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舟
摘 要:我國發布“限塑令”遏制白色污染,到現在已經走過八個年頭。以江寧區域的某農貿市場、某大型超市和某小區作為研究對象,實證調查塑料袋的使用情況。同時,從“限塑令”出臺的背景出發,分析環境保護主體——人的行為,進而在我國建設“兩型社會”的國家話語下反思我國的“限塑令”。環境問題的背后,是深層的社會問題。各部門的職能協調以及公民的環境行為,是促進環境文化培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限塑令;環保主體;環境行為;社會系統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118-04
引言
自從塑料袋發明使用以來,它給人們帶來了切實的便利,但也給人們帶來了環境的“噩夢”。在20世紀初,限于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塑料袋的使用還可以在人們的控制范圍內,生態系統也將它容納分解。而隨著幾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和財富的巨大提升,大范圍內使用塑料袋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棘手的難題。塑料袋的制造需要耗費的石油等原料,不易分解,進行土地填埋需要兩百年的時間才能降解。在對塑料制品的末端處理上,回收再利用,不僅分類困難而且不經濟;土地填埋降解時間長而且還污染土地、河流等;焚化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對人體有害,嚴重污染大氣;塑料本身又無法自然分解,耐熱性差,易于老化等等。現今針對塑料制品的末端處理,還沒有進入一個系統處理的體系時代。在生產和消費的跑步機上,人們的欲望不斷被滿足,生產、使用的塑料制品也越來越多。“垃圾圍城”的消息不時觸動著人們關注自身生存環境的神經末梢,技術在此時則顯得捉襟見肘。在2008年,我國政府規定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限塑令”仿佛給人們處理塑料制品指出了一條明路,這是從源頭上來對生產和使用進行阻擊塑料袋污染的措施。經過八年的時間,媒體經常報道“限塑令是隔靴搔癢”“限塑令形同虛設”“限塑令是一紙空文”等等。“限塑令”出臺的背景以及在現實中執行的情況?作為環保主體的人,從其環境意識出發來看環境行為,突出人的主體意識。從國家建設“兩型社會”的話語框架下來反思我國的“限塑令”。本文將以南京江寧地區的超市、農貿市場、住宅小區的塑料袋使用為例,來揭示“限塑令”的處境。
一、被召喚的“限塑令”
據統計,中國塑料年產量在300萬噸,而消費量在600萬噸以上(數據來源于百度百科)。龐大的塑料消費量不禁讓人打了個寒戰,這么多的塑料制品,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20世紀初,經濟生產、生活水平還不高的時候,塑料袋的處理還在環境容量的可控制下。而隨著現在經濟的發達、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使用塑料袋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塑料袋正慢慢變成了“白色污染”①的源頭。在人們應對這場“白色浩劫”時,國外政府有實行對塑料制品進行限制使用的,有實行對塑料生產、使用的“禁塑令”。我國政府于2008年6月起,正式實施“限塑令”,從生產和使用源頭來遏制塑料制品。“限塑令”現今已經實行八年,它真正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嗎?本調查小組在研究地點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訪問。在農貿市場觀察中我們發現329人,有78%的人沒有使用環保袋,都是使用商家提供的超薄塑料袋,在這里限塑令儼然成了“一紙空文”。在大型超市中,所觀察到124人有45%的人是使用環保袋,而且每個袋子都是由超市有償提供的。大的袋子5毛錢,小的袋子3毛錢,袋子上都印的有環保標識。在將軍大道附近的某小區中,發現成堆的垃圾桶里很多的是買菜用完的超薄塑料袋垃圾,部分是垃圾專用的塑料袋。居民生活使用的塑料袋占了很大的比例,發現的環保塑料袋也是沒有分類放置。環保塑料袋和超薄塑料袋的處理還是面臨著同樣的處境,那所謂的塑料袋環保還是一樣沒起到環保作用。在觀察中發現,超市的“限塑令”落實得很好,提供的都是合乎國家標準的袋子。在我國的“限塑令”中也規定了懲罰措施,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處罰最高1萬人民幣。行政措施對大型營業場所有很大的監督警示作用,而對農貿市場上的流動小販則是沒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兩地的“限塑令”實行狀況相差甚遠?在農貿市場上,筆者曾對農貿市場的商家們詢問關于“限塑令”的問題。他們表示自己知道國家實行限塑令,“一個塑料袋成本不過幾分錢而已,一天下來用不了多少錢,別家免費提供塑料袋你不提供,哪有人來買你的菜。反正大家都在用,怕啥?”另一人說,“塑料袋是生活的必需品,不用生活不方便”“反正現在大家都用,塑料污染等技術發達有的是辦法解決”等等。在國家明文規定禁止生產超薄塑料袋,那為什么市場上還有這么多塑料袋的售賣和使用?據網絡報道,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大企業已經在轉型生產環保塑料袋,而不具這樣產業升級能力的小企業或小作坊只能采取老辦法生產,加上已經編織的市場銷售網絡,一樣能賺到錢。