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連A股都迷失走丟的話,規模早已破萬家的新三板市場在2017年又有什么樣的新變化呢?
過去一周以來,我的微信朋友圈基本被兩類信息攻陷。一類是突然躥紅的日本小游戲《旅行青蛙》,滿屏盡是“我的蛙兒子已經一天沒回家了,這貨不是走丟了吧?”,或者“蛙兒子好幾天不著家了,這吃貨不是被干鍋了吧?”,小清新的俏皮不斷;另一類則是“樂視巨虧116億”、“獐子島的扇貝又游走了”、“皇臺酒業的100萬瓶酒謎之揮發”、“2016年度虧損王石化油服續虧106億元,凈資產驚現巨額負數”、“ST保千里虧到不知道能虧多少”、“巴士在線虧得連董事長都失聯了”,窩心劇集天天上演。
拜追究樂視IPO造假的老賬所賜,A股IPO審核越來越嚴,最近的過會率恐怕要在3成以下。對于熟知A股過去30年波動套路的投資人而言,從2017年年中以來,A股這只旅行青蛙的行走路線和歷史軌跡漸行漸遠。監管政策的趨嚴、第三方機構的責任加重以及市場流動性的長期不足,很可能會將二八法則進行到底,大多數平庸的上市公司也許很快會“仙股化”,終其上市一世,也不過是“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再也不會有牛市一來雞犬升天的景象了。從積極的視角看,這反倒是走向市場成熟的必經過程,只有“仙股化”才能退市常態化。
那么,曾被寄予厚望的新三板又如何呢?我的觀察結果是,新三板已經被“干鍋”了。其一,走調的做市商制度徹底形成多輸局面,從2017全年走勢上看,新三板成分指數一直下滑,三板做市指數表現低迷,指數年度漲幅為-10.81%。如果一個制度從設計的根子上就不是多贏架構,看似穩賺不賠的券商,也許不過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其二,融資能力日漸萎縮的新三板市場正陷入逆淘汰的初期。截至201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新三板公司總計為11630家,全年下來退市企業數目達到709家,是2016年的十多倍以上。這些退市公司,除了明確公告沖擊IPO上市的33家之外,其余基本上對新三板的市場活力已經心如死灰。
“干鍋”了怎么辦?加水?無論從一級市場的融資屬性,還是二級市場的交易屬性來說,新三板不僅難以吸引天量人民幣超發下的增量資金,甚至連既有的存量資金也意興闌珊。掛牌企業和場內資金的用腳投票,事實上已經給出了新三板的改革方向,那就是——滅火。
考慮到新三板在發行制度上的巨大創新效應,門檻過高的交易制度則又凸顯監管機構的“父愛”泛濫。無論是500萬元開戶,還是1元開戶,能否承擔投資損失,在本質上需要看這種投資損失是在正常的交易條件框架內產生的,還是被惡意操縱、內幕交易、業績造假等不正常的交易條件下造成的。如果是后者,顯然無論投資門檻多高,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救濟(嚴管信批以及集團訴訟和賠償的全面放開等),這才是要配套改革的重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