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瓛,李昕桐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江蘇南京 210000)
過往的傳統展陳,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尤其是部分價值較高且不適應搬運的文物型展覽,在展陳上往往會存在一些局限性。而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形勢下,這一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數字化展陳的運用,拓展了展覽所傳達信息的廣度與深度,使得展覽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同時,數字化展陳也使博物館突破了時空限制,信息可以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內傳播交換,在互聯網這一載體下,博物館可以不受時間束縛,隨時為人們提供展覽服務。因此,信息化、數字化展陳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國博物館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數字化展陳形式豐富多樣,其中最為直接的方法是通過圖片對文物進行各個角度的展示,不僅簡單高效,還能更好地完成參觀者的需求。這也是目前博物館最為主要的數字化展陳方式。
除了基本的圖片展示以外,高精度三維遠程渲染能夠對文物進行建模處理,而參觀者可以在互聯網的幫助下,360°全方位地查看文物,并進行一定的如平移、轉向、縮放、對比等一系列傳統實物展示中難以做到的操作,便于參觀者進行全方位的查看和觀賞文物。在國內,該技術是經由浙江大學率先開發的,并應用在了金沙遺址、河姆渡遺址等展陳中。此外,在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博物館中,對船舶的展示也采用了高精度三維技術,讓參觀者能夠在信息化平臺上細致地觀察到船舶的每一個角落,實現深度觀展。
此外,大圖像展示技術也有利于深度觀展的實現。對于部分書法、國畫作品,在傳統觀展條件下,參觀者往往由于其受到保存和展示方法的限制,無法細致地對其進行觀察。而在大圖像展示技術的幫助下,高像素、高精度的攝影裝備能夠更好地完成圖像還原工作,確保參觀者能夠最大程度上看到作品的實物細節,方便參觀者利用可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深度了解展品細節。
上述幾類方式,都是目前我國最為典型的數字化展陳技術。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博物館能夠更為簡便、高效地提供服務,同時通過線上博物館,真正為觀眾提供“帶回家的博物館”,從而切實讓廣大有藝術需求的參觀者突破時間空間的客觀條件,獲得更便捷的觀展體驗。
1989年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指出,對博物館的職能是“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對于文物博物館而言,其職能不僅是做好國家文物的留存與展示工作,更重要的是依托博物館平臺,展示文物背后承載的精神文明價值,并對公眾進行教育,為社會提供文化交流的平臺。這一文物所體現的內在文化價值,往往是博物館的最大價值,也是驅動廣大人民群眾前往博物館進行觀展最為主要原因。
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與價值能夠得到更豐富立體的展現。通過信息化技術中的動畫、虛擬成像等方法,為觀眾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典故、文物的制造方法、文物的來歷和起源以及文物使用的方法等,能夠以更為完整、生動形象地方式呈現文物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和文化的代表,所負載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背景知識的補充,參觀者也能夠更好地將自己代入歷史之中,達到更好的參觀效果。
如果僅僅做到文物的展示,卻沒有較好地表達文物背后的內涵價值,那么博物館的創建初衷就無法達到,文化的傳承宣揚工作也沒有實現。信息化技術的出現,有助于更好發揮博物館的職能。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國,擁有大量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然而,由于戰爭破壞、自然風化等因素,大量文物、遺址等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毀。而參觀者往往想要看到文物在破壞之前的狀態,并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因此,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進行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再現,便成為我國博物館一項重要的任務。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能夠更好落實這一目標,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
首先,從參觀者的角度說,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虛擬復原,解決以往無法進行實體修復給展覽帶來的缺憾。或因為技術方面的限制,或為保護文物現狀,部分損壞文物不能進行修復處理,而在數字化技術幫助之下,可利用動畫演示的方法,將文物的原有形態加以表現,使參觀者能夠直觀了解到文物損壞前的樣貌,從而更充分地認識其價值。