俗語說:“只要有市場就有買賣。”農貿市場的執法成本太高,工作人員流動作戰疲于應對。大型超市則是正規、特定的營業場所,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監督,便于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國家推行“限塑令”,對規范市場秩序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而如何在環保方面對全民進行環保意識的培育則是我國環保的主題,制度在制定時考慮的只是理論層面的,而在實踐上則是要靠人的執行和自覺。被召喚的“限塑令”只是國家單純方面制定的“運動戰”環保運動。在學校時,每逢領導來查看衛生,師生們都會突擊進行衛生清掃,還是把衛生搞好贏得一陣陣好評。有時不禁再問,清潔衛生是為了創造舒適的環境還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運動戰”式的國家治理方式,則成了我國的獨特治國戰術。只要國家重視了,下級立馬就能做出一場聲勢浩劫的“環保運動戰”,而這也成為了我國體制下的一種怪像。
二、作為環保主體的人
日本著名環境社會學者鳥越皓之在其《環境社會學》專著中,提到了一個讓人很受重視的“個人對垃圾的關注范圍”,在關注范圍的同心圓內,離自己的房間、宅基地越近的垃圾越受人關注,而往外的近鄰、社區、市·町、縣·國家·外國等則關注度越來越低。鳥越把個人對自己的房間和宅基地范圍內稱為人的“個人世界”,而另外的是人的“社會世界”。在我們把個人世界和社會世界當作一體來看待時,則會發現人們對自己所關注的事物和空間,有著物質距離和心理距離。人是會思考的動物,文化和環境則會對人的行動產生影響作用。在日本社會有對道路的“認親制”,研究人與對象之間的物理或心理距離,人對對象的距離過遠,對對象的關心就會減弱;反之,距離縮短,關注程度增加。endprint
這個關注范圍頗類似于我國費孝通學者提出的人際關系的“差序格局”,①人與人交往有著鮮明的“距離感”。而鳥氏從人與物的距離來看人們對垃圾的關注范圍,可謂是一種新意。把我們所處的世界以人們的關注中心為圓點,以個人世界和社會世界分界來作為環境社會學的一個突破口。“徒法不能自行”,法律、法規只有在人們的執行下才能達到其目的。在人們呼吁“限塑令”來對治白色污染,只是單純利用法規來規制人們的行為。筆者認為,深層的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我國自古代以來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人與自然“天人合一”、自然規律的認識與利用,在哲學層面已經展現了其環保思想。我國的環境問題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來的,而人們的意識文化則是深受西方的功利主義、自利思想的熏染,喪失了對環境的敬畏之心。社會學關注的是“現實的人”,也就是“人”總是“在場”于特定制度、文化與社會結構中的具體的、現實的人,即表明社會制度與文化環境塑造了人的思想與觀念、知覺和行為。社會培育的環境文化②只是政府在單方面的推動,沒有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沒有環保行為的修養,人們只能忍受環境“哈丁公地”③的悲劇。“公地”可以類比于我們更大范圍的環境,如果每個人都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人們的生產、消費活動超出了環境容量極限,環境就釀成了“公地悲劇”。“限塑令”中超市對環保袋的收費嘗試,則是利用價格機制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經濟杠桿對不同人群的經濟活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節儉的人則會盡量避免使用塑料袋,自備購物用具,而有的人則不會在乎這幾毛錢。塑料袋有償使用,是在征收庇古稅,④讓人們對其行為負責。如有些年輕人工作比較忙,買東西沒有太多計劃性,沒法自帶環保袋。而從社會和文化角度出發則是為了培養人們“社會人”的環境意識,從鳥越皓之的研究看,生活者的環境行為對環境產生的是更直接更明顯的影響。從環境倫理、環境道德來看,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環境是每個人的共同利益。每個人都應在環境行為中發揮環境道德的德性。“限塑令”的有限效果則提醒了人們在建設環境道德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全民參與。生產者、商家、消費者、政府等在各個環境保護的環節中做好自己本有的工作責任,這樣打造的環境倫理、環境道德才能落到實地。環境倫理道德機制的建設則可以充當環保的“安全閥”,①在一定層面上約束人們的環境行為,促進環境文化的培育。有采訪記者建議:“當國民的環保意識比較弱的時候,價格應該發揮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價格杠桿并不能發揮太大作用的現實經濟條件下,更多的焦點仍然落到了‘習慣這個字眼上。”
三、“限塑令”的反思
在對人們的訪問中,我們了解到,所謂政府明文規定的環衛部門、環保部門、科技部門、財務部門等則要協調做好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工作,職能職責背后卻是監督、執行的“缺位”,人們對“限塑令”知之甚少。
“我們小販經營,大家都在用塑料袋,你不用別人在用,大家都用了,‘法不責眾,執法的也管不了。人家又不可能每天都過來監督、檢查,這太不現實啊!”
