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盈弟 朱瑞
摘 要:隨著我國在世界競爭力的加強,大學生在未來社會人才的比例加重,社會對當代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對培養高質量、符合社會各方面要求的大學生畢業生也越發重視。然而,關于大學生找人代上課的新聞頻頻曝光,大學生上課現狀問題頻發。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上課現狀所出現的問題,從學習動機理論角度出發,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上課現狀 強化論 自我效能感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1 當代大學生上課現狀
首先,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當代大學生流傳這樣一句話:“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曠課被大學生看作正常的現象,偶爾的遲到、早退,學生更不認為有什么問題。這也是高校輔導員最常見、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其次,大學生上課期間,睡覺、聊天、玩手機、用平板電腦看電視劇等現象屢見不鮮。部分大學生心理認為不逃課已是“乖學生”,至于上課是否認真聽講,無關緊要。而學生為了“打發”上課時間,索性找些“娛樂”項目,往往課堂成為學生“放松”精神的場所,大學課堂變得不再嚴肅,而授課教師面對較大課堂的學生,對此也無能為力,往往維持課堂紀律便會延誤上課進程,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最后,因為曠課、上課不認真聽講,也就導致了大學生考試作弊、掛科現象的發生。學生一旦在考試中作弊,便會受到學校處分,學生考試不及格科目的增多,最后影響以后的畢業,嚴重者拿不到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
另外,大學生上課效率低,大學期間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未能掌握,畢業后,無法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隨著時間推移,無法就業的“過剩”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惡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出現。
2 學習動機理論分析大學生上課現狀原因
2.1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主要包括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和行為派的學習動機理論這兩個類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在解釋行為或學習產生的原因時,總是與刺激、懲罰、強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聯系,他們認為行為最初是由內部或外部的刺激所發動的,強調外部動機作用。而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則強調內部的動機作用,人們通過對外部事件的理解所做出的反應。
行為派學習動機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強化論”:用強化來解釋操作學習的發生和動機的引起。認為人們的某種行為傾向取決于先前這種行為和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牢固聯系。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了強化,即獲得好成績或受到外部的獎勵、表揚,則會產生學習的動機;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得到強化,即沒有獲得好成績或受到外部的獎勵、表揚,則不會產生學習的動機;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了懲罰,即受到了外界的批評,則會產生避免學習的動機。
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具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其主要功能: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認為外界的強化能夠激發和維持人們的行為動機,并控制和調節人們的行為,但人們行為的發生卻不是因為外界的強化,而是人們自身意識到強化和行為的依賴關系,對外界強化所產生的期望。
2.2 學習動機理論對大學生上課現狀原因分析
從學習動機理論不難看出,對大學生上課現狀出現問題原因的分析上,應該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大學生上課曠課、不認真聽講,究其內部原因首先是對上課科目沒有興趣;其次是大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所學課程內容難易水平之間存在差距,導致學生上課“聽不懂”“跟不上老師思路”等問題,間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久而久之,有了“聽了也聽不懂”的心理產生;最后是部分大學生自身自我約束能力和自制力較差,加上還未形成系統的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面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不主動思考、尋求幫助,而是一拖再拖,沒有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漸漸拉大了學習知識的差距,更加厭學,從而棄學。
導致大學生上課曠課、不認真聽講的外部原因首先是授課教師傳授的知識與實踐相脫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無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知識;其次是個別授課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教學專業水平欠缺,有待提高,這不但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最后是學校管理上存在漏洞,對于大學生上課曠課或者不認真聽講方面的管理較松,導致學生輕視曠課、不認真聽講等問題,學生曠課往往抱著僥幸心理。
3 對大學生上課現狀解決策略
面對大學生上課現狀中出現的問題,作為無論作為授課教師,還是高校輔導員或高校管理者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授課教師加強自身專業化水平,轉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和觀念,努力完成由新手到熟手再到專家型教師的轉變。所謂的專家型教師,是指由教學專長的教師,他們往往富有洞察力,能高效率解決教學問題,并能更好的將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有人曾對哈佛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調查并發現,他們只能模糊地記得大約75%的前任教師,其中只有8.5%被認為是有強大影響。授課教師有時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有做到深入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作為高校輔導員應該定期組織開展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活動,例如我校各院輔導員會定期組織讀書沙龍、讀書報告會,我院根據專業特色定期組織專業知識講座及專業知識競賽等活動,從活動中了解專業知識,趣味學習專業知識;輔導員應該組織班級建立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加入小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只有具備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才會更好地將其同化到原有知識結構體系中;作為學生“心靈導師”,輔導員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緩解考試壓力,調節學生學習情緒,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向老師、同學尋求幫助等;作為學生的管理者,輔導員要配合學校不定期查課,監督學生上課情況,與授課教師多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上課、聽課情況,讓學生養成善于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最后,作為高校管理者在學生管理規定制定上要嚴與靈活相結合,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學生要嚴處理,同時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高校的領導要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應深入教學實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我校領導班子,會定期深入各學院教學課堂,隨機進入課堂聽課,針對授課教師講課內容、方式,以及學生出勤、上課情況給予相應的課堂反饋,這不僅激發授課教師的授課熱情,同時對學生出勤、上課情況起到監督的作用;作為高校管理者,不定期舉辦微格教學、優秀課精品課比賽等教學相關的活動,更有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胡小玲.高校課堂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3):114-120.
[3] 王園.某高校學生上課使用手機現狀、成因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