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爽
那年的“一人教大家評”的教研活動還歷歷在目。
“認識圖形”一課,要求學生準備的學具足有14件,這14件學具要擺在原本就不大的書桌上,滿滿的,別說六七歲的學生,就是我們成年人坐在這么一個擁擠的地方,面前擺放一堆物品,也很難保證不碰掉一件。對于天性就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更是不可避免。我心中不免有各種擔心:擔心他們課上不聽指令,隨意擺弄學具;擔心“噼哩啪啦”的刺耳聲此起彼伏;擔心學生從座位上走下來,或者鉆到桌子底下尋找學具。天啊!簡直不敢想象……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塊超級磁石,把學生的眼球都吸引到我這來。“約法三章、大棒加壓”的效果不一定奏效,“辦法”不如讓學生自己來想,尊重與信任遠比說教更有效。
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十分重要。我準備先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我讓學生先把學具一一擺放在桌子上,讓他們仔細數一數總共有幾件。學生驚嘆:“哇,這么多,14件!”我趁機引導:“看來,這節數學課的學習內容一定非常豐富有趣,不過要想學會新知識必須靠這些學具的幫助才行。如果我們把學具碰到地上,還沒有上完課,就丟失了一部分,心情會如何?”學生說:“會很著急,一定要找回來。”我說:“是啊,發出的響聲也會打擾同學聽講。大家又會怎樣看待你呢?”學生紛紛說:“不但學不會知識,還要遭到大家的責備。”聽到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我覺得教育的時機來了。我說:“說得真好!小小的年齡就如此明白事理,那怎么做才能讓它們既幫助我們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又不給自己添麻煩呢?老師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會想出很多好辦法來的!”
此時此刻,信任與理解令學生異常興奮。有的說:“一定要聽老師的話,老師不讓動堅決不能動。”有的說:“動手操作時,要左顧右盼,小心謹慎,把容易滾動的學具往桌子里面放一放。”還有的說:“動作要輕,輕拿輕放。同桌之間要互相提醒。”……看到學生信誓旦旦的樣子,我暗暗地為他們感到驕傲,看來他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簡單。于是我鼓勵他們:“你們真了不起!能想得這么周到。老師相信細心的你們一定能說到做到。你們有信心嗎?”學生齊聲說:“有!”
上課了,正如學生所說,有條不紊,課堂氣氛活而不亂。我在他們手拿立體圖形在紙上畫平面圖形的時候還播放了一段悠揚、舒緩的古箏樂曲,只見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神情專注,教室里只有筆尖在紙上劃動的聲音!我不禁感嘆:這群小精靈們好可愛!我留心觀察了幾個學生,只見一個男生在畫圖形時,不小心碰到水彩筆一下,幾只水彩筆順勢往桌子邊緣滾動,他眼疾手快,迅速用小手攔住正往桌子邊上滾動的筆;又一男生畫完,覺得無聊,便把學具一個個地摞在一起,正當得意時,被同桌女生發現,她湊近那男生的耳邊低語,似乎在說:“你這樣擺放學具太危險了,容易碰倒,我幫你放下它們,好嗎?”于是,他們小心地把立體圖形一個一個地放下。我好想把眼前的這一幕拍攝下來。
這節數學課,我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是那樣地井然有序。我心中不免有很多感慨: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成功的教學不僅需要教者的巧妙構思,更需要學生默契地配合共同完成,而優秀的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無論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需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正如李鎮西所說:“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師范附屬小學)
編輯∕王劍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