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 李佳 林小鵑
摘 要:青藏高原地區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它和南極、北極地區被統稱為地球上的“三極”。三極地區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及在全球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科學家重點研究的關鍵區域。本文搜集了國際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在2000—2017年間發表的關于青藏高原和南北極地區的研究論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了論文的發文量、國際分布、研究方向、發文期刊、發文機構、高被引論文情況和主要的國際合作關系。通過比較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與南北兩極地區SCI論文的發表情況,總結了近17年來中國在三極地區的研究優勢、特點和發展態勢。
關鍵詞:青藏高原 南北極 三極 SCI論文 文獻計量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P3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5
青藏高原和南北極被統稱為地球上的“三極”,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征,是地球上獨特的地理單元。近年來,中國在三極的科學研究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青藏高原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先后在《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國家攀登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規劃和研究計劃中,設置了青藏高原地區的規劃研究項目。在2009年進一步啟動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科學計劃”(姚檀棟, 2014),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實施,中國科學院又進一步提出了“泛第三極(Pan-TPE)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在南北極地區,從1984年以來,中國已經開展了33次南極和7次北極科考(孫立廣, 2017)。在南極的科學考察過程中,我國已完成從以建立南極科考站為主到以科研為主的轉變。在此期間,中國不僅開展了對南北兩極地區各圈層的多學科、多角度的全方位立體綜合觀測,更積極廣泛開展了國際合作,發展了極地技術。近期國家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重大科技計劃,使國際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關注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與發展;近幾年來重點研發計劃中啟動的系列與極地研究相關的項目,使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參與到南北極地區的科研活動,進一步促使中國對三極研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區域發展和極地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隨著三極地區的研究工作不斷發展,對三極地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也備受關注。針對青藏高原地區,之前的分析主要包括對前期1981—2002年間(肖仙桃等,2003),中期2003—2008年間(張燕等,2011)和近期2009—2015年間(王婷,2017)青藏高原地區科學研究SCI論文的數據統計分析。針對南北極地區,之前的研究調研和分析了中國作者在1982—2008年間發表的有關南北極的期刊論文(華薇娜等,2009)。為深入了解和比較近些年來三極地區的科研發展現狀,本文進一步對2000—2017年有關青藏高原地區和南北極地區研究的SCI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的分析,分別從發文量、研究方向、主要發文期刊和研究機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合作情況幾個方面比較青藏高原地區與南北極地區的科研發展差異,用定量的數據來評價各國科研成果和科研單位的科研實力和水平,來分析我國在三極地區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研究工作存在的現狀、優勢與不足,為未來的研究工作的布局和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文獻數據的獲取和分析方法
1.1 數據的獲取
本文統計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數據庫,統計范圍為2000—2017年發表的論文,青藏高原的搜索主題詞為:“Tibet* or Himalaya*”,南北極的搜索主題詞為“Arctic”or“Antarctic”,檢索日期為2018年8月3日。
在數據處理上,首先從數據庫獲得的文獻數據信息輸入Excel進行統計計算,再利用Excel的圖表功能對數據的部分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
2 統計結果分析
2.1 發表論文總量及主要國家發文情況分析
2.1.1 發表論文總量
自2000—2017年以來,全球共發表有關青藏高原地區的相關文獻有40670篇,而有關南北極地區研究的論文69423篇。南北極地區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并隨著時間不斷增加,但青藏高原地區發文總量的增量顯著高于南北極地區(見圖1),表明各國學者對于青藏高原地區的關注度也在日益增加。
2.1.2 主要國家發文情況
中國科學家早在20世紀就已展開了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調查,并于1990年3月成立了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在2000—2002年,中國、印度和美國在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中發文量相當,但近3年來(2015—2017年),中國在青藏高原地區已發表的相關文獻數遠遠領先于印度和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見表1),也是發文增量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德國和英國也是位列發文最多的國家前5。發文量前5的國家在青藏高原地區論文的發表增量顯著高于其在南北極的論文發表增量,說明近年來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南北極地區的研究中美國的發文數量遠遠領先于其他各國,相比而言,中國在南北極的發文量相對較少,并未位列前5,但中國在南北極地區的論文發表增量顯著高于其他國家,表明近年來中國在南北極地區的研究中也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2.2 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在2000—2017年對青藏高原和南北極地區學科方向的研究中,地學相關的學科發表的論文都占很大的比重。科學家在南北極地區的研究中側重于對生態環境、地質和海洋資源方向的研究,而青藏高原地區則更側重于地質學和自然資源等方向的研究(見圖2)。另外,由于極地地區氣候的極端性和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多樣性,對大氣科學的研究也是在三極研究中的重點方向。地質學研究從2000—2017年一直是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熱點,該方向發文量可以占到總發文量的30%,體現了青藏高原作為“世界第三極”的地理獨特性。
