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萍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昆明 650000)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于我國云南省西部,面積1.15 萬m2,轄兩個縣級市、3個縣,分別是芒市、瑞麗市、盈江縣、隴川縣、梁河縣,州人民政府駐芒市。州內有傣族、景頗族、漢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居住。2017年德宏州人口總數為130900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625178人,五種世居民族總人口數596976人,其中傣族人口總數為372413人,景頗族人口總數為142821人,阿昌族人口總數為32469人,傈僳族人口總數為33815人,德昂族人口總數為15458人。
我國德昂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全州一共轄兩市三縣,這些縣市均有德昂族分布。2017年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總人口數為15458人,其中芒市轄區內的德昂族人口最多達10675人,其次是瑞麗市有1919人,隴川縣有1572人,梁河縣有829人,人口最少的是盈江縣有463人。從德昂族在德宏州的人口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州府芒市,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1949年以前,德昂族聚居區沒有任何的學校教育,德昂族的文化教育是通過寺廟里的佛爺、和尚向人民以口傳的方式進行的,德昂族中只有少數人識字,文化水平總體很低。
1949年后,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以及國家對教育的大力扶持下,德昂族居住地區各種形式的教育都有了全新的發展,適齡兒童均可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義務教育得到普及,基礎教育形成一定規模。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德昂族干部群眾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結合自己的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針對民族地區制定的各項扶持政策和措施,商品經濟和教育科技事業得到了大力發展,德昂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德昂族聚居區教育從無到有,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條件得到大力改善,學生規模逐年增加,師資力量得到加強,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2017年德宏州在校德昂族學生共3213人,其中:幼兒園502人、小學1838人、初中757人、高中112人、特殊教育學生4人。
傣族是德宏州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2017年總人口數為372413人。全州5個縣、市都有傣族居住,其中芒市人口最多,有傣族人口140772人,其次是盈江縣,共104825人,瑞麗市有傣族60818人,梁河縣33387人,隴川縣32611人。
經濟方面,以瑞麗傣族地區為例,始終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產品,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為其奮斗目標,通過發展民俗旅游促進經濟發展,進而增強了民族團結。依靠當地多樣的自然風光、特點鮮明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宗教信仰和富有傣族特點的各種手工藝品等傳統文化吸引著各方游客。這種以傣族文化為載體推動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既能使瑞麗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在民族文化展示的過程中增強了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民族教育事業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7年德宏州在校傣族學生共68692人,其中:幼兒園14132人、小學35612人、初中14663人、高中4201人、特殊教育學生84人。
據史料記載,到了元朝中期以后,德宏地區傣族逐漸強盛起來,不斷征服了德宏地區其他民族。“明李思聰《百夷傳》中記載:‘至正戊子(1348年)麓川路(今瑞麗)土官思可法,數有事于鄰境……乘勝并吞并諸路而有之,乃罷土官,以備甸賞有功者’[2]。”傣族土司統治下“平民無任何私有土地,所有平民都是土司一家的臣民,土司和他們的親戚是貴族等級,他們擁有土地和各種權利;平民和佃戶是被統治階級,他們一無所有,他們從土司那里得到土地耕種,要向土司繳納谷租、門戶捐,服差役,還要承擔土司的婚喪嫁娶、吃喝玩樂、生育、襲職的各種費用[3]。”當時,德昂族在政治上沒有獨立的設置,完全處于被傣族土司統治的對象。傣族土司為了便于其統治和管理,會賦予原先在德昂族村寨內部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征收糧食和派款的職能,這些被任命的人在政治上隸屬于土司,同時,土司亦會給這些被任命的人向所轄區域內的德昂族群眾人征收一定數量費用的權力。
德昂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發生變化始于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1955年,德昂族所在的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土司制度,曾經被傣族和漢族地主霸占的田地也歸還給德昂族人民耕種,從此,德昂族在政治上實現了與其他民族(尤其是傣族)的平等。德昂族與傣族的民族關系性質已從原來的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不平等關系,轉變為現在的政治上的平等關系。自此,德昂族開始成為一個平等的政治主體,享受民族平等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4]。”
德昂族與傣族的經濟交往活動主要是通過商品的互換補充來完成的。德昂族生活在土壤和環境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區,山地多,水田少,所以,糧食產量低,而農副產品的產量卻相對豐富。德昂族在與附近傣族的經濟交往中,德昂族向傣族集市提供的產品數量有限,而且大都是山里特有的水果和蔬菜,從傣族處買回來的主要有食品如:油、鹽巴、大米、草煙等。“這種差異和自然分工,又可歸結為山地和壩區的差異和自然分工,表現為山地民族和壩區(低地)民族經濟上的相互需求和依存關系[5]。”這種經濟交往模式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現在都還能體現出這種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許多壩區沒有的農副產品和野菜都由德昂族群眾拿到集市上出售,之后,他們又買回自己需要的食品和日用品等。
由于德昂族與傣族交往歷史悠久,傣族文化對德昂族文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宗教、節日風習和語言上。
公元7 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德宏傣族地區,自此,德宏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元朝中期后,傣族逐漸強盛并統治了德宏地區,傣族土司為了方便管理和統治德昂族群眾,在德昂族居住地也建造了佛寺,并請緬甸僧侶為德昂族群眾宣揚佛教的教義和教規。此外,傣族土司還專門培養了大量的德昂族僧侶,這些僧侶會講傣語和懂傣文,因此,這些僧侶既是德昂族中的文化人,又是傣族文化的傳播者。
由于兩個民族長期交往共同慶祝的節日有很多,這些節日在名稱和儀式上均大致相同,如現今由佛教而來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稱為“澆花節、浴佛節”,這個節日是傣族與德昂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最開始時是一項宗教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演變為集歌舞、音樂、藝術和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節日了,此外,兩個民族還同過進洼節、出洼節和燒白柴等宗教節日。
與傣族雜居在一起的德昂族為了方便與傣族交往,平時的生產生活中均使用傣語與周邊傣族交流,因此,德昂語中出現大量借用傣語的情況。基本詞匯是詞匯中最穩固的部分,據相關學者研究發現,“在德宏州隴川縣戶弄村生活的德昂族,1885個德昂語基本詞匯中有719個屬于傣語借詞,占德昂語基本詞匯總數的38.4%[6]。”戶弄村生活著漢族、傣族、景頗族與德昂族雜居在一起,但是在德昂語借詞中并未發現有其他幾個民族的借詞,僅從這一點就可說明德昂語深受傣語的影響。由此可見,“語言的借用和兩個民族在地域的遠近關系不大,而主要決定于兩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親疏[7]。”
現在在德昂族地區,漢語對德昂語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傣語,但在傣族聚集區生活的德昂族,傣語的傳統優勢地位仍然保持著,有的與傣族雜居在一起的德昂族整個村子的人均轉用傣語,據調查芒市遮放鎮的芒棒村和賀煥村160 多戶800人左右的德昂族和隴川縣章鳳鎮戶弄村委會的費崗、費順哈兩個村小組一共184 戶,818人平時均已全部使用傣語,原因是他們與傣族共同居住在壩區,平時使用率最高的是傣語,其次是漢語,三是德昂語。
“民族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是民族發展過程中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聯系和作用、影響的關系[8]。”德昂族和傣族雜居在一起,交往歷史久遠,兩個民族關系的形成主要與居住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從而形成了兩個民族如今在政治上平等,宗教信仰相同,文化交融,民族關系和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