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等東方國家作為過去的殖民地相繼獲得了解放,在政治上得到了主權,帝國也被強制解體,但是被西方帝國主義殖民的許多年里,東方被殖民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深受宗主國家影響,對于本土文化感到自卑,甚至出現排斥。以薩義德為典型的眾多東方學者從不同角度,重新闡釋了東方文化,以此提升東方文化在東方人心中的價值地位,真正的做到文化獨立。
薩義德是后殖民主義的代表,其著作的《東方學》一書開啟了后殖民主義時代的到來,揭露了西方帝國主義者對于東方殖民者在文化上的壓迫和殖民。傳統的東方學者是以西方的角度來看待東方的事物,薩義德的《東方學》顛覆了這種觀念,他認為這種觀念是建立在西方對于東方文化落后愚昧的傳統觀念上形成的,這樣的傳統的東方學對于東方文化的視角仍是一種落后的、過時的、沒有價值的,這對于喚醒東方同胞對于自己文化自信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脫離實際的。他提出了一個東方學者以一個東方人的角度從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等方面,真正的使曾被殖民的人們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國家的文化。薩義德強烈批判東方學者不要以西方傳統的視角看待東方,要以東方的視角看待東方,挖掘東方文化真正的價值,不要淪為西方殖民的工具。
在薩義德揭示了傳統東方學的實質后,以霍米巴巴為代表的后殖民主義者和批評家從身份的內涵、文化身份解構等方面探討了東方民族文化的身份問題。
身份的內涵可以從角色定位、自我的認同、他人的承認三個方面理解。后殖民主義者認為,第一,重新構建東方文化需要對于東方文化進行一個新的定位,“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個體、群體還是一個民族,為了決定取舍,決定何去何從,都需要了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這就要求確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1]。第二,傳統的東方學之所以可以一直沒有被推翻,是因為被殖民地者也承認自己國家的文化不如西方國家的文化先進,他們接受這種被扭曲了以后的形象。第三,傳統的西方學在贊揚和宣傳自己國家的文化,自然會被西方大部分人接受,他們也認同了東方文化的落后,東方人又受到其他民族這種扭曲的承認,加深了東方人對于本土文化的自卑感。
要推翻東方人對于本土文化的自卑感,就需要東方人重新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后殖民理論者認為要通過語言、翻譯和文學領域來重新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文化,擺脫西方殖民者對于東方文化扭曲的認識,建立積極向上的文化背景,還原真實的東方文化世界。
本質主義認為,東方文化就是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是西方文化,本質上是不改變的,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永遠都不會被改變,從哲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薩義德反對將東方學看成是狹義的民族主義,反對以將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看成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文化。
后殖民理論家否定本質主義中狹義的民族觀,并不是要否認不同區域國家間的差異性,而是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只有提出一種流動的、多重性的復合身份概念,闡明各種不同的文化身份與語境之間的關聯性,才能化解而不是加深文化對抗”[2]。后殖民主義指出,要正確看待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不同的區域民族的差異,在看清差異的前提下,承認事物發展的流動性,促進民族間的交流,求同存異,和諧共處。
后殖民理論家對于恢復東方文化在東方被殖民者心目中的地位,重新定位東方文化的身份所進行的分析、運用的手段,在文化多元取向的今天,對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商品經濟的流通,大量外來文化涌入中國,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F在流行的小資生活,崇尚自由方式,凸顯個體價值等觀念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甚至讓他們覺得遙遠,與自己不同屬于一個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新問題,甚至會出現群體性疏離傳統文化的現象。
借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資源和強大力量,學習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從文言詩句中,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質。從孔子《論語》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誠實守信”、“溫良恭謙”到曾子《大學》中提出了人生修養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層面的修身養性到家庭再到國家,層層遞進,這些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對于今天這個物質的社會背景下浮躁的大學生來說,不失為一劑靜心良藥,更清楚傳統文化精髓所在之處,提升文化自信,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
千百年來人們保家衛國,英勇奮戰,古有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為保衛國家捐軀的決心,后有冰心“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做什么事情就都能解決。什么苦楚,什么委屈都受得了”的對祖國深沉的愛。正是這些大無畏的愛國精神支撐了一個民族,為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凝聚了力量。大學生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樹立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全部力量的堅定信念,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從薩義德對于文化的身份的內涵來看,對于我國文化的身份定位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身份定位,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5000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擁有眾多的優秀文化資源。
其次是自我的認同,要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底蘊,讓大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以自己國家的文化為驕傲,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國家與社會必須擔當起發展文化歷史的責任,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充滿信念、斗志昂揚的文化氛圍,這樣子做才有利于大學生在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潛移默化的影響、堅定大學生逐步樹立起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
最后是他人的承認,“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不是文化大國或文化強國”[3]。中國文化對于其他國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不夠強烈,要加強中國對外文化的傳播。現在已經有外國友人被中國獨特的文化所吸引,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需要在文化上加強創新,吸引更多的國家,進行更多的交流。大學生才能夠更深切的感受到中國文化走向了世界,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發揚、發展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很強開放性和包容性,任何一種文化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必須是開放的[4]。這就是說,在堅持自己國家文化的基礎上,隨著時代背景的更替,隨著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對于文化就不斷地進行創新。當代大學生要運用辯證思維,不僅要學習我國積極優秀的文化思想,同時也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思想,不要形成狹義的民族主義。
文化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愈加明顯和深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必將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影響,也會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每個民族的文化要想存在和發展,必須要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交流和融合,必須以承認民族間的文化差異為前提。全球化為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載體,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多元認同。在各種思想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有選擇的吸收、借鑒,但是我們仍要清楚的認識到“保持民族文化的特點對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極其重要,它是凝聚本民族的思想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5]”。
大學生對于外來文化和意識形態認識不夠透徹。世界全球化給國家帶來了益處,隨之國家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實踐經驗少,思想、心理都不夠成熟,片面追求外來文化,導致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遺失,原有的愛國主義情感也隨之淡化,極端情況下會產生崇洋媚外的病態思想,甚至賣國求榮的錯誤思想。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十分有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堅決維護自己國家的文化自尊心。新形勢下,網絡媒體的開放,商品流通開放,不同國家的信息、文化都處于相互交流的狀態。大學生作為社會新生群體,對這些信息接受尤為迅速,面對突如其來的西方一些文化還處于新鮮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敏感度。文化自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大學生增強對于我國文化的深刻認識,全方面培養大學生對于國家文化的憂患意識,有正確獨立的思想,不被輿論左右,全身心的維護國家文化不被誤解和扭曲,并且將我國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