其次,在另一方面,現在數字化技術也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便利。作為這一技術的代表,我國西北大學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系統,幫助相關職能工作人員系統性地進行文物修復。以兵馬俑修復為例,通過三維掃描技術,能夠推算出兵馬俑的原有形態,從而進行二次建模工作,最終實現兵馬俑的復原,大大提高了修復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因此,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解決傳統博物館難以完全恢復文物面貌的問題。一方面切實為廣大參觀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另一方面,也為專業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博物館面向公眾的職能同樣強調互動性。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博物館的展覽變得可參與、可互動,增加了展覽的可參與性。人們可以通過實際操作的方式,真正使得“可觀看的展覽”成為“可體驗的展覽”。
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可以較好地改變參觀者被動接受的單向狀態,積極與博物館以及文物展開“互動”,切實提升群眾參觀過程中的互動性,提升展覽效果。尤其在面向青少年的展覽中,可操作的講解、互動性的游戲使得少年兒童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滿足好奇心,從博物館得到樂趣,進而從中獲得教育。
通過切實增加參觀體驗過程之中的互動性,能夠打破原有相對較為枯燥、單調的參觀流程,使博物館的展覽不再是“寫在墻上的教科書”。數字化技術下可參與的展覽,不僅使博物館的展覽展示方式更為多元化,也讓整個參觀過程更具備互動性,更激發了觀眾的探究意識,使他們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的“參觀者”,而是主動參與進程的“探究者”,真正參與到展覽中來。
對于規模相對較大的博物館而言,初次參觀的群眾往往會因為不了解博物館的構造,難以便捷地找到目標展廳,同時由于缺乏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參觀的內容往往了解程度不夠。在可移動語音導覽設備以及互聯網的幫助下,能夠較好解決上述問題。信息技術可以提供完善的錄像導航以及全面地文物介紹,給予參觀者更好的參觀體驗。通過GPS導航技術,能夠準確找到參觀者目前所在的位置,并提供準確的路線加以導航,便于參觀者根據自身需要,自主設置參觀路線。
電子導覽也具有引導觀展的作用。在觀展的過程中,參觀者能利用可移動設備輸入文物的編號,從語音講解中詳細了解一件文物背后的歷史事件、文化特征、制作方法以及主要用途等,從而引導參觀者去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并將其以深入淺出地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信息化展示方式,能夠更好地落實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幫助參觀者從展覽中學習到更多知識。
例如,上海博物館為參觀者配備有專門的語音數字解說,并能夠精準捕捉到參觀者正在欣賞的文物,從而為其配備自動化解說,讓參觀者更好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價值,起到引導的作用。在我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配備了PDA導覽系統,能夠進行文物背后知識和背景介紹,讓群眾對展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此外,電子導覽除了通用的普通話以外,還配備有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以供不同的人群使用,有助于博物館走向國際化。
數字化展陳的出現,對博物館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展覽的生動性、直觀性、互動性,能夠為參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也能夠更好的呈現展品的內涵和文化價值。博物館的發展對數字技術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而技術的應用,也需要展陳形式不斷進行改變和完善。作為一項新技術,目前數字化技術和博物館展陳的結合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未來數字化展覽,應該滿足如下新要求。
現有博物館的數字化展陳,基本還是延續著 “專家→普通公眾”的灌輸式理念,由博物館作為內容提供者,為參觀者提供展示內容,參觀者更多時候還是在被動“選擇”。隨著博物館服務理念的改進和提升,參觀者將逐漸從信息的接受者變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借助互動體驗等數字化手段,有望實現參觀者的自主啟發,自主認知,參觀者行為從被動“選擇”轉變為主動“參與”和“創造”。
展陳的靈活是數字化展示的一大優勢。不同于一般的固定的展板或實物,多媒體的內容可以隨時間而更換,這給予了展陳內容更大的可變性和靈活性。然而,目前條件下,博物館內數字化展陳的內容大多直接存儲在設備中,更新較慢,其內容在一定時期內往往保持固定,豐富程度和可擴展性都受到限制。未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環境的建設,展示內容可以通過網絡便捷地獲得,及時更換,從而避免了內容單一、更換不夠靈活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博物館數字化展陳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參觀者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展覽內容和更加便捷生動的觀展方式,從而有助于博物館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更好地為社會及公眾服務。適應這一新的展陳形式,博物館的展覽也在不斷轉變思維,突出展陳的互動性和多元性,使我國的博物館建設更上一個平臺,大力推動我國文化建設與全民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