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姜元雪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
目前的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這是一次機遇同時也是一次挑戰。中華民族如果想在這次社會變革中抓住機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必須完成四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第一,要使權力的使用制度化,防止權力濫用。第二,務必對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第三,盡可能多的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提升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現代化程度。第四,克服現階段出現的嚴重的信任缺失問題,恢復國民的信仰與精神支柱。這四個任務分別屬于近期,中期,中長期和長期任務,其中以長期任務最為關鍵。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以前比較平衡穩定的社會結構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誘惑、機遇和挑戰的新環境。學習難度的增大、工作機會的難找、貧富差距的拉大、文化娛樂生活渠道的狹窄、生活壓力過大、父母交流少等等這些現象使得80后、90后和00后們出現了各種精神焦慮和空虛的表現。甚至曲解丑化正式組織,參加一些邪教組織的現象也很多。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現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危機。理想信念的確實導致焦慮和迷茫,如果放任發展,將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動蕩。作為未來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接班人,偉大的中國夢很大程度上是要靠青年人去創造去實現的。試想青年人的強大不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真正的強盛嗎?而青年人的強大不僅僅是指給青年人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而應當充實他們的頭腦,給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我們的民族精神植入青年人的心中。
根據互聯網統計數據,到2014年6月為止,中國網民人數達到6.32億之多,周上網時長達到25.9小時。另有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的年齡分布呈現整體年輕化趨勢。以手機網民為例,其中10~19歲的占27.8%,20~29歲的占到36.9%,30~39歲占24.4%。也就是說,全國40歲以下的網民占全部中國網民的89.1%。而這些青年人里,每天上網的時間平均在3.7小時以上。這就意味著,對于全國大多數青年人來說,每天除了上班學習吃飯睡覺的時間,自由安排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網上。網絡對于青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網絡文化給青年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青年的思想尚未定型,對于一些網絡負面信息并沒有很強的辨別和選擇能力。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甚至形成理想信念真空、道德虛無、缺乏責任感、冷漠等負面影響。所以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引導青年的民族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在網絡文化環境中重新塑造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
網絡文化由于其平臺的特殊性,表現出不同于面對面交流的特征。
2.1.1 開放的交流空間
具體體現為網絡運行機制的開放性、人際交流的平等性、多元文化包容性、思維言論的自由性等多個方面。幾乎任何人只要你有一臺電腦或只是一部手機都可以連入互聯網,在這個網絡的平臺中,由于網絡交流的匿名性、對象的符號化以及交流內容的虛擬性。所以人們在這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各種思想良莠不濟,需要成熟的認知能力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識別。
2.1.2 追求個性與自由
作為網絡中交流主體的網民,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可以盡情敞開心扉、自由地表達個性主張,追求個性。以網絡語言為例,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往往使用最能體現自己心情或者個性的語言來表達自我。“逼格”、“醉了”、“走你”、“人艱不拆”等等新的網絡語言誕生出來,體現了網民追求流行、追求新異的心理。
2.1.3 平等廣泛性
網絡給了每個網民獲取信息的平等權利,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查看、傳播、評價信息。想要消息封鎖、知識壟斷或者暗箱操作幾乎是妄想。人肉搜索、黑客曝光、信息共享、草根文化等體現出社會大眾對顛覆傳統以及挑戰“權威”的渴望。
另外,也出現了許多網絡攻擊行為。不但有言語攻擊還有符號化的動作攻擊。這些攻擊中有的是正確的,但很多的攻擊行為在喪失道德約束后變得過度放縱,罵完就跑,對一些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而圍觀網民卻冷漠旁觀。
在目前的研究中一般認為青年的精神理想信念危機有以下幾種形式,分別是精神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復雜化、理想信念功利化以及道德教育教條化四種。
2.2.1 精神理想信念的缺失
時代進步,新事物不斷涌現,傳統的價值體系失去魅力、受到外來價值體系的沖擊,而新的精神理想信念又沒有構建起來。造成了目前青年精神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很多青年現在要么懷疑一切要么盲目盲從。記得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一個中國放羊的少年有什么理想。他說,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夠放很多羊,然后掙錢娶媳婦。那個人又問,結婚生子之后呢,答曰:讓孩子繼續放羊。可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是很可怕的。人到底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為了什么活著?人不應該只知道怎么活著,更重要的是應該知道為什么活著。而現在的70、80、90后們從小到大不是生活在高考的壓力中就是生活在就業的壓力下,即使找到工作,結了婚,有了孩子,也要不停地在車貸、房貸、失業、晉升、養老、育幼的壓力中左突右沖、疲于奔命。抑郁癥、自殺、暴力傾向、迷茫、冷漠幾乎成了巨大壓力下青年們的代名詞。而當這些青年人在勤奮工作、努力學習、奮力拼搏但卻仍然買不起房子、找不到工作、娶不上媳婦、找不到老公、養不了父母、無暇照顧幼兒的時候,看到網上比比皆是的炫富、炫爹、炫生活的現象,看到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看到沒有關系在中國寸步難行的殘酷現實后,精神所受到的打擊和種種無力感可想而知。這時就希望能找到精神上的寄托。但更加殘酷的是,很多青年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理想信念,產生了空虛。這也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酗酒、吸毒、賣淫、自殺的根本原因。同樣也是那些炫富的青年們內心空虛的根源。
