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茜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翻譯是為了人類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為了溝通各自的思想,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現如今各國之間都有著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方面的頻繁交流與往來,翻譯就在此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翻譯目的和任務所在,翻譯專業的產生是為了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各民族之間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相互理解和包容,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向世界各地傳播著不同的文化思想,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翻譯的作用,同時,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積累沉淀也促進了翻譯事業的發展。
翻譯課程的建設在我國起步較晚,雖然依靠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統體系,在科學性上也有一定的欠缺。翻譯課程不是簡單的實踐課,也不是單純的理論課,是一門將理論和實踐緊緊結合起來的課程。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雖然都有設立翻譯專業,但很多的翻譯系院和設有翻譯方向的英語專業的本科翻譯教學都是十分隨意的,特別是在課程的設置上,大部分都忽視了翻譯這門學科的學科特點、學生的整體水平以及當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翻譯人才,而是按照自己院校的師資能力所設立課程,這樣也就造成了翻譯專業需要學哪些課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同時由于翻譯這門學科在我國的定位較晚,國內目前還沒有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每個學校都按照自己院校的師資力量設置培養方案,導致最后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受和各自學校的影響較深,無法統一。
翻譯專業的設立目的就在于培養有廣闊的視野以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專業人才。而在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加上英語演講這門課程就是把翻譯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很好地結合起來,培養翻譯人才的語言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思辨能力、交際能力以及道德修養。可以幫助他們在今后的翻譯工作中可以無壓力的勝任商務、旅游、科技等多個領域的口譯以及筆譯工作或者是其他相關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其中英語演講課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英語演講課程中所進行的學習:(1)學習語言的語用功能;(2)學習出現頻繁的英美等國家的非語言行為;(3)學習與他人的交際手段;(4)學習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價值觀念的對比分析;(5)學習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這些方面的學習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開設的。
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害怕說錯而不敢開口說英語,但一直專注于學習課本上的專業知識而不去開口說話,這樣學習的英語即使筆試成績很好也是啞巴式的英語,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就在于利用這門語言和不同民族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啞巴式的英語就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因此在英語翻譯專業的課程中加設一門英語演講課程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演講就是把學生推到了一個大的平臺上,一方面需要老師的努力,要求學生站在舞臺上演講,是學生實踐和檢驗所學知識內容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另一方面,當代的青年學生的身上也具備著這個時代青年的特點,有著很強的爭強好勝的心理,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這在平時的學習中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但如果有展示自己的平臺,他們全部都是不甘于落后的,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得到大家的認可。學生在演講前肯定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僅指演講稿的準備,還包括他們會在演講前進行彩排、演練,找一些朋友當觀眾,在一些合適的地方進行演練,這樣的活動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減弱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在演講中逐漸增強了開口說英語的勇氣和信心。英語演講課程的開設對于性格內向,膽怯,在公眾場合不敢開口說話的學生人群有很大程度上的幫助,英語演講課程的開設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很好的訓練英語口語的平臺,在消除學生害怕、膽怯的心理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幫助他們更好的從事翻譯工作。
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重要的是能將所學的知識表達出來,英語演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就要求學生可以用流暢、標準的發音來表達自己演講的內容,如果在英語演講過程中發音不標準、重音位置放得不對、音調把握不準確,即使演講稿的內容寫得再好,出現以上這些問題都會減弱此次演講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演講的教學時要注意糾正學生錯誤以及不規范的發音,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以及養成正確的發音習慣,在演講過程中做到聲音洪亮、音調根據演講的內容改變,根據演講時間的長短把握說話的節奏。在英語演講課程上學習的這些演講技巧對于學生今后的翻譯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只有正確掌握英語的發音,才能在聽到翻譯內容時準確進行翻譯。英語演講課程中所做的一系列訓練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今后的翻譯工作。
翻譯人才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就是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這樣在可以游刃有余地進行跨文化間的交流,英語演講課程的開設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演講是作為演講者和聽眾之間思想交流的一種方式,而這種交流的方式與演講者的文化底蘊是否深厚也有一定的關系,在英語演講課程中要學習如何選擇演講內容,演講者在選擇演講內容時要考慮這一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以及說服力,需要演講者有廣博的知識面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演講這門課程提高自身演講能力和技巧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為今后的翻譯工作打下了一個夯實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可以說成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英語演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在演講過程中會伴隨著演講的進度有相應的思維活動,即使在演講前演講者已經對演講稿無比熟悉,但在演講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對演講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演講所要表達的主題、最后演講的結論、以及演講中要舉出哪些例證等等方面進行思考,這也就是演講者的思維活動貫穿于整個演講過程。這一方面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是翻譯人才所需要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別人說一句,我們就翻譯一句,翻譯工作者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整體的講話內容,考慮當時的語言環境,再組織好自己的語言進行翻譯,翻譯的語言和演講的語言同樣需要達到一個簡潔、生動、精辟的要求。因此,思辨能力不僅是演講者所必需的同時也是翻譯人才所必備的能力。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都有著很大的區別,無論是對事物的認知還是情感以及平時的行為都有著差異,同樣的詞語在不同民族的理解上就會出現差異,英語演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如何進行演講,還需要學習的國外的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進行對比,尋找出差異,利用這些差異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演講。同樣,跨文化的交際能力也是翻譯人才所必需的,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不了解要翻譯的那門語言,也就沒有辦法正確進行翻譯了,比如我國的美女翻譯張璐,她作為我國總理的翻譯就擁有很強的交際能力,總理在會議的講話過程中經常會引用中國的古詩詞,但這類古詩詞的翻譯就有很大的難度,她就需要先自己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再用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進行翻譯,比如這樣的一句翻譯,“行百里者半九十。”她給出的翻譯是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hundred-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她給出的譯文意思就是在百里的途中,有一半的人會在途中放棄。其中“fall by the wayside”是半途而廢的意思,這就很好地將中國的古詩詞很好的翻譯成了外國人可以理解的意思,完成了自己的翻譯任務。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對翻譯專業地位的逐漸認同和大力的支持,對翻譯專業教學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翻譯能力,翻譯專業作為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專業,目的就在于培養合格的翻譯工作者,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翻譯工作者所具備的一系列能力都與英語演講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同,因此本文中提到的在翻譯專業課程中增設英語演講課程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有一個實踐的平臺,這一課程的設立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思辨的能力、翻譯的技巧以及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提高了翻譯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質量,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去,滿足當今社會和國家的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