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競爭以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的強盛為基礎,而金融的強盛則是以實體經濟富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為前提的。金融監管則要能夠推動金融的變革,監管的目的不是消滅風險,而是讓風險收斂,不要讓風險擴散、發散。
金融競爭以實體經濟的強盛為基礎
黨的十九大以后,中國社會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整個經濟發展的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發展政策、發展理念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正在慢慢成長為一個大國,正在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把一個國家稱作大國,除了硬標準,還需要一些軟標準。軟標準包括價值理念、道德的堅守,甚至包括契約精神、民主和法治的程度,這些都是作為大國非常重要的軟性指標。
從經濟意義上說,一個全球性大國的指標卻因人而宜,有些人認為是國際貿易規模排在全球第一;有些人認為是經濟規模、GDP的規模;有些人認為是經濟的福利水平;還有些人可能認為是人均水平或者制造業水平等。
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以上提到的種種指標最后都會表現為金融的競爭。我認為,金融的競爭以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的強盛為基礎,而金融的強盛則是以實體經濟富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為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后,供給側改革開始展開,中國實體經濟的大規模轉型,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成效正在顯現。基于這樣一種狀況,中國的金融業正朝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
從銀行業的資產盈利能力、流動性和資本充足來看,整個風險覆蓋是比較強的。雖然利潤增長在下降,但是對風險的覆蓋沒有問題,所以中國金融業的現狀總體上是偏樂觀,或者說謹慎樂觀的。從各項指標來看,它處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我認為,我國的金融業至少最近十年沒有太大的問題,是可期待的。
順周期對于國家金融的市場化是不利的
2015年我國出現了股市的大波動,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教訓。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總結這些教訓,把它轉變為政策。近年來,我們對于資本市場的規律也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對資本市場杠桿的運用。
在金融市場運行方面,我國長時間是順周期的應用,但是順周期對于一個國家金融的市場化是不利的,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逆周期的概念,在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杠桿應用的逆周期性非常重要。這個概念在資本市場中已經得到了深入的貫徹,所以我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正在邁向常態化,重點正在發生轉移。
要在傳統金融體系里植入高科技基因
我們的金融業態正在蓬勃發展,新的金融業態是對傳統金融DNA的更迭,在傳統金融體系里面植入了一個強大的芯片,從而使整個金融的功能和效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金融的功能發生了結構性的調整。
新的金融業態破除傳統時空的約束,使得整個金融業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沒有這個變化,中國的金融就不會像今天這么富有時代感和高科技感。而高科技對于金融的滲透是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的金融只有和科技緊密結合,才能以比較快的速度達到發展的目標。
當下,對金融的推動力量無非是兩個:
一是來自于市場的力量,我們稱之為傳統的脫媒力量,它是整個中國金融結構發生變革的基礎力量,離開了傳統的市場脫媒,完成不了中國金融的現代化。
二是科技對于金融的滲透以及顛覆性的影響,這一新的力量世界各國都還沒有完全達到。
現代科技對于金融顛覆性的影響,一般指的是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影響,例如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一起構成了現代技術、現代科技對金融的交叉式影響。
當這些新的基因介入之后,中國的金融風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高科技,風險就越難識別,而且越高科技,往往正確和錯誤的東西之間只有一步之遙。高科技時代,穿著馬甲的東西很多,識別風險對于我們是一個挑戰。
金融創新的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科技因素的介入,使得新金融業態的風險把握更為重要,我們不能做過度的解讀,雖然科技會帶來新的風險,但是它帶來了新的金融功能、更大的效率,這些效率和功能完全可以覆蓋所帶來的風險,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第三方支付現在90%的人都會用,無論是微信還是支付寶,都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金融支付的基本業態和方式,而且它的確非常好,既便捷、方便,也安全且成本低。
這些都是金融創新的標準,一種金融創新如果能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那就是好的創新。雖然它可能增加某些新的風險,但如果這個創新沒有增加成本,同時又便捷有效,它就克服了傳統風險,超過了新的風險的延伸。因此,對于金融風險的精準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
金融監管最重要的目標是讓風險收斂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到資本市場監管的重點和監管者的職責:監管者是對市場透明度的監管,它不參與、至少不主要參與市場所謂指數的成長、市值的成長、上市數量的增加等。
金融監管要能夠推動中國金融的變革。金融監管的目的不是消滅風險,金融存在的那一天風險就存在,除非你把金融消滅掉,風險就沒有了。金融監管最重要的目標是讓風險收斂,不要讓風險擴散、發散。
各種監管制度的設計、監管指標的核心都是使風險收斂,央行、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設計,核心都是要收斂貨幣擴張,是要使單個的風險不至于蔓延開來變成系統性的風險。
我們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實際上是指金融監管要設計更多的科學指標,讓風險收斂起來。風險不可能被消滅掉,這一基本認識是首要的,新時期金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離不開這一重要理念。
《證券法》監管的標準要重新制定
中國的債券市場是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狹義的說,把資本市場只看作是股票市場,實際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資本市場一定內含著一個發達的債券市場。
中國的債券市場有五六個部門在管,實際上這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債券市場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同一個企業發行的不同債券,實際上都是公司債,它們在不同的市場發行、不同的市場流通,這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麻煩,成本非常高,這都是問題所在。
我主張修改《證券法》,監管的標準要重新制定。比如證券化的金融產品該由誰來進行批準和監管?我們現在實行的是誰批準誰監管,但這樣會形成無窮的山頭,這些山頭嚴重阻礙了市場的一體化。
實際上,我們應該按照產品的性質來設計監管主體。證券化的金融產品的風險來自于透明度,所以應主要由證監會來監管,在過渡期由央行來輔助。這就是我們說的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是最大的放管服。
未來,如果把債券市場、資本市場的發行標準做了改革,我們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就為期不遠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