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繼紅+呂莉+高東雁
[摘要] 創新能力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十分重要。在藥理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著重于將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提高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各種能力,尤其是具有臨床思維的創新能力。此教學實踐有利于培養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 創新能力;人文素質;藥理學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8)01(a)-0142-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ed person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ology, we focus on integr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knowledge, but also improve various abilities especially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linical thin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alented persons with exquisite technology, noble medical ethics.
[Key words] Innovative ability; Humanistic quality; Pharmacology
創新能力是人類各種能力的其中一種能力的詮釋或代稱,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不斷提供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能和新發明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創新意識、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完成能力。在醫學教育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培養創新能力的緊迫性也普遍得到關注,已成為時代的標志和潮流。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品質,包括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它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中國醫科院院長劉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我國古代孫思邈所著《大醫精誠》,開宗明義地提倡為醫者必須要有醫德,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更多關注專才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這不僅偏離了醫學的本質要求和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與當代“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因此,轉變醫學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性的臨床思維和醫學人文精神的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是目前高等醫學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1-3]。
藥理學是臨床醫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主干性基礎學科,是一門連接醫學與藥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在醫學生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藥理教學中注入對學生創新能力和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臨床實踐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4-6]。近年來,我們在藥理學教學改革實踐中,將多種教學方法如TBL、PBL、CBL等教學模式引入藥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突出藥理學在藥物發展史、身邊的大師、動物實驗、臨床案例等方面蘊藏的創新思維和人文情懷,多角度多方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效果[7-9],總結如下。
1 提高對藥理學教學中創新能力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重要性的認識
1977年美國醫學教育家喬治·恩格爾提出,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來,人文素養融入醫學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與作用已日益顯現,逐漸成為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的熱點。臨床醫學中過度應用全面且昂貴的治療雖然挽救了某些危重患者的生命,延緩了死亡的進程,但并不能根本解決健康問題。單純無條件地依靠醫療技術來保護和延長生命是有欠缺的,脫離了患者去治療疾病,可能導致醫療保健的畸形發展,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E.L.Trudeau醫師的墓志銘鐫刻著“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就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耀著人文之光,是一種人性的傳遞,也說明了安慰、鼓勵性的語言在醫學服務中的重要性。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敝袊闹嗅t也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說。在目前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社會下,疾病不再是單純的某一個器官和臟器的病變,不再是單純的病理生理的改變,更多的還有患者在情緒上的疑惑、肯定和期盼。藥理學是臨床和醫學基礎之間的橋梁,也是一門基礎知識所占比例較大,課時節奏快,難以瞬時消化的課程。單純講解式教學雖然能完成規定的大綱內容,但效果卻很一般,學生常常感覺課程枯燥乏味,產生疲勞厭學。而對教學內容中的名稱、藥效等諸多內容往往在死記硬背過程中變成了單純因果關系的學習,缺少形象生動的人文關懷。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藥理學課程的學習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0-13]。在講解“藥”和“效”時,正是讓醫學生理解好醫生在治療和治愈關系間的人文素養,了解創新性治療思維帶來的效果。因此,要加強教師藥理學教學過程中將創新能力和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融入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人文關懷同樣是藥效的重要組成部分。endprint
2 多種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一門知識,重要的是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培養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14]。藥理學不同于純粹的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課,具有自身的特點,表現為新藥物和新知識不斷出現,涉及范圍廣,是一門高速發展的學科,課堂中很難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我們在理論授課中采用LBL、TBL、CBL等教學模式交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對藥理學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學生進入臨床階段實習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建立和提高[9,15-16]。
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將批判性思維定為全球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要求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同時將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式滲透到藥理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自編模擬臨床病例,提出具有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思考題,進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大膽討論,闡述個人觀點,培養學生質疑、析疑和解疑能力;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和文獻檢索獲得信息,分析病例的共性和個性。同時在討論治療方案時,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如:要不要聽取患者的意見并征得他們的同意;能否根據藥物經濟學為患者節省費用使患者看得起病;某些沒有充分試驗和科學證據的新療法、新藥物,可否在患者身上使用等;在臨床常見疾病糖尿病、腫瘤、感染性疾病等治療方案的選擇中,是以治療“疾病本身為目的”還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的”等,展開討論。結合“超級耐藥細菌”的出現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危害,讓學生去查閱文獻,通過質疑、析疑和解疑的過程,討論藥物發現和治療給人類帶來的福音及危害,進一步引出抗生素濫用的社會問題,做好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結合。教學實踐結果顯示,藥理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建立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 藥物發現史是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一課