“我不知道限塑令”,“只知道超市里面塑料袋要收費。”
“塑料袋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少了它哪一點都不方便,現在沒有生產出代替塑料袋的,大家先將就著用吧。”
政府在推行“限塑令”,是用行政法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環境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現今的生態系統已經超越其生態的環境容量。學者張玉林對環境問題的挖掘,提出了“政經一體化”對環境問題產生的主導作用。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既是對我國經濟生產盲目追求GDP而造成的對環境問題的忽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破壞。從我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里可以看到,環境的問題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的不合理活動增加而來的。可見,整治環境問題還得從社會層面著手,人的過度社會活動才是環境問題的癥結所在。在“限塑令”制定同步的還有政府對各個部門的職能進行的職能安排,它是從一個系統的工程層面來對治塑料問題。比如,環保部門要建立廢塑料從回收、運輸、貯存到再生利用的全過程環境管理體系,鼓勵生產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工商部門也不能單純為“限塑”而執法,而是要督促商家轉變觀念,引導環保消費新源流。在我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友好型社會”構建的話語框架內,國家層面重視環境保護,重視人民的生活環境,也是我國對重視GDP而忽視自然環境的反思。
結語
從調查來看,環境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是單憑靠某項制度就能達到預期目的。環境治理既離不開制度設計,也離不開社會文化場景特別是人們的行為規范。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僅僅只是憑借制度的執行來達到的,它需要的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環境意識覺醒和環境行為。從政府來看,頒發“限塑令”是應對我國環境問題的一項緊急“剎車”措施。特別是在國家建設“兩型社會”話語層面以及我國社會發展轉型的社會發展脈絡里,“限塑令”是我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從國家層面的職能分析出發,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在以后的環境保護行動要達到的是多種配套方式和手段。“徒法不能以自行。”在有法律保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民環境保護積極性,促進環保文化的培育,從文化、社會上來對環境行為進行“軟約束”。
參考文獻:
[1] 陳阿江.次生焦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會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 張勇.試論“限塑令”帶來的外部性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2011,(2):119-121.
[3] 張嘉昕,曹占濤.“限塑令"的福利效應與改進機理[J].社會科學輯刊,2011,(2):122-124.
[4] 杜澄.產業鏈視角下的“限塑令”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3.
[5] 楊笑荷.丁芳.關于“限塑令”政策執行狀況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1):58-60.
[6] 吳月.“限塑令”對消費者購物袋使用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endprint
[7] 薛兆豐.經濟學通識: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8] [日]鳥越皓之.環境社會學——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9] 李晶.呂立杰.環境社會學視角下學校物理環境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4):16-20.
[10] 龔麗娜,張宇.論“限塑令”效果的有限性——基于環境倫理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1):118-121.
[11] 吳怡青.“限塑令”發布后的變化與反響[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1):18-20.
[12] 張玉林.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與中國農村的環境沖突[J].探索與爭鳴,2006,(5):26-28.
[1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4] 張憲英,周紅,等.“限塑令”對塑料袋回收利用影響的分析[J].中國環保產業,2009,(2):37-40.
Abstract:China issued“plastic limit”in order to curb white pollution,has now gone through 8 years.On the basis of a farmer's market,a large supermarket and a district in Jiangning,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plastic bags.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background of “plastic limit”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and then analyze our countrys “plastic limit”under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building“two oriented society”Behi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the deep social problems.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itize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Key words:plastic limit orde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dy;environmental behavior;society system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