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元植

東晉著名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小白龍,四條龍都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但是并沒有給龍點上眼睛,還說如果給龍點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張僧繇經不住好奇的人們強烈的要求,只好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頓時,晴朗的天空突然雷聲大作,被點睛的兩條龍活生生鉆出墻壁一飛沖天,消失在九霄云外?!爱孆堻c睛”的故事就此廣為流傳,“畫龍點睛”亦成為源于南京的一條成語。原文見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艘詾橥Q,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者現在?!?/p>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寧中來游京師。蔬食苦行常修福業。嘗行過王坦之園。夜輒夢于園中立寺。如此數過。受欲就王乞立一間屋處。未敢發言。且向守園客松期說之。期云。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即詣王陳之。王大喜。即以許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復夢見一青龍從南方來化為剎柱。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是吾所見者也。于是雇人牽上。豎立為剎。架以一層。道俗競集咸嘆神異。坦之即舍園為寺。以受本鄉為名號曰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寧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于今崇麗焉?!保铣夯垧ā陡呱畟鳌肪硎凼堋緯x京師安樂寺】)當時舍園為寺,尚有晉鎮西將軍謝尚,因父鯤之夢而免難,永和四年,舍宅為莊嚴寺。(《建康實錄》)晉刺史陶范,于太元初,舍宅為西林寺。(《晉書》)
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清代孫文川《金陵六朝古寺考》、陳作霖《南朝佛寺志》、劉世珩《南朝寺考》,都未說明安樂寺的具體位置。
俞允堯《秦淮古今大觀》斷定東晉建康安樂寺在現今夫子廟烏衣巷,與王、謝兩大家族集居地在一起?!肚鼗磪^志》《古今秦淮地名源》等書沿襲這一說法。
但仔細推敲《建康實錄》:“晉廢帝時,侍中中書令王坦之造臨秦、安樂二寺,在今縣南二里半,南門臨秦淮水也?!?此事又見東晉干寶《搜神記》。俞先生的說法顯然大有可商榷之處。
唐代所謂“今縣”,當指唐代上元縣治,在今天的朝天宮(冶城)東側。據此推測,向“南”走“二里半”,而不是向“西南”或“東南”走“二里半”,“南門臨秦淮水也”應該是在今天秦淮區雙塘街道的秦淮水北岸“渡船口” 左右一段地塊。而烏衣巷,則在上元縣治東南,方位不合;如若說秦淮河下水門,則在上元縣治西南,方位不合;據明代陳沂《金陵古今圖考·東晉都建康圖》烏衣巷位置在朱雀門、朱雀航東;民國朱偰《金陵古跡圖考·南朝都建康總圖》與明代陳沂的圖基本一致。《金陵古今圖考·昇州圖》中陳沂把烏衣巷位置較上圖向北移動一些,但與長樂橋(今武定橋)持平,未達到今烏衣巷位置。不管其位置如何變,方位總在縣治東南。同樣,根據上述幾幅圖,下水門在唐上元縣治的西南方位上。
里數不合,又是烏衣巷說另一障礙。從冶城西(縣治)到現今烏衣巷,大大超過“二里半”,遑論唐代或以前朝代偏南的烏衣巷了。還必須指出,古代的長度單位比現代為小,如唐及唐代以前,一里約等于415.8米,不能用今日的里的長度來計量。同樣,下水門之說也不對,其距唐上元縣治超過二里半了。
現今及以前的烏衣巷,都無法做到“南門臨秦淮水”,此其三。
“東口市在城南長干橋下東,今烏衣巷口是。”又謂:“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今城南長干寺北有小巷曰烏衣,去朱雀橋不遠?!保ā毒岸ń抵尽方蛑径偸校?/p>
“烏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遠,晉紀瞻立宅?!薄榜R糞巷王氏別族居之?!保ā斗捷泟儆[》卷十三)
“烏衣巷在上元縣之東南……《輿地紀勝》: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逺?!督抵尽罚航癯悄祥L干寺北,有小巷曰烏衣。又有烏衣園在縣南二里烏衣巷東。《丹陽記》:烏衣巷,吳時烏衣營處所?!陡尽罚合镌诳h東南二里。”“馬糞巷在上元縣北。”(《大清一統志》卷五十)
烏衣巷是東晉時王導、謝安大族的高門宅府之地。王、謝晉相之家,賢才眾多,兩家弟子裙履風流,倜儻瀟灑,身穿黑色烏衣,為此人稱這里“烏衣巷”,實為三國時東吳禁衛軍“烏衣營”所在地。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烏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遠晉紀瞻立宅”紀瞻(253~324),字思遠。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東晉初年名士、重臣。出身官宦。與顧榮、賀循、閔鴻、薛兼并稱“五俊”。西晉時歷任大司馬東閣祭酒、鄢陵相等職,后棄官返鄉。永嘉元年(307),紀瞻與顧榮等共同平定陳敏之亂。在協助瑯玡王司馬睿(即晉元帝)立足江左時多有功勞,并于永嘉六年領軍擊退南侵的石虎,在軍中頗有威信。此后官至尚書右仆射,封臨湘縣侯。晚年時疾病纏身,屢次請辭均未獲準。王敦之亂,紀瞻引進郗鑒以助朝廷抗衡王敦,受晉明帝司馬紹倚重。于王含舉兵攻建康時,紀瞻重病在床,但仍受明帝命,擔任領軍將軍,臥護宿衛六軍。叛亂平定后,于家中受任驃騎將軍、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即逝世,謚號穆。驃騎府旁秦淮河上的浮航,就稱驃騎航(位于今鈔庫街西端)。可見烏衣巷不單是王謝兩大家族集居。
同樣王氏家族亦非全都住在烏衣巷。王導第三子王洽,字敬和,于兄弟中最知名,與荀羨俱有美稱。他就宅居建康禁中里“馬糞巷”。“(王)志家居建康禁中里馬糞巷。父僧虔門風寬恕,志尤惇厚,所歷不以罪咎劾人。門下客嘗盜脫志車幰賣之,志知而不問,待之如初。賓客游其門者,專蓋其過而稱其善。兄弟子侄皆篤實謙和,時人號馬糞諸王爲長者?!保ā赌鲜贰肪矶┩踔疽彩菚遥撇蓦`,父王僧虔,祖父王曇首,曾祖王珣,高祖王洽。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東晉名臣,尚書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輕時與郗超齊名,曾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襲父爵藍田侯,后與謝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溫?;笢厮篮笈c謝安一同輔政,累遷中書令、領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去世時年僅四十六歲,追贈安北將軍,謚號為獻。
可見舍園為寺的王坦之與王羲之、王獻之等并不是一個家族,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兩支。王導及王羲之、王獻之他們是山東瑯琊臨沂一支,王坦之及父是山西太原晉陽一支。不能因為都叫王什么之的就認為是弟兄或是一家人。王羲之、王獻之就是父子,之所以取名“之”,按陳寅恪先生說法,這是天師道信徒起名的一個特點,之字是追加的,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兩大家族的人,沒有特殊原因,不會相鄰而居,何況王坦之在王獻之被迫休掉正妻,即青梅竹馬的表姐郗道茂,迎娶東晉簡文帝的女兒新安公主司馬道褔的事情上,暗中做事不光彩,非光明正大君子所為。從這件事上看,似乎也無可能表明他們住在同一巷內。
王坦之造臨秦、安樂二寺,二寺靠近,都南臨秦淮水,歷代吟詠烏衣巷的詩文很多,但未見有此二寺的蜘絲馬跡,安樂寺在烏衣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