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慧
摘 要: 課堂問題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地理方法教學,實現有意義學習。以地理課堂問題創設為出發點,以認知理論為依據,探討課堂教學問題創設的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為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提供依據。
關鍵詞: 中學地理教學 問題創設 把握技巧
一、課堂創設問題的教學用意
問題聯結著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問題實質是基于學習者原有認知基礎上需解答的疑問、困惑、矛盾。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問題的初始態、中間態、目標態是問題的三種狀態[1],問題初始態為剛認識問題時所處情境,目標態是問題最終目標,當初始態與目標態已知時,通過個體原有認知和技能達到問題最終目標態實現,可實現原有認知水平的提升和完善。
地理課堂常創設各類問題用以組織教學,常見類型有:復習鞏固問題、情境導入問題、啟發引導問題,總結反饋問題;課后應用和拓展學習型問題等。地理課堂創設問題的教學用意在于:①通過系列課堂創設問題,課前彌補認知基礎;②課中及時調整課程推進速度、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解新課難點;③了解學習效果,完善知識合理組塊構建;④理論與實踐應用,教學內容外延或聯想發散,促進課下自主學習的開展,最大限度地實現問題意識培養及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因此,地理課堂問題設定的真正用意是引發學生思維參與,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目標。探究地理課堂教學問題的合理創設關系到課堂教學的直接和間接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創設及應用突出表現
現今有效課堂教學應是一種師生、生生互動教學活動,非教師主宰課堂。以問題為媒介的課堂教學,將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弱化教師的霸權角色。但現實地理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的目的傾向于注重復習“溫故”,習慣于低等問題的呈現,重知識記憶回顧,忽視新舊知識銜接引導;難點啟發性問題應用不足,學生知識聯系和思維活動參與程度淺顯,知識體系構建不牢固、零碎化;忽視差異教學,同樣學習任務、同樣分解問題,對于后進生來說,超出最近發展區,易增添其新學困難題;拘泥于教材,忽視拓展性問題創設不足,以應試為目的,地理教學生活化、趣味性不強,教學效果整體不盡如人意。
三、課堂問題功能差異及高質量問題特征再認識
(一)地理課堂創設問題的功能差異。
課堂創設問題是教學常態方式方法,形式方法各異,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教學環節過渡、了解學生的理解水平。課堂創設問題有的以問題進行課堂互動教學,有的整節課圍繞一個主要問題展開教學活動。美國芝加哥大學蓋澤爾斯教授把問題分為三種類型即:低級型、中級型和高級型■。低級型問題最簡單,教師提問,學生不假思索或僅憑簡單回憶即答;中級型問題是教師提出問題或創設情境后提出問題,學生需推理思考方能完成的中等難度解答;高級型則是學生在問題情境創設下或親身體驗感悟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策略。對于我國大班授課教學環境,不同級別問題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既要有對后進生激勵促進的問題,又要有對優等生拔高引導,促進綜合能力提高的高層次問題。
(二)地理課堂高質量問題特征再認識。
從學生學習角度看,有效問題潛質應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調節課堂氣氛;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欲,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增強表達能力,促進師生、生生溝通交流等。問題意識培養和思維能力培養是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大疑大進,小疑小進”,問題級別越高,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越有利。新課改注重學生提倡發現、探究,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問題”不是“自現”的,而應是被“發現”的,而且較高層次的地理課堂的問題應該具備發散性、綜合性、衍生性、實踐應用性和系列性等特征。
發散性問題解決途徑方法多樣化,有利于互動討論,思維發散,在獲得知識、增強技能的同時,學習者的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對地理觀念培養有益,如環境保護問題,就需要換位思考獲得共識;綜合性問題涉及多要素整合歸類,作用分析,有利于學生原有知識的遷移運用,完善知識體系,加強學生以地理思維掌握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衍生性問題可拓寬學生的探究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突破教材,促進拓展學習或自主學習實施;實踐應用性問題,有利于學生開展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的交流活動,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系列性問題是指針對學生認知基礎及問題難易程度而創設的一系列有遞進關系的、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組或問題群,如我們常用的三圈環流的學習,就是通過假設:地球表面均一不轉動、表面均一轉動、表面不均一且轉動三種逐漸遞進的不同環境下大氣是怎樣運動的這一問題解答,實現大氣環流教學。
四、樹立教學新觀念,把握地理課堂教學問題創設的技巧
教為學服務,教師問題創設能力是一種有智力參與的心理特征,可視其為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教師創設課堂有效教學問題,應該做好以下準備:
(一)以學生發展為宗旨,構建正確的育人理念。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是中學生地理學習的重要模式,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見識、有胸懷、有責任的職業地理教師,轉變地理教育教學理念,深化以學生未來發展為取向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問題意識、思維能力提升及實踐能力發展,落實新的核心素養教育目標。在這種教育價值觀引導下,不斷探索領會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地理教育教學理論,以此為指導發現并思考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增強課堂創設有效地理問題等教學技能和能力,充分利用課堂有限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夯實學生的認知結構基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地理課堂教學問題創設的技巧。
1.根據知識類型創設難度適宜的課堂問題。
教師創設問題前要明確教材知識屬性,把握不同類型地理知識的認知特點,根據教學目的創設難度適宜的問題。地理知識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其中地名、分布、景觀、演變及數據等是反映地理事物外在特征和聯系的外顯性地理感性知識,通過直接感知或直觀教學實現地理想象、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及地理過程的認知,這類感性知識學習中的問題創設多為低級;而原理特征、規律成因等回答“為什么”的理性知識,是地理學習重、難點內容,這類知識內隱性強,比較抽象。因此,這類知識教學需要創設系列性問題或問題包,逐級突破小問題,經過問題系列解決法,在感性認知基礎上進行比較、綜合、借用地圖分析等手段,通過發現、探究方法才能獲得答案,達到問題目標態。
2.依據學情水平及差異,創設目標指向明確的課堂問題。
創設問題時需依學情,了解學生認知思考平均水平,注意問題創設目標明確指向。學生個體認知及學習基礎水平差異客觀存在,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是教育教學的責任,問題難易程度的創設不能不考慮學生認知基礎水平及其差異,只有通過難易適宜的有效問題,才能監控學生課堂中知識的理解程度,有效實施針對性教學,實現后進生“吃”得飽、學優生“吃”得好。
3.注重預設性和生成性問題的創設。
地理課堂教學不是機械死板按固定模式進行的,雖然不能全然現場生成,但學生可能會在教師啟發下生成一些奇思妙想,需要教師課前注重圍繞教學目標預設一些有效問題,即“備問題”,以備不時之需,避免被動。
4.注重高質量問題創設實現課上課下教學聯動。
高質量的問題要求具有啟發性、探究性,學生可在“探究過程中”遷移調動大量已有知識,尋求合理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重新“組織”、“內化”原有的認知結構,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其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
中學地理新課程內容設置更加突出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和發展性,課下拓展學習源于課上教師問題應用導向,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化、時事性問題,體現地理教學引進來走出去、延伸知識、拓展思維、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注重高質量問題創設完全可以實現地理課上課下教學聯動,可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引向課外,通過網絡渠道、實踐活動等,實現自主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及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9-78.
[2]葉建柱.論物理教學中提出問題的水平[J].課程·教材·教法,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