自然科學的發展蘊涵豐富的人文知識,對它的學習是提高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使醫學專業課更豐富和生動,有利于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們挑選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藥物,向同學介紹其發現的歷史,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并在故事中感受人文關懷的情感。如介紹胰島素的發現,首先回顧了1型糖尿病無藥可醫患者高死亡率的歷史。年輕加拿大外科醫生班廷為挽救患者的生命,不謂權威,大膽提出實驗假說,展現出青年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最終與同行科學家共同合作,使胰島素從實驗室進入臨床,并摘取了醫學研究的最高成就諾貝爾醫學獎。這一節內容,把人文素質的培養、科研的啟蒙、創新思維的建立及科研工作中求真務實、團隊合作等因素融為一體。另外,如亞歷山大·弗萊明對青霉素G的發現、杜馬克對磺胺藥的發現等藥物發明史的介紹,均激發出醫學生的強烈求知欲。而且,教師還結合自身的科研實踐,介紹本課題組和本學科在新藥研究和探索上的工作。如結合如何進行藥理學研究的選題;介紹近年我們在國際一流期刊所報道的新藥研究上的重要發現等??傊谒幚韺W教學過程引入藥物發明史[17-18],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具有臨床思維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效果顯著。
4 身邊的大師是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好案例
我國藥理學界的不少大師,他們一生致力于藥理學科研實踐,其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正直無私的高尚人格、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懷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在我國藥理學界留下了“南張(張昌紹)北張(張毅)”美譽的兩位藥理學名家,其生平事跡是醫學生做人、做事業的一面旗幟。張毅教授為國家一級教授,曾任大連醫科大學副校長、藥理學教研室主任,是新中國藥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奠基人。他對科學的追求如醉如癡,在不斷科研實踐中取得了具有開拓性的研究結果,開創了中草藥藥理及其化學成分研究之先河。在“文革”時期、地處遙遠的貴州,但他總能把最新的科學進展掌握到手,并以學術講座的形式傳授給年輕人。在臥床不起、彌留之際,還對家人說“我還有5名研究生未畢業,還想編幾本書,如果再給我1年時間,我就滿意了”,并要求組織在他死后解剖遺體,將標本獻給學校作教學、醫療和科學研究之用。另外,我們還推薦學生上網查閱大師的生平,如央視《客從何處來》介紹的有關藥理學家“南張”張昌紹生平的感人片斷,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最好案例。這些藥理學前輩嚴謹勤奮,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志存高遠,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立德修身,淡泊名利的律己精神使學生們受益匪淺,有利于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人文素質的提高。
5 藥理學實驗和科研是培養科學思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的最好平臺
藥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教學是整個藥理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藥理學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19],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在過去的藥理學實驗教學中,青年教師主要關注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實驗,而不太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而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問卷及我們的教學經歷表明,學生面對實驗動物的心理狀態對他們在實驗環節的收獲至關重要。藥理學實驗對象是活生生的小動物,一些學生之前沒接觸過實驗動物,對動物的抓拿、手術、采血等實驗步驟,難免產生緊張恐懼,從而對整個藥理學學科產生畏懼甚至厭惡,放棄實驗環節的鍛煉。我們引導教師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做好心理的疏導,讓學生真正理解藥理學實驗的目的。同時,在教學中引導并教育學生對實驗動物給予充分的尊重,遵循動物使用的倫理規范[20]。如在實驗中根據動物的反應,給予適當的撫慰和照顧;動物實驗時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和疼痛折磨,充分展現人性化的關懷。使學生建立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和善待生命的健康生命觀。在實驗課過程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使學生進入臨床后懂得尊重和愛護患者,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為最終目的,規范合理地用藥。
總之,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我們在近年的藥理學教學實踐中,把其貫穿到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學生不但學習了藥理知識,更提高了各種能力尤其是具有臨床思維的創新能力和醫學人文素質,有利于培養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學專門人才。endprint
[參考文獻]
[1] 張飛.醫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模式探討——以南京大學醫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25-27.
[2] 王小燕,周克元.醫學人文融通,培養創新人才[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5):76-77.
[3] 杜治政.守住醫學的疆界[M].北京:中國協和大學出版社,2009:223-224.
[4] 欒海云,孫雪華,姜文國,等.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7(6):84-85.
[5] 韋錦斌,林興,王捷.高等醫藥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視閾下的藥理學教學[J].高教論壇,2014(6):51-53.
[6] 林熙,肖飛,朱林燕,等.轉化醫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本科藥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 (6):28-30.
[7] 高東雁,呂莉,姚繼紅,等.青年教師提高藥理學教學能力的幾點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4):131-132.
[8] 王麗,李華,林原,等.案例教學法在藥理學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2(6):142.
[9] 周俊俊,姚繼紅.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藥理學教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5,36(6B):81-83.
[10] 包亞男,叢歡,鄒宇,等.微課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創報,2017(4):178-179.
[11] 劉雪萍,高思.研究性教學在藥學本科藥理學教學中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155-156.
[12] 張璇,劉衛東,席玥,等.翻轉課堂與PBL教學結合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7,46(A1):391-392.
[13] 高東雁,姚繼紅,李衛平,等.有關《藥理學教學》的哲學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2(18):140.
[14] 曾群.淺議在人體生理學教學中貫通和體現人文精神[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3,34(2A):470-471.
[15] 秦大蓮,葉云,熊玉霞,等.多種教學方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2):247-249.
[16] 蔡際群,聶宏光,于曉松,等.藥理學PBL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4-5.
[17] 王志敏,李芳.諾貝爾醫學獎相關內容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7,(14):81-82.
[18] 張慶柱.運用藥物發現史典故,提高藥理學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藥理通訊,2007,(4):57-58.
[19] 蔣毅萍,李琳.引入科研思維,促進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7,(7):516-519.
[20] 林常清.從醫學生的動物實驗看生命倫理教育[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0):71-72.
(收稿日期:2017-09-21 本文編輯:綦曉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