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雷
(徐州文化館,江蘇徐州 221000)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的建設,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大流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威脅,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活態性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而數字化保護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開發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創造了新的技術和物質手段,形成了新的保護方式和路徑,從而推動了社會公眾更廣泛享有人類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根植人們日常社會活動中。2005—2009年的全國第一次非遺普查留下了大量的各類檔案,建立了以文字、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的“非遺”資源檔案,收集了一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珍貴實物和文獻。以徐州地區為例:全市共普查登記“非遺”線索47055條,調查統計代表性藝人44744名,普查記錄的文字資料共有847.9萬字,拍攝照片達20075幅,錄音761.7小時,錄像601.5小時,收集的民間作品、實物共8593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彌足珍貴的傳統檔案不能及時轉化成數字化檔案予以保存,有可能若干年后,這些用傳統手段保存的普查資料將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普查成果失去意義。徐州地區目前已有2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離世,當時普查所拍攝的錄像資料由于沒及時轉化成數字化資料,導致10年后的今天我們想復原其代表性作品和所掌握的技藝,已成為了人去藝絕的遺憾。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式是一項 “搶救性”轉錄工程。
2005年以來,隨著國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國家+省+市+縣(區)4級保護體系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了申報的熱潮。一些具有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名錄體系成為突出政績、提升文化底蘊的象征,而后續的保護工作則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和持續工作熱情。相比較申報時的熱火朝天,后續的保護、傳承工作大都虎頭蛇尾,停滯不前。隨著越來越多傳承人的年齡逐年增大,傳承群體后續乏人等原因,寶貴的非遺資源隨著歲月的流逝受到了損害和遺失。通過掃描、攝像、攝影等數字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及代表性傳承人精湛技藝,可以更完整、安全。
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傳承人技藝、項目文獻資料、器物作品的記錄工作,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保護,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序、不斷發展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式,首先要確保不論是口述史,還是紀實性記錄,都要真實、準確、客觀地反映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一旦運用數字化手段采錄、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今后將成為歷史文獻供后人調查研究;其次通過數字攝影和錄音、二維或三維掃描、全息影像等現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將聲音、畫面、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傳承譜系等全方位展示,既可以真實、完整、動態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技藝特征、表現手法或唱腔、動作等,又可以為后人學習傳承、復排展演提供珍貴的資料。所以說,對于現在仍有生存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數字化為它們提供了傳承、發展的真實的資料依據;而對于已經失去存在基礎的、即將消亡的“非遺”項目而言,數字化的精準記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一種“記憶”保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具有受眾面狹窄、傳播范圍小的地域性特點。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比如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人口的流動,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遭到沖擊,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傳播面過于狹窄而面臨瀕危。隨著網絡通信、多媒體的智能化的高速發展,數字化保護方式可以憑借信息社會的技術平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民共享。一方面,數字化保護方式可以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范圍小、受眾面窄的局面,讓更多的人足不出戶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激發和培養大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另一方面,數字化保護方式能夠推動非遺與“互聯網+”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大眾的文化遺產,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消費,保障了“非遺”從業人群的經濟來源,使他們有能力繼續傳承的意義、傳播其技藝。
一方面,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建檔保護,需要海量的紙張、光盤、卡帶等實物資源來記錄、保存,而且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安全性。數字化保護方式通過現代化數字技術記錄、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前期也需要投入人力和財力,但是數字化資源的可拷貝性和反復使用,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約了成本,從長遠看更科學經濟。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數字化保護后,對其資源進行查找、檢索、復制、編輯更加便捷;宣傳、傳播、傳輸效率更加迅速。可以說,運用數字技術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或數據庫,既可以永久保存,防止因傳統方式保存的非遺資料的失效、丟失而造成損失,又可以成為后續調查研究、開發利用、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型保護模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數據庫作為重要的資源信息庫,既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為了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和代表性人物信息聚合在一起,方便調查研究、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不能簡單地進行數據存儲,必須在全面調查發掘的基礎上,按“數字化、標準化”的要求進行加工、整理、分類編碼后,再系統化地分類存入數據庫。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耗資費力。目前,全國各地陸續開展和建設數字化“非遺”數據庫,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技術標準,造成各地非遺數據庫自成體系、相互獨立,彼此之間難以融合、共享。因此,盡快形成統一的數字化“非遺”數據庫國家技術標準,是當前“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首要工作。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展示館、博物館、體驗館、網站、微信等平臺宣傳、傳播“非遺”,目的是讓社會大眾能夠快速、便捷地了解和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擴大宣傳效果。與傳統的宣傳“非遺”媒介不同,數字化推廣平臺有如下特點。第一,打破了傳統“非遺”現場活動展示、展演空間條件的限制,為非遺的跨地域、跨族群的宣傳、傳播創造了條件;第二,打破了傳統“非遺”實物展示的靜態、平面的枯燥性,充分利用全息影像、虛擬3D、人機互動等數字化先進技術,把“非遺”實物展示動態化、立體化。隨著數字化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非遺”數字化推廣平臺的互動性、趣味性、參與性會逐步提高,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宣傳活動的人員、時間、空間條件的不足,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創造條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群體的培養是保護發展“非遺”的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要通過傳承者與被傳承者之間的口傳心授,同時輔助以文字、圖像等方式,而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的構建,除了“非遺”傳承中的文字、圖像可以數字化,“非遺”的口述、身傳、心授等也可以利用三維動畫、虛擬影像數字化技術加以呈現。比如戲劇類不同角色的唱腔、音樂類的吹奏、舞蹈類的動作、技藝類的技法流程等核心技藝可以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虛擬再現、知識可視化,從而使傳承內容立體生動,學習者可以更容易掌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傳承效率。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復雜,通過數字化保護方式完整、活態、準確地記錄“非遺”資源的全貌,是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保存的重要途徑。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以數字化方式“活起來”,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