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原
摘 要:語文不但是一門語言技術,而且也是一種交際工具。語文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新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就是教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堂標準和教科書,還要有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必須關注課堂,科學地優化課堂氣氛,才能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目的,提高教學的質量。本文試從中學語文課堂的現狀、優化課堂氣氛的條件和解決方案等方面探討語文新課改的科學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當前,中學的語文教學有目共睹,因為小學語文就面對應試教育,不少學生已經對語文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升入初中以后,老師也是應試教學為主,考試考什么教什么,學生也就是考什么學什么,與考試無關的根本不學。這樣來回循環,學生對語文課已經有所厭倦。許多學生對語文早已經沒有了敬重與愛好,就好像一個患病的人已經到了絕癥的晚期,救治起來非常困難。教師只有更好地優化課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科學地傳遞知識,才能激起學生學期的興趣。
1 教師備課是優化課堂的前提
教師備課是對知識本身深度和廣度的開發,決定一節優質課的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備課首先就要備教材,教師要反復研究課文,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歸納出文章段落的段意。可是目前的中學語文教材,編者只編寫了大綱要求講解的篇目,卻沒有編寫教法。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去打亂知識順序,重新進行結果組合。比如,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是小說,第二單元是散文,第三單元是古詩詞,第四單元是名家講壇,第五單元是游記,第六單元是古詩詞。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一到六的順序教學。第三單元是古詩詞,第六單元也是古詩詞,中間四五單元不是。古詩詞有長詩,也有短詩,這些詩知識內容比較豐富,而且許多都需要背誦。如果把三單元和六單元連續起來學習,學生容易理解和體會,更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反而感覺篇目不是很亂。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時間情況整合教材,重新組合。可以先講一二單元,三六單元連起來一起講。備課時候,不僅可以把教材整體進行重新結構組合,還可以對一篇文章組合新結構。例如,講《小石潭記》這篇課文時,教師如果按照從前到后的順序,逐字逐句進行講解,那樣課可能就顯得僵化無味了,學生也容易對語文失去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對教材重新結構組合,依據文章的特點,找好切入點。整體上把握文章,挖掘理解文章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更新我們教育常規方法,創新新的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效果,才能推進語文課堂的科學改革,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優化課堂氣氛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里無需多說。因為,要想學好語文,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在優化語文課堂時,許多老師努力探究,創設方法,音樂賞析、誦說議唱等方法均可。課上活動的多樣性,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比如說:“辯論”,課堂上有爭議的問題,可以采用小組辯論形式進行教學。如《敬業與樂業》,是近代文學家梁啟超創造的一片演講稿,在進行“敬業”與“樂業”的意義時,發生了爭議。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學生的興致很高,就會認真看書、查找資料、鉆研教材,努力尋找有力的論據。同時教師進行積極的點撥。最后課上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完成了。比如說“表演”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可以用“表演”的形式。例如,《安塞腰鼓》這課的創作背景是黃土高原的一種民間藝術,記述了陜北人民的粗礦、豪邁、開放性格的象征,傳達了人民堅毅不屈、意氣風發、積極向上的蓬勃精神。教師可以將課文描寫人物和人物活動的部分,布置學生配好音樂和臺詞去表演,體會安塞腰鼓帶來的激情、歡樂、奮求振蕩的心靈撞擊。每個學生都能心奮不已,在登臺表演的同時,學生能獲得更多的真實體驗,從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讓他們的學習效率更上一層樓[1]。
3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優化課堂的重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人也只有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因此,語文教學課堂上,要充分體現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有一種安全、自由的心境,敢于嘗試,敢于質疑。從而高程度地進行民主教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才能越高[2]。
當今的教學中,中學生期待教師對自己做出的評價超出了父母的評價。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階段性,學生期待教師既要有父母的慈愛,又要有傳播者的優秀,教育者的高尚等多重身份。然而現實教育中,在我們身邊,教師依舊保持師道的尊嚴。在教學中,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并沒有去分析具體的原因,進行因材施教。反而卻板著面孔,橫眉怒目,不管學生是否能接受,只是一味地進行說教。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不但懼怕學習,而且對學習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成了相對立的一派,教學質量更是一落千丈。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同陽光使者一樣,用開闊的胸懷去認同學生,贊同、鼓勵學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縮短師生之間的差距,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學生,也就是面向每個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個學生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執行,可能造成“強者興趣過剩,弱者畏懼掃興”的后果。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基礎來定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計劃、教學進程等[3]。
4 運用信息技術是優化課堂的前提
語文中的許多文章比較抽象、晦澀,而且中學語文相對于高中語文來說跳躍性很大。這樣讓學生,特別是新生剛接觸新的內容時,有一種手足無措、云里霧里的感覺。如果用更多的時間去加強,可能費時費力,達到的效果不一定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會簡單明了,稍微點撥即可。教學質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壺口瀑布”是一本典型的游記,對景物的描寫作為文章的主體,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領會其精神,激發熱愛母親河的感情。就簡單地從課堂上講,比較單一枯燥無味。但是若輔助課件,讓學生欣賞到瀑布的聲響、形狀、態勢、力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輔助課件展示出瀑布的磅礴、氣勢的雄偉、驚心動魄的感覺,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因為語文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方法,將內在的、重要的、本質的東西簡潔明了地表現出來,又能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5 結語
總之,教師和學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是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歷史潮流的必須所在。我們要充分發揮優化課堂的方法方法,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和學生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語文教學變得輕松和諧。
參考文獻
[1] 凌葆琦.淺談如何營造初中語文課堂氛圍[J].才智, 2017(24):17-18.
[2] 劉拓.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J].學園,2012(20): 117.
[3] 張永志.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J].學周刊,2016(8):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