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高校信管專業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社會對信管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突出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引入“虛擬項目”概念,探討基于“虛擬項目”的高校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重闡述師生創新團隊,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在內的教學改革思路,并對支撐“虛擬項目”團隊的信息平臺建設相關事宜進行研究。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虛擬項目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
一、引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在1998年教育部調整學科專業目錄時,由當時分別存在于工科、管理等門類的“管理信息系統”、“經濟信息管理”、“圖書情報管理”等五個學科合并而成的一門新的學科。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以下簡稱信管)專業,然而長期以來,該專業存在以下問題:在就業求職方面,信管專業畢業生給用人單位一種所學“雜而不精”的印象,實踐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足,專業美譽度不高;在校內學習方面,某些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學習目標迷茫。歸結原因,首先,由于信管學科是一門融合了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管理學、經濟學、系統科學、運籌學、組織行為學等在內的交叉學科,某些高校信管專業存在課程設置范圍過寬的問題;其次,人才培養方案陳舊,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落后,偏重理論教學,對學生自主分析與解決該領域現實問題的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夠;再次,教學技術手段單一,尤其缺乏便捷的教學輔助或課外指導的信息平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高校信管專業培養出的畢業生與當前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1]。
針對高校信管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引入“虛擬項目”理念,對高校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在結合虛擬企業、虛擬組織與虛擬技術進行專業教學實踐方面學者們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王世安(2007)提出一種基于虛擬公司的教學模式,通過模仿實際公司的情景,創建虛擬校園公司,將公司項目管理理念融合在教學過程中[2],馬軼男(2009)引入了虛擬項目與虛擬工程的概念,同時將項目教學法貫穿到建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3],張志剛(2010)等采用虛擬軟件工廠模式,將企業軟件生產過程與程序設計項目教學模式相結合,培養學生團隊開發的能力[4],王基生等(2010)則對在教學中使用虛擬實踐平臺進行了探討,進一步豐富了教學技術手段[5]。
本文針對我國高校信管專業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高校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圍繞社會需求,從師生創新團隊建設、教學改革方案優化、信息平臺建設等角度出發,對基于“虛擬項目”的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二、“虛擬項目”團隊視角下的師生創新團隊建設
在以往的本科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主要體現在理論課程授課方面,同一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合作交流較少,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為此,本文引入“虛擬項目”概念。虛擬項目作為一種新的開發模式,是基于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的網絡組織結構[6]。虛擬項目團隊是指一群跨越空間、跨越時區和組織邊界的人通過先進的通訊和信息技術,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協同工作的團隊。虛擬項目團隊包括一個項目管理者和一定數量的團隊成員,虛擬項目團隊具有靈活的成員人數、清晰的邊界,團隊可以自行制定決策[7]。
根據主體的不同,虛擬項目組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個組織的虛擬化,即某一組織通過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將分散在不同地點的研發資源聯結起來而形成的虛擬性項目組織。第二類是多個組織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為聯結手段、以市場目標和關系契約為基礎而形成的虛擬項目組織。結合高校的基本情況,在虛擬項目團隊構建上,首先可以立足本校師生團隊建設,采用第一類組織方式;隨著虛擬項目的推進,各類合作伙伴的參加,包括兄弟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團體、合作企業、甚至該專業的畢業校友都可以加入進來,此時可以采取第二類“多組織”方式。基于上述思想,可以根據信管專業不同教師的研究專長、學生的發展興趣與個人知識儲備,圍繞社會行業需求與教學要點設計若干具有創新性的“虛擬項目”,繼而組建團隊,“虛擬項目”團隊則由信管專業的專職教師與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在其他企事業單位(含高校、研究所)的校外導師與學生參加。
