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南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杭州 311100)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是認為教學活動應該在現實的生活背景當中,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同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小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課文知識中解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自主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關注、領悟、表達生活。其踐行了語文課程標準,克服傳統語文教育的弊端,加強小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提倡生活教學口號。生活化教學是非常熱門的教學理念,理念本身是非常棒的,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許多“偽生活化教學”現象。所謂“偽生活化教學”即不是真正的生活化教學,沒有達到生活化教學本質的內涵要求。教師刻意去追求生活化,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制造了一些不合理的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得十分牽強;或是“新瓶裝舊酒”,稍微變了一下形式,內容卻沒有變;或是生活化教學沒有科學依據,違反邏輯,誤導學生。“偽生活化教學”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會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和學習負擔,非但達不到原本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是為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之中學習,創造熱烈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引出語文問題,所以教師設計問題尤為重要。設問不合理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達不到原有的教學目標。
案例1
某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時是這樣進行的:
師:我們一起來當一當小小醫生好不好?去發現棉花姑娘的病究竟誰害的?
生:好!老師我發現是蚜蟲害棉花姑娘生病的。
師:那我們來看看蚜蟲究竟是長什么樣的。(出示蚜蟲圖片及蚜蟲的自我介紹)你想用哪個形容詞來形容它?
生:可惡、惡心、討厭。
師:作為醫生你想不想消滅掉蚜蟲?
生:我很想!
師:好,那我們先來認識可惡的蚜蟲的“蚜”字,你們發現“蚜”這個字有沒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呀?
生:它是蟲子的“蟲”加上牙齒的“牙”加起來的。
師:真棒,小朋友們很聰明,一看到偏旁就知道字義了。蚜蟲也是一種蟲子,所以用蟲字旁。接下來,同學們可以給這個字換一換偏旁,組成 新的字嗎?
生:青蛙的“蛙”。
師:我們要換的是偏旁哦,小朋友們再思考一下。
生:鴨子的“鴨”。
師:這個還是不對的。
師:再思考一下究竟能換出什么字來?
師:好吧,我們來看一看,蟲字旁換成草字頭是不是就是“芽”這個字呀?
案例中,教師想通過換一換偏旁的活動,讓小朋友們聯系更多的字,將蚜蟲的蟲子旁換成草字頭得到“芽”這個字,學生們一直換不出,老是回答“蛙“等蟲字旁的字,但是教師直接否決,不斷地問學生換個偏旁,然而這個問題本身對于一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芽”這個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生字。教師執著于讓學生回答這個有難度的問題,想要得到學生給她滿意的預設答案,學生一度陷入了困惑,回答不出這個高于現有知識水平的問題,課堂陷入了一片沉寂。直到最后教師公布答案“芽”的時候學生依舊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原本創設的當醫生的生活情境的熱度一下子就冷掉了。雖然在開始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的情境,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不當,達不到生活化教學原有的效果。不恰當的設問非但達不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反而會增加學生理解學習語文的難度。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引入了諸多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在新課的引入部分,通過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形式來展開新知識的學習。但是教材的編寫既要考慮到對象的普適性、又要考慮到使用的銜接性以及學習的延續性。因此,教科書的內容不會依據時代的發展而頻繁地更換內容,也不會根據地區差異而安排內容,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的。這就使得教科書里的某些生活情境對于不同地區的學生而言不具備“生活味”,如果教師只顧照搬照抄教科書,套用教科書上的生活事例,將會脫離當地孩子的實際生活,導致“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
案例2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北京》有一個問題:
你知道北京有哪些新變化嗎?
這個問題看似很聯系學生們的現實生活實際,但是由于地區的差異性和教育水平的不同。該問題是不能照搬照抄的。對于北京本地區的學生,是能夠有機會切身體會北京的新變化,而其他地區的學生,有經濟能力去北京旅游或者能夠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料的同學同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然而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設施條件是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和部分偏遠鄉村地區的學生極有可能無法親身體會或者是沒有資源獲得北京的新變化的信息。因此,這個問題不是對任何地區學生都適宜的。教科書有其普適性,但教師不能照搬教科書上的事例,忽略地區兒童的差異性,造成“偽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要求生活與科學知識相聯系的,違反科學的“偽生活化教學”會給學生錯誤的知識。
案例3
某教師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都知道天圓地方,(神秘地)想不想聽一個小故事啊?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一片模糊,誰也分不清楚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放眼一看,到處是黑乎乎一片。然而有一天,一個力大無窮的巨人,拿著一把大斧頭,把天和地給分開了。你們猜一猜這個具有神奇力量的人是誰呀?(盤古)對了,真厲害!就是盤古!
案例中教師以講故事導入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第一句話“同學們,現在我們都知道天圓地方。”這句話就出現了科學知識性的錯誤。教師在此是想借現在天圓地方來表現盤古的功績,但是并未指出“天圓地方”是中國傳統神話對宇宙的看法。而直接提出現在是天圓地方的,這是違反“地球是球形”這一科學知識的。極容易給學生造成誤解,因此違反科學性知識的“偽生活化教學”是不可取的,危害性也是十分大的。
由于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概念與實施方法還未有明確的體系,很多教師沒有真正地理解生活化教學理念,并且操作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于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安排難免會失當。教師常常會出現濫用生活事例,以及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問題。生活應與知識相聯系,并不是在課堂上生活內容教學越多越好,生活同樣要與科學相結合,堅持科學性知識的原則,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并且生活化教學不只是來源于生活,更應該要高于生活。
另外教師在認清理念的同時,還應把握好教學實施操作的環節,使得教學內容環環相扣,逐步推進教學進程,發揮生活化教學的最大效果。
課前可以進行愉快的自由交流,從而營造輕松愉悅的氣氛。話題內容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而制定,讓學生分享近期家庭的趣味小故事,講講在成長過程中十分感人的故事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個個小故事來更貼近地了解孩子們的生活。話題的內容可以參照教材,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口語交際中當當“導游”和“游客”的活動,講故事等給教師提供了課前暖身活動很好的參考材料。
教師需要精心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讓課堂知識合理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并且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主動探求精神。可以從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研讀課文等教學過程環節入手。設計精心巧妙的生活化課堂情境,多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圖片,播放相關的音樂等。在生活情境教學中,讓學生快樂并實用地學習。
語文教學不僅只在課堂,更可以延伸到課外。語文資源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廣袤美麗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等,都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教師應該要善于發現和開發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外學習資源,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去戶外觀察踩點。或是組織學生游覽博物館、展覽館。或是讓學生在社區勞動實踐中真正體驗到勞動的價值。開展手抄報比賽、課本劇、故事會、演講比賽、猜謎語、新聞采訪、模擬法庭等等活動。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釋放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將知識與生活相互融合。
追求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可謂益處多多,教師需加強自身的教師教育技能及專業成長,合理創設生活化情境,引用精心挑選的適量的生活化素材案例,注重教學實施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防止功虧一簣。在反思“偽生活化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倡教師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利用語文教材等教學資源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前熱身活動。在課堂中積極創設合理的生活化情境,充分利用起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外,積極開展學生們的各項活動,將課堂延伸到大自然和社會,使學生多多觀察大自然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和興趣,將學習語文與體味生活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