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妮
摘 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原生文化生態空間環境中可保持其生態完整性和活態性,從而促進其自我發展能力。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空間,是實現其活態傳承的重要路徑。文章以云南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為例,探討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文化生態空間的建設情況,并據此從加強文化生態宣傳、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保護區整體規劃、明確監管主體方面提出優化路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生態空間建設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作為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空間,特色村鎮是孕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土壤。文化空間指的是某個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的地區,或某種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選的時間[1]。而且環境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2]。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擁有豐富非遺資源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和外來文化的猛烈沖擊,部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且其所依賴的生存空間——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亦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鑒于此,文章以云南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為例,對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空間建設進行探討,并據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建議,以期為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提供參考。
1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概況
云南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于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該保護區擁有豐富多樣的傈僳族文化遺產資源。為了保護傈僳族寶貴的文化遺產,2013年,在維西縣葉枝鎮同樂大村啟動了包括“阿尺木刮”、傈僳族民居、服飾、飲食、音節文字在內的云南文化傳承示范村“土風計劃”。而且還新建了傈僳族民族文化陳列室,展出了傈僳族獨特的民族服飾、古老的生活用具以及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發明史等。2014年,成立同樂文化產業專業合作社,開發文化產品,并以村寨中1名省級和4名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基礎開辦傳習班。
2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民眾參與文化空間建設的意識較弱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傈僳族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他們更加關注現代流行的事物和文化,而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重視。此外,該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均由縣、鎮政府主導,而在此過程中忽視了對社區居民這一文化主體的教育引導,導致社區居民對自身在文化保護區建設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認識模糊,參與意識較弱。
2.2 文化空間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資金絕大部分來自省、州和縣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例如,民族文化陳列室由維西縣文體廣電局投資80余萬元建設而成;云南文化傳承示范村“土風計劃”項目在同樂村的啟動實施主要依托于省州縣35萬元的資金扶持。可見,該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缺乏社會性資金的投入。另外,盡管各級政府部門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資金數額相對有限,仍無法滿足該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的資金需求。
2.3 文化空間建設的設施規劃有待完善
據調查,該保護區只建立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木刮”的傳習所,其它非遺項目如傳統服飾、民歌的傳承場所還未建立。再如,保護區的發展規劃有待完善。編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發展規劃有利于引領保護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然而,當前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只是針對某項非遺項目制定了發展規劃,這對于保護傈僳族原生態的文化環境有一定消極影響。
2.4 文化空間建設的監管機制尚未健全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一般由縣、鎮政府部門主持開展,村委會及自發成立的文化產業黨支部、產業合作社協助完成,盡管這些部門在文化空間建設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管理工作,但由于其管理職責不明確,保護區建設的監督管理工作很難落實到位。此外,該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的監管制度不夠完善。尤其是針對一些文化遺產項目開發的監管,未設立明確的制度要求。
3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的優化
3.1 加強文化生態宣傳,提高民眾參與建設意識
促進保護區文化空間的建設,需培養傳承人及社區民眾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重構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意識體系,調動其參與保護區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可借助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宣傳渠道對保護區內傳承人的扶持與培養狀況,以及保護區文化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宣傳報道,提高保護區傈僳族文化的知名度,提升民眾的文化自覺,激發民眾對保護區傈僳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此外,可利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所搭建的群眾性文化平臺,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以支持和鼓勵該保護區開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增強傳承人與社區民眾對傈僳族文化的記憶,喚起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動力。
3.2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拓寬文化空間建設融資渠道
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在深入貫徹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綱要》的基礎上,利用文化保護區建設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引導和協調相關企業、民間團體等主體對保護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改良,如對保護區非遺項目進行旅游開發、舉辦民俗節慶活動等,使之與現代化市場、社區民眾的生產生活得以對接,形成新的文化生產力。此外,通過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力度、設立民族文化保護發展的專項資金等手段,為保護區文化生態空間建設提供經費支持。同時,還應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個人、相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主體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予以資助,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
3.3 完善保護區整體規劃,加強文化空間設施建設
傈僳族特色村寨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議應結合保護區已有的規劃以及《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合理編制保護區基礎設施的規劃,加強保護區設施配置。例如道路方面,可通過建立市—縣—鎮—村相互聯通的公路,為文化空間建設奠定完善的交通條件。配套設施方面,需完善場所的廣播通道、傳播熒屏、舞臺、座椅、培訓基地等方面的硬件設施,不斷優化改良當地生產場域的配套服務設施,保護和修復其生活場域與生產場域環境。另一方面,以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傳承為目標,合理規劃建設非遺的傳承場所。
3.4 明確保護區監管主體,構建文化生態監管機制
首先,要明確保護區的監管主體。在市、縣、鎮、村各級行政單位設立監管部門,并明確各級部門的監管職能,分別涉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規劃、財政資金的投入使用、原生環境的保護、傳承活動的開展等方面,促進傈僳族特色村寨文化空間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其次,要制定監督管理制度。應充分利用傈僳族特色村寨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的政策優勢,建立適當的監管制度,以明確保護區文化空間建設的具體項目及其開展的時間、場所、方式等內容,確保傈僳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區的文化空間建設有序開展。此外,還應重視傈僳族特色村寨居民對保護區建設的監督,如采用提建議、言論、申訴、控告等方式對各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工作者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 陶利璠.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2] 朱利安·H·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學[J].南方文物,2007(2):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