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為佳
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接連發生,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當社會規則失范,父母教育失位,校園的教育程度、管理強度不夠時,種種可以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內化的途徑失效,個人的思想動態在外界影響下,也會發生變化。同時頻繁出現的欺凌現象警示我們必須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動態,重視在種種外界因素失常下導致的有悖于社會規范的個人行為。
一、欺凌中的學生角色
1.欺凌者。
關于青少年是如何成為欺凌者,拉姆和劉對香港中學校園中的8名欺凌者進行訪談,總結出青少年成為欺凌者的四個階段——拒斥階段、實施階段、延續階段和退出階段。
在大量的校園欺凌案件中,幾乎所有的欺凌者都曾目睹過鄰近同學的欺凌事件。但在當時他們并不贊成欺凌行為,會討厭欺凌者,同情受欺凌者。這個階段就被稱為“拒斥階段”。由于他們的認知系統將這種行為視為不正確的行為,此時還不會去模仿欺凌行為。根據班杜拉的理論,人們的學習過程一般是通過模仿來實現。雖然這些攻擊性行為并沒有馬上出現,但在日后,一旦遇到誘發因素,欺凌行為就可能再現。
當欺凌發生后,如果學校對欺凌者懲罰力度不夠、對受欺凌者的保護不足,再加上家庭的教育不到位,欺凌事件得不到徹底解決,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欺凌者的勢力,有極大地可能再次實施欺凌行為。由于存在對欺凌行為懲處力度不夠的現實,無法有效制止欺凌,致使欺凌者仍會繼續實施欺凌行為,甚至報復舉報者。
沒有人想要淪為被欺凌者,在缺乏學校、家庭有力保護的情況下,曾經的目擊者、被欺凌者就會通過暴力手段進行還擊。特別是曾經的被欺凌者認為反擊欺凌時,將以暴制暴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成為欺凌者。
此外,未成年人尚處于青春期,如果缺乏有效釋放負面情緒的合理方式,就有可能誤把欺凌他人當作發泄情緒的途徑,一旦習以為常,認為欺凌他人是一種日常的行為時,就跨入了第二個階段“實施階段”。
為了讓自己不再受到欺凌,他們可能會與學校不良團體聯系在一起,以求群體對自己的保護;同時一旦加入不良團體,群體中的“友情”會讓他們的內心的人際交往需求得到滿足,在群體的影響下,對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也逐漸產生。當他們共同遵守團體中的規定,發揮群體的力量去收“保護費”、為了“義氣”打群架時,他們就會感受到來自這個團體的支持與安全感,這也給了團體中每一位欺凌者力量感、地位感以及被承認感,這使得他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不良群體中的不規范道德觀影響著每一位成員,這些成員間的相互支持慫恿每一個欺凌者將欺凌延續下去。隨著對欺凌行為的習以為常,欺凌者會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將欺凌行為視為符合社會淘汰規則的“弱肉強食”,認為每一個被欺凌者都是罪有應得。在群體的影響下,這一行為越發變本加厲。
每一位欺凌者的行為都可以被制止。對于每一位欺凌者,都有科學的方式使其退出欺凌。純粹依靠懲罰不能有效制止行為的發生。從欺凌者行為的動機來看,他們用欺凌行為滿足自己生理、心理的需求。因此,一種更為合理的滿足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方式便可有效制止欺凌行為。家人的支持、寬容、關心和愛護對于滿足欺凌者心理需求是非常有效的。一些成功轉變的欺凌者就是因為當他的家庭得知他是欺凌者后,不會因此而討厭他。相反,家庭會給予他溫暖、積極的關注。家人的愛讓他體會到歸屬感,這些曾經的欺凌者也就不需要依靠群體的支持或是靠欺凌別人獲得認同感了。
2.被欺凌者。
Know Yourself 公眾號有一篇文章指出:“很不公平的是,雖然犯錯誤的是欺凌者,但比起被欺凌者,欺凌者的精神健康程度更好,也更受人歡迎;研究發現,欺凌者自尊水平更高,他們的性伴侶人數也更多,而且更少患抑郁與焦慮。”因此,被欺凌者的心理狀態更值得關注。
專門從事針對兒童暴力傷害方面工作的龍迪教授在分析被欺凌者的心理狀態時說:“面對欺凌帶來的威脅,人和哺乳動物的反應是一樣的,任何人都會產生恐懼。而面對恐懼,一般人都會有以下的三種反應:其一就是要去面對,去戰斗,要打架;其二,面對強敵要逃跑;最后一種,跑不了,可是又打不過,就變成呆滯不動,就像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身的假死狀態一樣,他會變得麻木,當麻木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更深層次的‘癱瘓。在這種情況下,因無法逃跑也無法對抗所引發的無助感、無力感本身又會激發新的恐懼,所以持續時間越長,孩子就會有越復雜的情緒,例如自責、羞恥、內疚感,心中就不再單純是恐懼了。”與此同時,長時間的暴力傷害,會使人逐漸喪失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另外,生理、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功能也會因持續受損而被破壞。
校園中的欺凌者在選擇欺凌對象時,往往傾向于選擇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因為膽小不敢尋求幫助、害怕報復無法擺脫暴力、擔心傷害只能忍受傷害。從全國范圍來看,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雖然國家越來越重視,法律在逐漸的完善,各種緊急處理方法也在不斷的補充,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當政府機構處理校園欺凌案件時,依然存在著許多的挑戰。就像并沒有被暴力毆打致傷致殘的情況,公安機關也很難處理,但這種看似不起眼的被稱為“開玩笑”的小動作,年深日久累積起來,也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傷害。而施暴者卻因沒有直接的證據沒有受到懲罰,使得施暴者愈發無所畏懼,情況愈演愈烈。
3.旁觀者。