通過對信管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用人需求的調研,可以把社會對信管專業的需求主要分為信息系統規劃與開發、信息化的業務處理與商務支持、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三個方面,信管專業的“虛擬項目”根據這三個方向進行設計的。以筆者所在單位信管專業為例,可以首先通過論證,衡量技術難度與應用價值,制訂出一些虛擬項目,不僅包括諸如“大學生公共英語學習網絡助學平臺”、“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交流平臺”、“大學校園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等涉及信息系統開發的項目,而且包括“面向特定方向的大學生信息調查與分析”等一些涉及大量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分析的項目。在團隊建設上,可以首先在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的高年級班級宣傳,班級學生根據項目需求和個人興趣,加入某個虛擬項目團隊中,由高年級學生作為項目團隊的骨干。要在低年級班級中對這些虛擬項目進行介紹,通過適當考核,吸納部分低年級學生參加到團隊中,從事基礎工作。每個團隊指定一位或幾位專業老師全程指導。在指導教師的協調下,團隊參照企業項目管理模式進行合理的分工,每位學生明確職責與協作關系。如果條件成熟,團隊導師可以邀請其他高校的相關教師、企業導師參加,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團隊學生進行指導。
構建如上所述的師生創新團隊,首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可以盡早對信管專業的發展和畢業去向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努力方向更加明確;其次,圍繞一個具有應用價值的現實項目進行工作,可以減少純粹的理論學習的枯燥感,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再次,可以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擴展師生交流渠道;最后,在團隊構成上,團隊中包括大學四個年級的學生,在早期,高年級同學帶著低年級同學做項目,隨著高年級學生畢業離校,昔日的低年級學生通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已經可以在團隊中發揮骨干作用,使得創新團隊可以穩定地傳承下去。endprint
三、圍繞“虛擬項目”模式的教學改革
1.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的優化
高校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跨度過寬,涉及計算機類、經濟類、管理類等多個專業,一度讓某些學生對專業方向感到困惑。針對當前社會上廣大企事業單位對信管專業人員提出的
在信息系統規劃與開發、信息化的業務處理與商務支持、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這三個方面的需求,除了信管專業的一些傳統基礎課程之外,將信管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調整為三大類:(1)信息系統規劃與開發類課程,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統、網站設計與規劃、JAVA語言、Visual C#、C語言、網頁設計與制作、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軟件項目管理等課程;(2)信息化的業務處理與商務支持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企業資源計劃、生產運作與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課程;(3)數據處理與決策支持類課程,主要包括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倉庫、數據挖掘、信息存儲與檢索、運籌學、決策支持系統、決策分析等課程。
有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尤其是實驗教學大綱,也可以考慮圍繞“虛擬項目”修訂,把以前根據章節彼此割裂開的一系列的實驗任務,調整為圍繞“虛擬項目”服務的一系列子任務,實驗平臺與“虛擬項目”開發或運行平臺相統一,可以增強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系統性。
上述課程設置的優化,為學生從事與社會需求框架內的虛擬項目打下了堅持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師生在“虛擬項目”運作過程中會產生對新的知識與技術的需求,這些新需求,也是信管專業核心課程調整的重要依據之一。虛擬項目運作與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2.課程教學方法優化
信管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目前,國內多數高校信管專業課程的教學,還是圍繞教材或有關參考資料,以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配合少量實驗,師生互動環節較少,更難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雖然一些高校通過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但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種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可以通過圍繞“虛擬項目”進行優化。虛擬項目的進入,會催生出若干具體需求,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完成教學。讓學生帶著虛擬項目的具體任務主動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則發揮組織與引導作用,這是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常見的教學方法。
例如,針對“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圍繞班級內“信息系統規劃與開發”的有關虛擬項目,可以制訂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信息系統的功能設計、信息系統的數據環境設計、信息系統的界面設計、信息系統的測試等具體子項目,讓不同項目團隊中的同學分工協作,完成有關任務,繼而完成整個信息系統的項目研發。各個團隊定期展示匯報階段性工作成果,師生共同討論。
