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趙啟君
(昭通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邵通 657000)
“認同”原屬哲學的研究領域,最早由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學領域,他認為,認同過程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趨同過程[1]。之后,Erikson在其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認同”是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回答。因此他將“認同”置于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中進行考察,指出“認同”是在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形成的一種自我界定與自我認知,是自身的獨特特征。在Erikson的認同理論中,認同的主體不僅僅是個人,而且是群體的、社會的。隨著認同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認同”的概念逐步進入到人文社科領域,聚焦于(民族)族群、國家等社會群體。英國著名人類學家Malinowski將“認同”的內涵在民族研究領域衍生出了“民族認同”的概念。民族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2]”,是“指個人對某個族群團體的歸屬感覺,以及由此族群身份所產生的想法、知覺、感情和行為[3]”。因此,民族認同與群體成員的價值觀、態度傾向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它是群體中的個人對本民族各領域的總體態度,包括政治認同、歷史認同、文學認同、語言認同、生活觀念認同等。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人類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也是維系其與身邊各種關系的基本紐帶。語言與民族認同間的關系早已為國內外許多學者所認可。早在18世紀,德國哲學家Herder便提出文化主要通過語言來傳承,語言是使來自同一種文化的人們產生歸屬感的重要因素,這一理念后來也為歐洲各國的大多數民族主義者所接受。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關心不同語言間的不平等關系(即弱勢和強勢的關系)已成為核心問題。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語言文化的交往關系日益緊張,英語這一強勢語言對其他民族語言造成了巨大壓力。我國在這復雜的影響下,研究如何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如何通過母語文化來提高民族認同意義深遠。
研究語言與民族認同的關系,不僅需要研究母語對民族認同的影響,也需要考慮外語的傳播與教育對民族認同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重視語言與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過程中,要有意識地保護本土文化不受外來語言文化的沖擊與同化,防止本族語文化迷失等問題。外語教育不僅僅只是外國語言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與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播息息相關。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勢必會在各個方面影響受教育者個人對祖國文化的態度。媒體對于“語言霸權主義”“英語語言殖民主義話語權力結構”等的批評以及學界對外語文化影響母語的擔憂都表明我國外語教育的文化影響不可小覷。
“由于教育(包括語言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手段,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還是侵入一種文化的強勢者,都會充分利用這一手段達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因此,很自然,語言教育是同一個國家的語言政策以及一個民族的語言態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4]。語言是民族認同的載體,亦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從這一意義層面上來看,語言學習也是文化學習。從外語教育的角度,如何處理外來的語言文化影響重大。一方面,學習外語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促進彼此間的溝通與理解。但另一方面,過多地傳播異國文化,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沖擊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化的認同。我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知與對過洋節(如圣誕節、情人節等)的熱衷便是較好的例證。
外語教育對我國學生的民族認同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我國外語教育目標定位中卻普遍缺乏民族認同的理念。根據我國最新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2017),“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碑斀裆鐣且粋€國際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在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語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當掌握相關的人文學科與科學知識,并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但人才培養目標中關于民族認同的缺失勢必會對他們造成較大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們尤其是外語專業的學生由于缺乏我國語言文化的輸入,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另一方面,隨著外語文化的大量輸入,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他們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外語教育,務必要明確民族認同的重要性,在維護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前提之下,合理地開展外語教育。
首先,外語教育需具備民族性特征。就中國學生的文化教育而言,漢語言與漢文化應始終處于首要地位。根據現有研究發現,外語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削弱受教學生的母語能力,因此我們在加強外語與外語文化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加強漢語與漢語文化方面的教育,加強中國大學生“語言意識”的培養,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學習外語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只有當我們始終對母語文化保持認可的態度,才能保證當母語受到強勢外來語的威脅時能自覺地維護,保證不在外語教育的過程中喪失自己的民族個性。第一,提高外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外語教師作為外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教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第二,加強中國語言文化在外語教材中的滲透?,F在的大學生一提到西方的“情人節”“感恩節”便滔滔不絕,但提及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時,卻用英語表達不出幾句。因此,在外語教材中平衡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輸入,加強中國語言文化的滲透大勢所趨。
其次,外語教育需具備選擇性特征。外語教育是我們獲取國外先進文化、科技的重要途徑,也是跨文化交際與合作的必由之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文化并不全都是優秀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需要有區別地對待外語文化,防止受到不良文化(例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滲透影響。就目前的調查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中國語言文化的維護意識較強,對一些明顯的文化侵略行為都能加以抵制,但對一些表面看起來相對和善的文化行為則缺乏戒心,例如西方影視、文學作品中極力推崇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都在逐步影響著現如今學生們的價值取向,從注重自身的社會價值轉向更關注個人的發展,就業選擇時“重農村,輕城市”“重東部,輕西部”也是較好的佐證。因此,我們應當防微杜漸,在教材選材、教育教學過程中都謹慎剔除會影響學生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糟粕文化。
最后,外語教育需具備批評性特征。根據當代著名后殖民主義理論家Bhabha的研究,“借助于殖民話語的文化侵略是‘一個認同建構過程’,這是一個漸變過程,歷經語言替換、文化變異、思想侵蝕、最后達到意識更替,而教育,尤其是語言教育,是完成這一過程的最佳途徑?!盵5]在全球化的今天,保護母語文化與認同、吸收外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并不是完全對立沖突的,關鍵在于我們在接納部分先進文化的同時能警惕不良文化的入侵,且學生對外語文化的認同會隨著他們外語學習時間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因此外語教師以及相關的管理部門應當具備敏銳的文化辨別能力,在外語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及時地幫助學生反思、批判外語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培養學生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強化學生的文化批評意識。
綜上所述,外語教育不能忽視文化認同問題及其可能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在這個文化交流愈發頻繁的時代,我們對于外來文化應當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謹慎吸收的同時也警惕潛在的威脅,在強化本民族特色、立足于本民族認同的基礎上揚長補短。同時,在外語教育的過程中,還應充分關注外語學習者們的身份變化,在他們學習外語文化意識的過程中強化母語文化身份,只有在他們保持母語文化身份的條件下,才能有效地防止外語教育中本族語文化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