旁觀者是存在于在校園欺凌的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龐大而不受注意的群體,卻是校園暴力行為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圍觀者存在于不少校園暴力行為發生時,但他們沒有制止、勸阻或報告老師,反倒是饒有興趣地拿起手機拍攝、記錄,以一種娛樂的、事不關己的心態看待正在眼前發生的暴力行為,并且以游戲的態度在互聯網上傳播散發。施暴者還會通過網絡論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傳受害人隱私、被侮辱的照片、視頻等,對受害人進行言語攻擊造成二次心靈傷害。
這些或冷眼旁觀或煽風造勢的旁觀者會使得校園暴力的影響更加惡劣。因此,學校和社會需要一起努力,不忽視對旁觀者的教育,使他們可以積極地去維護社會規則,改變自身對于暴力行為的態度,以促進同齡群體間的相互干預、相互監督與教育,從而達到減少校園暴力,保護學校與師生的安全的目的。endprint
二、杜絕欺凌的主要路徑
赫希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做出越軌行為的概率與其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成反比。因此,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使孩子道德內化,是所有家長都應該學習的課程。而這需要社會、學校的共同參與。
校園欺凌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對學校的規范、秩序也產生沖擊,甚至會影響家庭、社會的和諧。為消除這些不良影響,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合理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已成為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杜絕欺凌的主要路徑有以下幾個。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學生道德觀發展的最早場所,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作為父母應成為孩子道德的首席教師,用和諧的家庭關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同時家長要及時與學校聯系、溝通,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時,能心平氣和地與教師交流,不是一味地指責謾罵與懲戒,而是能從正面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與父母說知心話,消除抵觸恐懼的心理。
2.學校教育。
作為校園欺凌發生的第一場所——學校應加強校園安全監管,并確立一套應對校園欺凌的處理方案。在校園欺凌發生時,盡量在第一時間發現欺凌,并及時制止。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都不應該被縱容。在處理校園欺凌的過程中,學校應科學、公正,重視處理過程的教育性。在事件之后,學校應積極進行心理疏導,調解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矛盾,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避免欺凌的再一次發生。
同時學校可通過家長學校,幫助家長學習正確的育人方法,讓家長懂得如何做好一名稱職的家長陪伴孩子健康快樂自信地成長;還可通過家訪,走進學生家庭,及時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找到適合每一名學生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另外,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重視德育課程的實施,利用已有的法律,完善校規,嚴格規范學生行為,杜絕學生參與、圍觀校園暴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合理解決沖突,抵制暴力。
3.社會教育。
學校是社會治安的縮影,如果社會大環境沒有得到綜合治理,單單靠學校干預校園欺凌,進展將極其緩慢。首先,社會應該積極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在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起著規范、引導作用,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須。其次,社會應建立反校園欺凌機制,聯合社會各界、學校、社區、家庭共同遏制欺凌事件的發生。具體來說,針對有可能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的電影、游戲,相關部門應積極整頓并制定分級制度。針對校園周邊不適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場所,如網吧、游戲廳,政府部門要與學校形成合力,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治理,杜絕校外不良團體接觸校學生,避免他們對在校學生的侵害。最后,政府還要制定適合的政策,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受教育”“隨遷子女就學”“異地高考”等問題,關愛弱勢群體,減少弱勢群體在校園欺凌中的參與。
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家庭法和校園法。法制化是社會規范的強力措施。對于部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我國應該積極推進家庭教育立法進程,使欺凌者能夠受到有力、有效且公平、公正的懲戒,堅決堅持對欺凌的零容忍。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延興小學)
編輯∕王劍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