圍繞“虛擬項目”優化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借助虛擬項目,全面掌握相關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利用該知識或有關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可以促進教師追蹤領域發展前沿和行業動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學生的獨立分析、處理問題與團隊協作能力。
3.課程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中專業課程的教學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作業與實驗報告成績、出勤率等參數的加權,而且考試成績所占權值極大,屬于“以應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對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缺乏激勵作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對專業課程教學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減少期末考試成績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部分專業選修課程甚至可以取消筆試而用項目報告書替代),較大幅度地增加“虛擬項目”相關實踐環節成績的比重。在“虛擬項目”實踐環節成績的考核中,將個人成績與團隊成績有機結合,其中團隊成績由項目成果(可運行軟件、項目報告等)與團隊項目答辯成績組成,由任課教師評判;個人成績則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在項目中承擔的任務完成情況,以及項目團隊學生負責人對有關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實際工作情況組成[8]。這種方式增加了對學生在“虛擬項目”中的實際工作工程(任課教師很難跟蹤)的考核。
這種圍繞“虛擬項目”的課程教學考核方式,有助于促進信管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比“以應試為主”的考核方式更具科學性、合理性。
四、面向“虛擬項目”團隊的信息平臺建設
虛擬項目團隊是通過計算機通信與網絡技術組合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空余時間不一致,整個團隊采用“面對面”交通的機會有限,在虛擬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團隊中的指導教師(包括本校專職教師、兄弟院校教師、信管相關領域的企業導師等)、團隊中各個年級的學生需要通過在線或離線方式,進行跨越地理位置限制的合作交流。這就需要構建一個功能完備的信息平臺。
該信息平臺可以在結合既有通信工具(QQ群、微信群、Email等)的基礎上,構建交互式信息平臺。信息平臺主要包括系統管理員、團隊指導教師、團隊學生成員三類用戶。其中系統管理員可由信管專業的教學負責人擔任,分配“虛擬項目”版面,給指導教師與學生分配賬號,并進行日常的維護工作。指導教師可以登錄平臺,上傳虛擬項目有關內容與要求,相應的參考資料,審核團隊的階段性成果;團隊各成員可以登錄平臺,提交階段性工作成果。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具體的項目版面進行工作交流,協作完成任務。該信息平臺實現難度適中,軟件部分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開發,并不斷完善相關功能;在硬件方面,由于信管專業虛擬項目團隊總人數有限,負載不大,使用信管實驗室的普通服務器即可,甚至無須購買新的服務器。該信息平臺的建設在經濟上、技術上、管理上具備充分的可行性。
五、結語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高校信管專業人才培養中出現的不足,引入“虛擬項目”概念,對基于“虛擬項目”的高校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尤其是對師生創新團隊,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在內的教學改革進行闡述,并對為“虛擬項目”團隊運作提供技術支撐的信息平臺的主要功能進行介紹,論證其實施可行性。
基于“虛擬項目”的高校信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高校信管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目標不清、知識儲備“雜而不專”的問題。同時有助于推動教師追蹤學科前沿與專業最新動態,提高個人業務水平。以“虛擬項目”為驅動,改革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們將結合學校教學實際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盧冰原,黃傳峰.面向就業需求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84-87.
[2]王世安.虛擬項目管理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職業,2007(11):70-71.
[3]馬軼男.“項目教學法”在《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課程中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44.
[4]張志剛,項莉萍.基于虛擬軟件工廠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19):5319-5320.
[5]王基生,于平太,李瑩,孫苗苗.虛擬實驗平臺開發和應用的理性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2):136-139.
[6]韓娜,喬什,桑海濤.虛擬項目中的團隊與項目管理[J].計算機教育,2010(1):52-55.
[7]代春艷,楊藝.虛擬項目團隊成員信任評估模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4(1):72-75.
[8]黃傳峰,何力,盧冰原,謝育民.信管專業“虛擬企業”教學實踐平臺的設計與改革[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8):118-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