮,以運動員未來更好的發展作為目標,貫徹發展運動員多年訓練計劃、年度訓練計劃、周期訓練計劃以及周課次訓練計劃。二是科學制訂訓練計劃還要求運動員處理好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的關系,立足于科學發展排球運動員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和智能。三是要以科學的訓練處理好負荷和恢復的關系,是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能力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在具體落實《指導意見》中,要求文化教學、教師配備等交給教育部門管理,競賽訓練等由體育部門管理,從而建立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共同參與培養的模式。比賽是訓練的杠桿,只有通過比賽,運動員才能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唯金牌論”阻礙了運動員的全面發展與后續發展。運動員退役之后角色的轉變是《指導意見》體現價值的重要方面,文化課的學習要貫穿運動員學習的始終。一是在排球運動員培養過程中要學習排球相關的知識,具體包括排球教學與排球訓練;二是現代社會培養人才是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型人才,體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絕對不是全部。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必然伴隨著一些其他的弊端,如“排球競技體育運動員退役后安置問題”。我國競技排球的發展可以作為衡量我國國家綜合排球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體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與體育人才的培養是競技體育排球發展所遇的一大瓶頸。因此處理好訓練、比賽與文化課學習的平衡則是緩解比賽和訓練、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針對我國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一定深刻的認識后,針對最新出臺的政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階段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建議:(1)健全現存訓練體制;(2)提供有力的社會保障;(3)科學制訂訓練計劃;(4)處理好訓練、比賽與文化課學習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