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迪文


摘 要: 在2013年—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卷中,移民史內容出現頻率由低到高。開辟移民史專題備考,以理論、史例指導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通史的理解,有助于打通知識脈絡,提高應試能力,提升歷史素養。
關鍵詞: 高考 全國卷 移民史
在2013年—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卷中,有關移民史的考查逐漸增多。本文從總體考情分析、試卷分析和備考建議三個方面論述,窺管全國卷試題中移民史的考查規律。
一、總體考情分析
(一)考頻:五年四考,考頻較高,全國Ⅰ卷較少涉及移民史,全國Ⅱ卷對移民史較關注;全國卷Ⅲ開始涉及移民史。
(二)趨勢:
①有關移民史的題型由材料題過渡到選擇題和材料題并重,再回歸到材料題為主;考查時間集中在近代①,空間從中國擴展到世界②。
②考查角度涉及現象、特點、作用,其中對特點和作用(貢獻)的考查較多。2016年全國Ⅱ卷新增對成因的考查,2017年全國Ⅲ卷新增論述題型。
③材料題從部分涉及轉變為全面涉及移民史,再回歸到部分涉及移民史。
④考查模塊由必修一和必修二并重,過渡到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③。
⑤2017年的全國Ⅰ卷與全國Ⅲ卷均提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史實,凸顯時政熱點下祖國統一大業的必要性。全國卷Ⅲ傾向于選擇與福建、臺灣等閩南語系相關地方史料作為論述對象。
可見,移民史在高考全國卷中的比重逐步擴大④,考查難度不斷加大。2017年全國Ⅲ卷新增荷蘭在中國殖民侵略的材料題。
二、試題分析
五年來的全國卷具有共性,也有個性差異。
(一)全國Ⅰ卷考查情況
2013年全國Ⅰ卷40題集中考查鴉片戰爭后中國往南洋移民的情況,涉及移民規模和動因。這里的移民史用作解題的背景材料,其設問考查了“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變化及啟示”。資料主要來源于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屬于通史內容。學生較容易提取信息。
2017年全國Ⅰ卷文綜42題考查17世紀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收復臺灣,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活動及英國早期移民在美國活動的相關史實⑤。試題考查更全面,要求學生聯系中外歷史提取信息,自擬題目,并結合所學予以闡述,充分考查五大歷史核心素養。其選用的資料為李亞凡的《世界歷史年表》等,呈現方式由史料轉變為年表。
(二)全國Ⅱ卷考查情況
在選擇題方面,全國Ⅱ卷歷史部分沒有過多涉及移民史,只有2016年全國Ⅱ卷27題考查清乾隆年間福建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增多的現象,這道題以族譜為載體,充分挖掘地方史,考查福建地區往臺灣的移民狀況,體現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部分的主題。
在材料題上,2014年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40題考查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后至1911年中國東北地區的移民狀況。清政府對東北地區的移民先禁止后開放,在外交上被迫與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大量俄國移民涌入東北。試題設問為“概括清朝東北地區的移民特點”和“簡析移民東北的歷史作用”。(1)問考查了移民過程的特點,可從時間、規模、地區、主導者等要點作答;(2)問考查東北移民的歷史作用??蓮慕洕?、政治及文化的角度回答,結合材料可知“東北移民促進經濟發展,充實了邊境,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文化上促進了漢族與滿族、蒙古族的融合”。資料摘編自葛劍雄主編的《中國移民史》和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屬于專題史和通史,兩段史料互補互證,學術性較強。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信息隱含《瑗琿條約》后俄國往清朝東北地區移民的史實,設問為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的移民特點”,并沒有把俄國移民排除在外,因此應該充分考慮到考生可能的各種回答。
2016全國Ⅱ卷文綜40題考查了近代以來世界移民的發展情況,其中涉及中國海外移民的情況。(1)問考查了1500年—2000年世界移民的總體狀況,涉及移出地、移入地、遷徙數量,考查了人口遷徙的趨勢,將近代中國移民放在世界移民的大背景下考查,凸顯中國史是世界史一部分的學術理念。(2)問考查了16世紀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成因和貢獻。其參考資料為據鄔滄萍《世界人口》和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采用編制和摘編的方式,涉及人口統計學的相關分析方法。
