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慧
(湖北警官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元思想并存的文化格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體,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提出以“仁愛、民本、禮制”為中心的系統思想;法家提出了“法治”的口號;道家思想提出的遵循自然之道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哲學體系的發展與進步;墨家思想提出以“兼愛”“非攻”為主旨的思想,并體現了一定的平等、民主的意識。
在當代,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接受應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狀結合起來,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化轉化與發展,是我們當前需要亟待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工作。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行業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并促進行業文化的長遠發展,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問題,更是對傳統文化發展和與行業文化深度融合的問題。
公安機關是帶有武裝性質的國家機關,這一特殊性決定其必須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強大的執行力與行動力。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公安機關不斷健全制度建設,在權力運行過程中對權力使用的規范出臺權力清單的制度規范,在公安機關人員管理方面形成完善的隊伍建設制度,在執法規范化方面出臺不同警種的制度規范,在執法環節上推出嚴格的執法規范化制度,在管理過程的監管中推出警務公開制度建設、警務機制建設,在隊伍建設方面推出反腐制度建設、職業技能提升制度建設等。公安機關的制度建設覆蓋全員、全警種、全過程,涉及公安機關履行職責的各個環節,因此,制度文化建設的全面性與嚴格性也就成為公安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
根據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安機關機構設置是由中央公安機關、地方各級公安機關和專業公安機關組成。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國務院設公安部,是我國最高公安機關,我國各級政府均設有公安機關。同時,在國家有關部門比如民航、鐵路、林業等部門內設專門從事具有一定專業內容和范圍內公安警務活動的公安機關。專業公安機關是中央公安機關的派出機構,依法行使相應的公安職權。從公安機關的組織架構和結構層次可以看出,公安機關形成了規范的組織體系,形成完善的組織結構。此外,在組織的運行上,有規范的組織準則和組織規范。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是經過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針對公安機關的組織管理準則,它系統、全面地規范了公安機關的設置、職務、編制、管理等方面的細則,是公安組織文化的規范化的權威性體現,也是公安組織文化規范化建設的標準。
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觀是“忠誠、為民、公正、奉獻、廉潔”。忠誠,要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要永葆政治本色,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自覺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捍衛者;為民,要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明確工作的目的和導向,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立警為公、執法為民;公正,是廣大群眾對執法的真切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執法必嚴是手段,要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要依法履行職責,秉公執法辦事,維護公平正義;奉獻,要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要具備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廉潔,要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要時刻注意拒腐防變,尤其在行使執法權力的時候要做到廉潔、清明。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觀在認識上對全體公安民警提出了統一的價值追求與行為方向,它是得到廣大民警普遍認可、共同遵循和自覺踐行的價值觀念,并在公安機關產生廣泛的影響力與引導力,從而形成鮮明的價值文化。
“行為文化”是系統成員由習慣性思維定式、約定俗成的既定觀念體現出的動作模式[1];公安機關在管理中施行警務化管理,對人民警察著裝、行走、內務、警務行為、值班備勤等方面的行為都有明確而細致的規定。人民警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養成嚴謹的行為特征,并逐步形成行業的行為文化。公安機關嚴謹的行為文化產生的條件是令行禁止的行業思維、服從第一的既定觀念和嚴格規范的行為模式所決定的。人民警察是一支紀律部隊,“服從”是警察的天職,“服從命令、聽黨指揮”是人民警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因而,在公安機關的行為文化中,形成了以服從為前提的思維方式,以統一為導向的行為規范。具體表現在公安機關中,人民警察根據警種不同,嚴格著裝和警銜佩戴的規范、嚴格行走行為的規范、嚴格內務要求的規范、嚴格執法行為的規范等,從而形成嚴謹的行為文化特征。
儒家思想經歷了從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致貫穿多時代的發展歷程,成為主流的傳統文化,在社會道德體系的建立和社會治理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儒家思想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和演進。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愛”“民本”思想,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意義。“仁”在孔子建構的理論體系中是“恭、寬、信、敏、惠”的集合體,即“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仁者,愛人也”;在孟子的思想中,“仁”與“義”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地融合,進而把仁義作為道德行為的準則。他們都強調“仁”在調節社會關系中的作用,并把它上升為社會道德行為的標準。“作為一種價值原則或取向,儒家關于‘仁’的這些思想,不管是從道德層面來理解,還是從近現代人道、人權思想的角度來看,其價值依然巨大[2]。”儒家的“仁愛”思想提出對個體基本權利的尊重和注重和諧人際關系的營造。而“民本”思想是孟子對孔子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它重視民眾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民為貴”的思想是儒家民眾主體思想的詮釋,強調在社會治理中對民眾主體地位的重視。
