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小學數學應用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各類應用題,過去的教材內容比較分散,教師只能一類一類問題地教,一個一個例題地講,學生反反復復地練。這種教學方法,偏重技能的訓練,沒有突出能力的培養,學生負擔重,教學效果不佳。
筆者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突出能力培養。
筆者根據小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主要培養其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數學概括能力。以掌握數學問題結構的能力為例。一般說來,學生只感知問題孤立的數學成分,并不理解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分析和綜合過程把問題的各種成分聯系起來。如畫線段圖的訓練,補充問題與條件的訓練,題意不變改變敘述方法的訓練,自編應用題的訓練,根據問題說出所需條件的訓練,對比訓練等。講多步復雜應用題時,又進行了多步應用題的“發散思維訓練”及相應的各種訓練。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和訓練,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
2.重視能力訓練
應用題難學,問題本身比較復雜是一個原因,但從教學法來說,是對學生的解題思路(思維過程的順序、步驟與方法)缺乏訓練,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把它同計算題做一下比較,就清楚了。如做計算題時,學生對運算法則、運算順序和步驟,都是清清楚楚的。學生的思維過程同運算順序是一致的。計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來,學生計算得對與錯一目了然。而解應用題就不同了,學生要了解題意,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各種數量關系,要通過分析、綜合,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審題到列出式子,思維過程少則也有幾步,都是用內部言語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用內部言語進行的思維過程,教師既難以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有無錯誤,更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我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具體訓練方法:
(1)讀題。通過讀題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
(2)畫批。就是把題中的重點詞、句和思維分析、判斷的結果,用文字、符號(箭頭、著重點、圓圈、橫直線、曲線等)畫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每個數量的意義及數量間的內在關系。
(3)畫圖。就是畫線段圖,用線段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示出來,直觀地、形象地反映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4)說理。就是在分析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思維過程及相應的道理。
通過上述讀、畫、說,學生把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變為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就非常有利于訓練、培養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解決了應用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3.提高綜合能力。
我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了那種一類一類問題地教、一個一個例題講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為中心,重新設計編排一套練習,反復地系統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著眼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形成數學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編排的練習題中,不僅有問題的解答訓練,還有各種思維訓練:有擴題、縮題、拆題、編題的訓練,還有發散思維訓練,對比訓練,一題多變訓練,一題多解的訓練,系統思維訓練等。為了進行這些訓練,我采用了“結構課”“思維分析課”“變式課”“發散思維課”等形式的教學結構和一系列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下面,以兩步應用題的“變式課”為例,說明我是怎樣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
“變式課”的教學,有5種基本做法。
(1)改變敘述方法。就是題意不變,僅改變題中某些詞、句的敘述方法。
(2)改變重點詞語。重點詞語是連接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的紐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方法的主要線索。
(3)改變條件。就是把直接條件改變成間接條件、把間接條件改變成直接條件,應用題的問題不變。
(4)改變問題。就是條件不變,只改變應用題的問題。改變應用題的問題,不僅使題意發生了變化,而且使解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都隨之發生了變化。
(5)改變條件和問題。就是把應用題中的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改變成問題,把問題改變成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使題意大變。從而導致分析方法、解題方法的改變。
“變式課”的教學過程,就是數量關系不斷變化的過程。“變式課”形式多樣、靈活和復雜,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思維越廣闊,變的途徑就越多;思維越靈活,變的式樣就越新穎;思維越深刻,變的內容就會越復雜。
(作者單位:大慶市石化第一小學)
編輯/魏繼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