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晗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我國蒙古人民通過他們的智慧創造了多種樂器,雅托嘎是其中一個代表。在他們看來,雅托嘎是保留了其最原始的形態而流傳下來的高貴的樂器。相傳很早的時候,有一個牧馬青年為了飲馬,用水桶打了一桶水往水槽里倒水,突然聽到流水的聲音,非常優美,讓青年驚奇的是每桶水的流水聲都不一樣。于是青年放下手中的活,把水槽里的水倒掉,再把套馬桿上的線,制作成弦按在水槽上一彈,竟然彈出了非常優美的旋律,于是雅托嘎就誕生了。
1957 年內蒙古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江格爾》第十二章(278頁)中比喻道;“當江格爾的王后阿蓋沙布達拉彈起她的九十一弦的銀胡爾(雅托嘎)的時候在蘆葦蕩里筑巢的天鵝和湖中筑巢的天鵝紛紛出聲,出的聲音是十二種韻律。”①書中雖然用了夸張的手法作為比喻,但從中知道,我們蒙古人的祖先已經開始彈奏雅托嘎。
在元朝和北元朝時期,雅托嘎的運用非常廣,在宮廷樂、軍樂和民間音樂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元史·禮樂志》第二十一卷中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部,有段描述是這樣的:“琴十,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斫桐為面,梓為底,冰弦,木軫,漆質,金徽。長三尺九寸。首闊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闊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黃綺夾囊貯之。琴卓髹以綠。”這里的琴就是雅托嘎。從如此詳細的描述可見雅托嘎當時的地位。
波斯史學家志費尼撰寫的《世界征服者史》用“奏響雅托嘎,笛子的優美旋律…… 徹夜高歌狂歡”②來描述貴由汗登基時的場面和所用樂器。到了清朝,清政府認為蒙古宮廷樂非常美妙,所以將蒙古宮廷樂隊收納在自己的宮廷樂當中。在當時的政治壓力下有一部分藝人始終保留本民族文化,直到現在。
近代,有一部分老藝術家繼承了雅托嘎,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蒙古族老藝術家扎木蘇先生,從小喜歡音樂,17歲便在宮廷樂隊里彈奏雅托嘎。1960-1964年間他被內蒙古藝術學校聘請為雅托嘎教師,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從那以后為了傳播雅托嘎在錫林郭勒盟先后舉辦了三次雅托嘎培訓班,效果非常好。扎木蘇先生是雅托嘎傳承與發展的奠基人,也是雅托嘎演奏家的代表。此外,還有巴音滿都呼、扎布臺、坡蘇格等藝術家均為雅托嘎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遺憾的是,當時的教學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再加外界因素的影響,關于雅托嘎的書籍、材料少之又少,這對雅托嘎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1989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教師娜仁格日樂與其他老師合編出版的《火不思、古箏、三弦、馬頭琴——蒙古器樂教材》成為了雅托嘎教學的重要教材。
內蒙古通遼市民族歌舞團樂器制作研究員包雪峰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致力于蒙古族樂器研究復原工作,并在多年的研究與經驗的基礎上復原制作出二十多種蒙古族樂器。其中就有根據扎木蘇先生彈奏的雅托嘎復原制作出的13弦雅托嘎,為雅托嘎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扎木蘇先生彈奏的雅托嘎由琴身、琴首、琴尾、琴碼、琴弦等基本部分組成,長139cm,寬28cm,厚7cm,琴身尾部下面有一個出音孔,琴弦由此穿過到琴首纏緊。包雪峰復原的雅托嘎,長145cm,寬27cm,厚8cm,首部有13個穿弦孔,琴身側面有兩個出音孔,是為了讓聲音更直接地傳達出去。
與古箏不同,雅托嘎的琴碼排列不是單排而是雙排交錯排列。音階排列為,古箏是由高音到低音,琴弦由細到粗依次排列,雅托嘎卻沒有依次排列,最粗的琴弦也就是最低音在中間③。
馬克斯爾扎布的《弦線征服——馬頭琴》中描述了雅托嘎的彈奏技法;“彈奏時,彈奏者席地而坐將琴放在腿上或將琴首放在右腿上琴尾置地……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戴骨質指甲,有彈、勾、挑、抹、刮等演奏技法,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做顫、按等演奏技法。左手也可戴骨質指甲與右手一起彈奏。”④下面列出幾種基本彈奏技法:彈:右手大指向掌心方向彈奏。挑:右手大指向外彈奏。勾:右手食指向掌心方向彈奏。抹:右手大指與食指在同一琴弦上快速交替彈奏。刮:右手彈奏的同時左手大指或食指由高音到低音或由低音到高音依次彈奏。顫:右手彈奏的同時左手在同一琴弦的琴碼左側上做上下按動,使音顫動起來。彈奏時手指戴骨質指甲,在蒙古國雅托嘎的教學當中手指彈奏是不戴指甲的,而古箏彈奏是戴指甲的,雅托嘎戴指甲彈奏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內蒙古地域寬廣,屬高原地區,有遼闊的草原,人口稀少,人們過著游牧生活,所以音樂特點也就緩慢,遼闊,優美,旋律平穩。樂器以歌曲伴奏為多,以突出歌聲為主要任務。而古箏盛行的南方地域海拔較低,山水優美,生活方式是以農業為主的群居生活,因此音樂較活躍,有力,節奏感強。因此樂器音域廣,表現力極強。
兩個樂器雖然都是彈撥樂器而且都是五聲調式,但它們的排列卻不同。雅托嘎不像古箏琴弦是由高音到低音,由細弦到粗弦的排列,而是粗弦在中間,音程式調弦,有利于為主旋律伴奏。這也是雅托嘎的特點之一。
古箏雙手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戴指甲,彈出的音樂強弱分明、抑揚頓挫,音樂表現力非常強。而雅托嘎只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有時中指也不戴)戴指甲,彈出的音樂較柔和、平穩。這里并不是說雅托嘎的音樂表現力不強,而是說它的音樂平緩、抒情。
綜上所述,雅托嘎的傳承與發展從未終止過,在老藝術家們的努力下,它保留了傳統演奏技法。遺憾的是因各種原因雅托嘎教學還未形成體系。因此,在民族文化瑰寶還未被遺忘之前,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發揚光大是我們年輕一代所肩負的責任。
【注釋】
①呼格吉勒圖:蒙古族音樂史,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581頁。
②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5頁。
③娜仁格日樂:火不思、古箏、三弦、馬頭琴——蒙古器樂教材,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3頁。
④馬克斯爾扎布:弦線征服—馬頭琴,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