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先生
摘 要: 網絡流行語是基于網絡由網民創造的,在網絡中約定俗稱的、流行的表達方式, 反映了中國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中外文化交融大背景下,網絡流行語和新詞的翻譯成為外國友人進一步了解漢語語言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運用三維轉換理念研究網絡流行語的英譯問題。
關鍵詞: 流行語 生態翻譯學 三維轉換
一、引言
網絡流行語指在網絡流行的、約定俗稱的網絡語言,其涵蓋了當代社會的很多領域,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等,負載了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內涵[1]。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研究可以加深外國人對中國飛速發展的社會變革的了解,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近年來網絡流行語的英譯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特點、文化屬性、語用功能等方面。本文運用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理念對網絡流行語進行英譯研究,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視角,拓寬了新視野。
二、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
網絡流行語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廣大網民爭相使用,并廣為樂道,是因為其具有其他語言形式不能比擬的一些語言特征:1.富有“創造性”。網民在網絡交流過程中會突發奇想地使用一些新的方法表達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現象的看法,這一表達方法被其他網友不停地引用,漸漸地就成了一段時間的網絡流行語。比如用“驢友”(travel companions)借指一同出去旅游的伙伴,用悲催、杯具(a tear-inducing misery)表示令人心酸的事情,用數字“8147”表示不要生氣等[2]。 2.“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網絡流行語適當地運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達到特定的表達目的,聽起來生動形象。如用“鳳凰男”(ugly ducking)指家境不好,通過刻苦學習,娶了城里女孩,在城市安家的男性。用拳頭產品(competitive products)指在同行業中極具競爭力的產品。3.“簡潔性”。網絡流行語言簡意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用“三手病”(hand-operating)指代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的手、腕部位的疾病(游戲手、鍵盤手、鼠標手等)。
三、生態翻譯學的理論依據
生態翻譯學是一門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它把翻譯學同生態學有機融合,并相互滲透,從生態學視角研究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國內著名學者胡庚申[3]于2010年系統地提出了生態翻譯學的理論,他提出了“翻譯生態環境”,即原文、源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生態翻譯學將翻譯活動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下,而不只限于語言層面的對等視角。譯者應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實現中英文轉換。相比其他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視角,拓寬了新視野。
四、基于生態翻譯學的三個維度英譯網絡流行語
(一)語言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該轉換是基于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的。由于流行語自身形式靈活多變的特性,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更需要充分考慮翻譯效果,不能僅局限于字面意義的翻譯,要在語言結構和選詞方面做相應的轉換和調整,從而符合原文,更有利于譯文讀者領會原文傳遞的內容。搶鏡哥(brother scene-stealing)原型為2013年春節聯歡晚會中的一個男伴舞,因表現夸張而引人注目,搶到了不少鏡頭,被稱為搶鏡哥。翻譯的時候可以參照英國“獨立報”對犀利哥(brother sharp)的翻譯方法,譯為brother scene-stealing,就非常合適了[4]。又比如房奴(slave of the house),團購(group purchase),低碳(low-carton),膠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等。這些是在西方文化和社會中已經存在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直接翻譯成英語,不會產生理解障礙。
產生于中國網絡環境的流行語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社會中的現象,必然承載著中國特有的文化屬性。如果單純按字面意思翻譯成英語,就會讓西方讀者無法領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所以,翻譯的時候應適當舍棄字面意思,用符合西方語言使用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遞意義。“逆班潮”指的是因為在外生活成本高,上班族不再大量集中于北上廣深,回家鄉二三線城市工作的現象。“班”指上班族,“逆”說明了在工作選擇上的回歸方向,“潮”說明規模大。如果直譯為“inverse-class tide”,雖然在形式上符合原語,但是不僅讓讀者無法理解也無法傳遞該詞的文化氣息。將其譯為“working class de-urbanization”就很形象地表示出了逆城市化的特點,暗示了一種趨勢,也符合了原語句的含義。
(二)文化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度即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有的必備的文化意識,因為翻譯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不同文化以語言形式進行著碰撞和轉化,要克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障礙。譯者在進行語言維度的適應性轉化的同時,要注意雙語文化在內容和性質上存在的不同和差異,適當地進行文化維度的轉化。比如:怪咖(guaika),給力(geili)等表達產生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負載著中國文化的特質,如果直接譯成英語中的一些詞語,如,怪咖(crank),給力(powerful),就無法很好地傳遞這些詞語涵蓋的特定含義。譯者可以直接選取英漢語言中相似的發音,最大限度地保留漢語的原汁原味。當然這些表達為了讓外國人能夠理解,應該在最初使用的時候附加解釋性的語言。如怪咖(guaika)means geek,這樣既能解決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又能保證目的語讀者弄清這些詞語包含的文化內涵。這種翻譯模式保留了中文的語言形式,如果能夠堅持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和理解,會漸漸融入西方文化和語言,成為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4]。
(三)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除了語言維度和文化維度的轉換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應注意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成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交際層面上,漢語的交際意圖能否順利在英語中得到體現,從而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是翻譯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如“傷不起”一詞,“傷不起”最初在豆瓣,校園網以標題形式出現,慢慢被網友應用到各種交際文本中,體現了個人在社會大環境中的不如意的狀態和脆弱的神經,突出了個人無厘頭式的情緒的宣泄。如果直接翻譯成英語中對應的“too vulnerable”,僅能涵蓋自責的情緒,無法體現出調侃的味道,只有形韻,而沒有神韻。如果譯成too delicate to bear a blow,極具自嘲的韻味和無奈之情,就會達到很好的交際效果[5]。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語言使用、發展和演變較為活躍的一個平臺。網絡流行語作為信息化時代的重要表達方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更好地進行網絡流行語的英譯就顯得尤為重要。翻譯者應以生態翻譯學為立腳點,努力適應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生態環境,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三個層面做出適應性選擇,從而推廣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促進中西方文化的順利交流,保證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馮丹丹.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翻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3):44-45.
[2]王婧.網絡流行語英譯問題論析[J].英語廣場,2014(02):37-39.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06).
[4]戴繼紅.生態翻譯視域下網絡流行語翻譯的三維轉換[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135-136.
[5]張恵貞.淺談生態翻譯視角下的流行語翻譯[J].太原城市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95-196.
基金項目:本文系沈陽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網絡流行語英譯研究》(項目編號:RWQN-1502)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