2.3 主要發文期刊分析
2000到2017年期間,國際青藏高原地區研究的論文分布在5301種出版物上,主要是地學等領域的期刊,從總發文量來看,排名居第一的期刊是英國的《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見表2),排名第二的是印度的《Current Science》,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居前5位的期刊中包括兩個中國期刊。與此相對,在南北極的研究中發文量最大的期刊中排名前5位的期刊均為美國期刊。而且在南北極地區發文量最多的期刊主要是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領域的期刊,表明在科學家世界三極的研究方向中各有側重,其主要發表的期刊領域也有側重。
2.4 主要發文機構分析
發文量排名前5的機構均為中國的相關科研機構,這表明近年來中國從事青藏高原地區研究的機構發展快速,顯著的擴大了中國在該領域研究的優勢。其中中國科學院的總發文量9924篇,高被引論文107篇,位居第一,中國科學院的總發文量占全球總發文量的24%(見表3),中國科學院大學緊隨其后。中國地質大學位列第3名,再次表明了地質學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在南北極地區的研究中,排名前3的高發文機構分別是赫爾姆霍茲聯合會、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與中國在青藏高原地區研究的優勢相對,中國在南北極地區研究的top5機構中并未占有一席之地,說明中國的研究機構在南北極的研究中雖然也在迅速發展,但是相對其他國家還是相對落后。
2.5 高被引論文主要國家分析
分析2000—2017年研究三極地區的高被引論文發文量前10的國家表明,對于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中國高被引論文發文量位列第一名,并且總體呈增加的趨勢(見圖3),高被引論文發文量第二的是美國,在2013年之前美國的高被引論文發文量和中國旗鼓相當,有的年份甚至超過中國,但近年來中國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尤其是2017年已經快要達到美國發文量的兩倍。除此之外,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也位列高被引論文最多國家的前六名。而針對南北極地區的研究,自2008年有高被引論文記錄以來,美國的年平均高被引發文量達42篇,遠高于其他各國位居第一,位列前五的其他4個國家分別是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中國雖然位居第十,但高被引發文量逐年增長,說明其對南、北極地區的研究水平正在不斷上升。
2.6 主要國際合作關系分析
從2000—2017年無論是對青藏高原的研究,還是對南北極地區的研究,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的國際合作都越來越廣泛,總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表明中國在不斷壯大自己科研力量的同時,也逐步加強了其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
2000—2017年就三極地區與我國合作最多的國家同樣也是國際發表論文量較多的幾個國家,其中,合作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見圖4)。尤其是與美國的合作發展極為迅速,發文量成倍增長:對青藏高原地區的合作發文量從2000年的35篇增長到2017年的464篇,達到2000年的13倍;對南北極地區的合作發文也從2000年的1篇增長到2017年的144篇,達2000年的144倍。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合作并沒有如此顯著的增加,國際合作較為單一。
3 總結與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科研項目的投入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南北兩極,還是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地區,我國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無論是論文總數、總被引頻次,還是發文期刊和機構,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說明我國在三極地區的科學研究的發展正處于一個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的良好態勢。建議進一步加大對三極地區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科研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快提升我國對三極地區研究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3.2 進一步加強原創性研究的部署
盡管我國對于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發文量很多,被引次數也很高,但整體而言,我國對三極地區尤其是南北極地區發表論文的平均質量與歐美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高被引論文相對比例低,發表高被引論文的中國期刊占比少。因此,我國需進一步提高我國在三極地區研究論文的整體質量和創新性,從根本上提升研究成果在國際的影響力,力爭多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3.3 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范圍,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中國在三極地區的國際合作研究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尤其對青藏高原地區而言,中國不但是研究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國際合作中的核心國家。然而,中國與美國的合作日益緊密,合作發文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得卻相對緩慢,重要的合作國家過于單一。建議將關鍵科學問題的部署和重大國際合作結合起來,通過聯合調查、資源共享、聯合發文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加寬加深國際合作。隨著近年來國家“一帶一路” 的戰略實施,也必將加快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進程。
參考文獻
[1] 華薇娜,張潔,劉芳,等.美國WoS數據庫收錄的中國南北極研究論文的調研與分析[J].極地研究,2009,21(2):124-140.
[2] 王婷.2009—2015年國際青藏高原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數據[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4):500-512.
[3] 孫立廣.中國的極地科技:現狀與發展芻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1):16-23.
[4] 肖仙桃,孫成權.國際青藏高原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報告[J].地球科學進展,2003,18(4):643-652.
[5] 姚檀棟.“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應對區域未來環境生態重大挑戰問題的國際計劃[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7):884-892.
[6] 張燕,王婷,孫成權,等.國際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報告(2003—2008年)[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3):36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