由此可見,全國Ⅱ卷中有關移民史的答題范式變化不大,時間由古代、近代轉變為近現代史,空間由中國拓展到世界。設問角度由特點、影響轉變為特點、原因、貢獻,新增對移民原因的考查??忌山Y合時代背景、遷入國與遷出國的狀況探究移民動因。
(三)全國Ⅲ卷考查情況
相對而言,全國Ⅲ卷對移民史的考查處于起步階段。在選擇題上,全國Ⅲ卷幾乎沒有考查移民史。在材料題上,全國Ⅲ卷較少涉及移民史,但新增考題的創新性較強。2017年全國Ⅲ卷增加有關近代荷蘭對中國的殖民的考查,反映了世界史內容比重逐漸上升。40題考查了17世紀荷蘭人對臺灣的殖民及1664年鄭成功收復和建設臺灣的史實。其中提到“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迅速增加”,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對臺灣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突出了祖國統一的社會訴求。(1)問要求“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2)問要求“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其資料摘編自陳孔立主編的《臺灣歷史綱要》,運用了地方史料。
對于(1)問,聯系15世紀—18世紀世界歷史,結合材料,得出“新航路開辟,荷蘭、西班牙殖民擴張;貿易快速發展;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結合明朝末年歷史,得出“明末戰亂之際,中央政府無暇他顧”。同理,通過中外歷史對比,可得出荷蘭“建立殖民據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的目的。對于(2)問,聯系材料,明清之際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的措施,得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的作用。endprint
綜上所述,全國Ⅰ卷對移民史的考查處于發展階段,有兩道材料題,題型較新;全國Ⅱ卷對移民史的考查較多,有兩道材料題,一道選擇題;全國Ⅲ卷一道材料題涉及移民史。三份卷的考查都涉及殖民內容。
三、備考建議
通過梳理近五年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我們可從中找到移民史的考查范圍和解題范式。由此指導備考更有針對性:
第一,在必修和選考模塊復習中適當加入移民史內容。教師讓學生從移民史角度對舊史料進行新解讀,可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這五大核心素養。以下是筆者對岳麓版四個模塊有關移民史拓展的舉例:
第二,從全球史角度看待移民現象。移民的動因涉及移出國和移入國的狀況,通過分析時代背景、移出國和移入國的狀況,能有效分析移民的動因。
第三,掌握移民史的一般答題范式,如時間、原因、特點、組織者、意愿及影響。教師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修改作答,能加深其對答題模式的理解。
第四,辨析移民史的相關概念,如辨析移民與殖民的區別,認識殖民的非法性,理解主動移民與被動移民的區別等。
第五,在復習課和評講課中加強對移民史的練習和講解。教師通過專題復習,以移民史內容出題,先練后講,可提高學生對答題模式的掌握程度。
第六,教師加強對移民史的研究,可閱讀研究移民史專家的著作,如葛建雄《中國移民史》⑥、高樂才《近代中國東北移民研究》⑦、孔飛力《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⑧、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⑨和托馬斯·索威爾的《美國種族簡史》⑩等專著,提升專業素養。
注釋:
①全國Ⅰ卷考查時間集中在近代,Ⅱ卷由清朝過渡到近代,Ⅲ卷集中在近代。
②涉及移民史由全國卷Ⅰ、Ⅱ轉變為全國Ⅰ、Ⅱ、Ⅲ卷。Ⅰ卷傾向考查世界移民,Ⅱ卷傾向考查中國國內移民和世界移民,Ⅲ卷傾向考查世界移民。
③由于教材版本較多,這里選取岳麓版為參考對象。
④另外,在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中,美國移民史內容考查較多。2015年四川文綜卷考查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愛因斯坦移民美國的影響。2015年浙江文綜考查美國1821年—1920年新增歐洲移民的原因。
⑤岳麓版必修二課本第八課《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提及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展殖民活動,但無提及具體情況。這是課本內的移民史內容。然而,岳麓版必修一課本第九課《北美大陸的新體制》沒有提及17世紀英國清教徒移民北美的情況。
⑥葛建雄,主編.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⑦高樂才.近代中國東北移民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⑧[美]孔飛力,著.李明歡,譯.黃鳴奮,校.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⑨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⑩[美]托馬斯·索威爾,著.沈宗美,譯.美國種族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