2.2.2 理想信念的復雜化
2010年出現了一個網絡流行語“我被火鍋了”。這個詞來自當年的碩士生入學考試中英語試題的作文題。在該題目當中展現的是正在沸騰的火鍋,而火鍋里面煮的不是菜,而是儒學,解構,天鵝湖等中西方文化詞語。要求看圖說話寫一篇作文。這是中國人理想信念復雜性的一種體現。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人所宣揚的信仰還存在嗎?關于這個問題,互聯網中已經開展了多項研究,《關于中國人的精神理想信念的調查報告》對1995年和2002年的10個大中城市以及9個農村城鎮的14歲以上的中國人進行理想信念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中外思潮不斷沖擊著傳統的價值體系與傳統理想信念。雖然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的人數仍排第一,但是各種其他精神理想信念形式的出現,如權力至上、金錢至上、以及各種宗教理想信念形式。
2.2.3 理想信念功利化
超級快節奏的生活、物價的飛速上漲、房貸車貸的壓力、結婚的壓力、養老育幼的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中國,很多年輕人都被壓力折磨著。這一切使一些傳統價值觀念消解在追名逐利的功力場角逐中。比如網絡上各種炫富的官二代、富二代、干女兒們,如果思想不空虛,怎么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呢?再比如說李剛的兒子在被抓的時候吼出的那句“我爸是李剛!”是赤裸裸的理想信念功利化的體現。還有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等等這些現象都深深地刺激了國人的神經,至今那些事件的影響還是余波未平。而跟他們同樣年齡的蟻族、北漂、屌絲、農民工二代們卻過著貧賤的生活。可能“白富美”的一個包,李剛兒子的一個車轱轆錢都可以夠他們一輩子掙的。年輕人們開始理想信念物質與功利難道能說是年輕人的錯嗎?理想信念的功利化也就自然產生了。很多人都想保持自己最初的夢想,但現實的殘酷又很快讓夢想破滅了,那么如何引導青年人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的合適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多么的重要。
2.2.4 道德教育不人性化
我們在做心理調查的時候,曾經對大連中小學的老師和學生進行過訪談,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如何看待去心理健康室進行心理咨詢。”很多的老師和學生竟然認為心理咨詢的人都是精神出現了問題的人。這樣的結果是可悲而令人震驚的。設想一下,一個年輕人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怕父母傷心或不理解所以不能跟父母說,怕被認為是精神有問題所以不能問老師或心理咨詢,怕同學、同事或朋友議論所以不能找同輩的人說。那他找誰去說?他們想去書中尋找答案,而現在中小學,甚至大學對青年人進行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的時候所選取的政治課教材理論性太強,內容脫離青年人的生活實際。無法解決建構年輕人精神理想信念和民族氣節這樣的問題。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些部門嚴重存在。這使得很多人開始質疑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鑒于此,黨和國家更應當樹立良好形象,以身作則為人民謀福利,這樣才能消除人們的疑慮。要讓更多的年輕人認同中國道路。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未來中國發展道路的切實方針,證明走中國道路的正確性。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堅定走中國道路的決心。特別面對
實現中國夢需要凝聚中國力量。只有我們國家56個民族共同發力才能發揮出中國力量的優勢,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個中國人的參與,大家齊心協力,堅定信念,必定能夠克服前進路上的種種障礙,最終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國力量來源于人民,中國力量的凝聚需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密切聯系群眾,走群眾路線,虛心向群眾學習,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特別是要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各種消極腐敗的現象。脫離了人民,淡忘、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能凝聚起中國力量的。
在十八大會議當中,我們黨明確指出,我們國家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也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更需要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在此基礎上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到每個人的心中。這12個名詞雖然簡短,但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我黨對自身使命的總結,也是對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所獲得經驗的全面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克服社會轉型時期我國遇到的種種體制問題,并盡可能維持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和諧。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兩點問題:第一,確立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導向地位,從而消除法律的空缺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促進社會的和諧。第二,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青年的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能夠理性對待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問題,杜絕青年惡意鉆體制漏洞的空子謀求一己私利現象。如果能夠做到上面提到的兩點內容,我國的法律體系將得到全面的提升,民眾的素質水平也會向前邁出一大步,那么中國夢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總之,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積極參與,政府與人民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是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中國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青年夢,因此,必須發揮出青年人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作用。我們既要大膽探索,又要謙虛謹慎,既要看到眼前的現實利益,又要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凝聚起牢不可破、堅不可摧、恒久長遠的中國力量,挽救國人的理想信念危機,重新塑造民族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