人民警察是執行公安機關職責的主體力量,他們需要以高尚的警察道德文化塑造自我道德體系,以崇高的職業追求完善當代警察職業道德觀。服務人民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如何服務好人民是公安工作需要思考和不斷改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儒家思想中‘仁愛’‘民本’‘禮’的思想對當代警察職業道德觀有很好的引導、借鑒作用[3]。”儒家思想中的“仁愛”“民本”思想為人民警察職業道德體系的完善提供思想源泉和行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公安英模表彰大會上提出堅持人民公安為人民,進一步強調人民公安工作的歸宿是執法為民,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安全感是公安工作的旨歸。堅持群眾路線是公安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優良傳統,在群眾路線工作的開展時,應時刻牢記尊重群眾的個體基本權利、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仁愛”之心面對群眾,以“民本”思想推動公安工作改革,牢固樹立服務人民的警察意識:面對群眾的困難,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影響時,敢于與邪惡做斗爭,不怕犧牲;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時,深入群眾,察民情、體民意,心懷為民之心,為群眾化解問題,惠及于民。
公安機關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擔負著重大職責使命。它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國家依法治國的生力軍。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這應該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一是法律體系的完善是人民警察執法規范化的必要前提;二是人民警察執法必須嚴格執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較早地在《管子》中提出了“法治”思想,“緣法而治”的思想明確了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標準和尺度,一旦違反或者跨越了法律的邊界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法家思想提出法律的權威性從立法和執法兩個層面加以體現,充分顯示了法家思想的進步性。在當代,構建法治中國的進程中,公安機關依然需要從法家“法治”思想中繼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精神,人民警察在履行警察權利時,必須尊重法律,決不能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人民警察應時刻警示自己,法律的紅線不可逾越。一方面,在對自我的管理方面,應注意不斷加強警察意識的培養,用法律和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強化自律意識;另一方面,在行使國家和人民賦予的警察權利時,明確執法權力邊界,秉公執法,不越權,不能亂作為、濫用職權,確保執法的規范性,真正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儒家思想提出在社會治理中“禮治”與“德治”思想,以及“禮德合治”的思想。“禮”在儒家思想看來,它不僅是人們行為規范與準則,還是社會治理的手段與途徑。社會通過“禮”能夠有效規范個人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而在儒家思想中“德治”是與“禮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以道德的力量約束個人的行為,從而達到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規范社會的目的。儒家的“禮治”與“德治”思想對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良好職業態度的養成、正確執法方式的塑造、良好警民關系的營造及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等方面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對公安機關警察治理文化的健全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民警察在工作中,以“禮”“德”思想不斷校正自己的職業態度,警醒自己務必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行使國家權力和管理職能時遵守警察禮儀,用真誠的職業態度面對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的相關規定,用人性化執法理念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在做群眾工作時,尤其需要以“禮”和“德”作為群眾工作的突破口,變生硬的說教、管理方式為溫和的、深入的談心方式,變對立的情緒為融洽的警民關系,以禮服人、以德服人。這要求人民警察時刻以“禮”“德”的高標準要求自己,提高個人職業修養,強化職業道德,提升管理水平。面對群眾,用春風化雨般的力量化解群眾矛盾,用潤物無聲的力量感染群眾。
“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子曾提出“忠”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就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對對方充分地忠誠守信。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還指的是精忠報國之義,每個人都應懷揣為民請命、以天下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心,忠于國家、忠于社會。不難看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對內的個人道德修養的標準,即個人修養的完善內容之一;二是對外的社會道德的訴求,即對社會關系的忠誠關系的建立與維護。
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是國家意志的忠實執行者。公安機關的性質要求人民警察必須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對黨忠誠”是人民警察的政治靈魂,筑牢忠誠警魂是每名人民警察的首要政治任務。從傳統文化角度理解“忠誠”含義,有助于廣大人民警察更好地履行職業職責和義務。時刻牢記“忠誠”思想,嚴于律己,以“忠誠”的人生態度對待他人,以誠懇的態度處理各種工作,尤其是群眾工作。在群眾工作中,肯動腦、勤思考,以最飽滿的工作熱情解決群眾問題。時刻牢記“忠誠”思想,時刻保持與黨中央的高度一致,永葆絕對忠誠的政治本色,聽黨指揮、忠誠使命;忠實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牢記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要求,積極化解群眾問題,努力建設平安中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忠誠于法律,在工作中切實做到執法公正、執法規范,做好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法家思想較早注意到“服務大局”的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服務大局’觀念,也可以在先秦法家的思想體系中得到有效的解釋”[4],尤其到近現代,“服務大局”的意識更加突出。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大局”的具體內涵有所差異,但法家思想為當代公安工作“服務大局”理念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安工作服務大局就是要圍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心工作,做好保障公平高效法治環境的工作;每名人民警察都應做到聽黨指揮,服從大局,以“上下一盤棋”的思想提高個人思想境界,統籌安排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