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敏
(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 河南 信陽 464000)
價值問題是一個普遍性話題,在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研究中同樣是不可回避的課題之一。為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重任的高校圖書館,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其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挖掘馬克思主義蘊含的價值思想,對高校圖書館價值提升,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價值概念從屬于關系范疇,主體是人,價值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價值,沒有了人,客體屬性也就無所謂價值。也就是,在價值關系中,客體對主體是否有價值,不是以客體自身的屬性為基礎,而是視主體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客觀需要為準,如能滿足人的需要,就具有價值,滿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其價值就越大。正是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使得價值始終以人為中心,所以,客體屬性的存在依賴于主體對客體不斷的創造和超越。
價值主體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體,只有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自主做出選擇從事活動的人才是主體。在高校圖書館的價值形成中,主體分為兩部分,一是服務的讀者,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師生通過圖書館滿足自己對文獻、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圖書館自身價值得以實現。二是圖書館管理者,主要指館員。作為圖書館管理活動的主體,館員通過對文獻信息資源采編、整理、收藏、傳遞等一系列服務,使圖書館自身的屬性、功能日益滿足借閱者需求,不斷實現其自身價值。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需要、人同對象的價值關系無不印有歷史的烙印。這就要求在圖書館的實踐活動中考察價值,就必須要把握好主體的時代性、個性化需求。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在文獻處理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圖書館職能由原來的藏書建設和文獻保障轉變為信息資源的開發提供和對用戶利用文獻信息的教育培訓。因此,現階段圖書館價值提升的核心不僅在于所擁有的資源,更在于具備利用廣泛信息資源為讀者創造價值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對館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重視館員在價值提升中所發揮的作用,就必須以館員為基本,依據每個人的專業層次和崗位要求,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通過自學、定向培訓、參觀學習等方式強化館員的信息意識和能力,實現知識的更新。有計劃地引進一些高素質人才,通過他們傳遞一些新理念,提高整體信息服務人員素質水平。只有重視館員價值,不斷發揮其主體能動性,才能適應讀者的專業精細化、信息多樣化在新形勢下的新需求,提升圖書館的吸引力,實現圖書館價值提升。
讀者的信息需求是圖書館價值形成的基礎,是圖書館價值提升最可靠、最牢固的根基。沒有讀者對知識的需求,就無所謂圖書館自身能產生的價值。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在歷史上作為唯一的知識寶庫,其作用正日益受當今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時代擠壓,甚至落于邊緣化,這就迫切需要讀者們的進一步支持和參與,以守住這片“有形的”文化陣地。具體來說,高校圖書館在實踐活動中,不僅要把師生當作服務對象,而且更要把他們當作圖書館的建設者和服務的生產者。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勵師生作為需求的提供者、體驗者、評價者參與建設、服務的全過程,從而幫助圖書館進一步協調和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讀者需要,從而在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以圖書館作為重要的知識載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關系指的是主客體之間的需求和滿足。所以,價值同人的需求有關,但并不是由人單方面所決定的,因為需求本身只是主體的欲望、愿望和要求,如果沒有能夠滿足需求的對象存在,并不能形成價值。因此,價值形成必須有其產生的客觀基礎。這個客觀基礎就是價值客體自身所固有的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一物之所以是使用價值,因而對人來說是財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屬性。”[1]
在高校圖書館價值關系中,價值主體是讀者和館員,價值客體是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以自身擁有的館藏資源、配套的管理服務滿足師生們的需求,實現館員自身價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現實人”需求具有具體性、復雜性等特點。特別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與社會之間實踐的不斷豐富,人們的信息需求內容和方式越來越呈現出動態多層性和多樣化,另外館員對自我價值追求的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把握客體已有客觀屬性的基礎上,不斷去充實和完善高校圖書館的屬性和功能。
豐富的館藏是高校圖書館價值提升的物質前提。受傳統“重藏輕用”思想影響、上級機構對藏書指標的硬性要求,采訪人在工作中對“訪”的主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缺乏與不足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圖書館大量藏書和數字資源實際利用率不高。因此,提升高校圖書館價值,就必須轉變觀念,在遵循“科學、實用、特色”的基礎上,重視學科發展和科研需要,逐步改善紙質藏書結構,提高藏書質量。同時,注重數字時代師生接受信息模式的改變,選擇能彌補原有館藏并具有較高利用價值和保存價值的電子資源。建立紙質書刊與縮微、光盤、數據庫相結合的藏書體系,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最大限度保障教學和科研用書。
能否實現圖書館價值基本取決于兩方面,即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為豐富完善的藏書體系,主觀因素就是服務方式和內容。也就是說,在數量足夠、結構合理、能高效利用文獻資源的基礎上,“服務第一,用戶滿意”,是提升圖書館價值的不竭動力。當今,信息高速發展,師生對信息的需求呈動態性趨勢,對圖書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的要求也更加精細化、多元化,這迫切要求高校圖書館依托現代數字化信息網絡技術,將以往被動地滿足師生的知識需求,轉變為能夠超越時空限制,可主動調查、跟進的方式,從而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專業性、學科性,以滿足新時代下讀者的品好和獲得感。
價值關系作為一種主客體關系,以主體對客體的正確認識為前提。對于主體來說,只有首先弄清客體所具有的屬性,才能明白客體對自身的意義或作用,也才能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正像馬克思所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2]我們可以發現,價值實現取決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對客觀對象的了解程度;二是主體對自身需要的意識和覺悟;三是客觀對象和主觀需要之間的認識和作用。
高校圖書館實踐活動中,圖書館要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就必須使作為主體的師生及時動態地了解、掌握客體圖書館的屬性、內在規律性。長久以來,人們一直簡單地把高校圖書館當成一種文化、教育和學術機構,強調其文化保存的作用和職能,并沒有認識到高校圖書館收藏、整理、傳遞圖書和資料信息的功能,讀者們可將上述職能轉化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力和精神動力。因此,圖書館的價值效用就需要高校作為主體來宣傳和推廣,使讀者對其價值形成科學的認識與正確評價。
如價值客體不與主體構成需求關系,則客體只能為一種自在客觀物,只具有潛在價值。但由“潛在價值”到“價值”的轉變最終要靠主體實現,這就使高校圖書館價值提升與讀者群體的信息素質密切關聯。長久以來,由于認知不足,人們并沒有注意到高校圖書館在信息傳輸中的重要性,這無疑會阻礙讀者有效使用圖書館資源。信息素質教育,其目的就是使讀者(教師和學生)形成對圖書館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通過采取專題講座、文獻檢索課、網絡遠程教育等形式,培養讀者認識、評價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提供各種文獻信息,以期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最大化發揮出圖書館的效用。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下,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早已不再僅依賴傳統紙質媒介,信息資源和閱讀載體日益多元化為人們提供更多選擇。想要高效利用圖書館資源,首先就要積極利用各種傳播媒介積極宣傳圖書館,構建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覆蓋的閱讀模式。通過多元化和立體化的全媒體閱讀推廣活動,進一步推廣全民閱讀,特別是要提高學生群體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體驗到新媒體新技術下的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了解和掌握讀者的閱讀特點以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圖書館價值提升。
總之,在高校圖書館實踐活動中,主體(讀者)和客體(圖書館)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客體以自身的屬性、內在規定性影響、制約和改變著讀者,使讀者汲取知識時折射出圖書館的價值。而主體在實踐活動中也從物質和觀念上影響和改造著圖書館,使圖書館反映出讀者所賦予的“本質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正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斷加強高校圖書館自身建設,同時讀者信息需求滿足感也獲得提升,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