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里霜
摘 要: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既具有新的機遇,同樣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大體上,我國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這是因為國家堅持實施就業優先的戰略,又繼而推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同樣也是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新經濟新業態大量涌現和全民創新大量增加產生的結果。但是,陜西省的勞動力市場卻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必須要適應經濟新常態,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并且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同時,將提高就業質量作為就業工作中的核心,從而實現更好的就業。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改革建議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135-02
引言
就業是民生的根本,在新的經濟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總體向好。但隨著經濟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所帶來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目前的宏觀經濟以保證就業、穩定增長為主要目標,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解決就業問題根本還是要靠發展。要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一、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形勢總體保持基本穩定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經濟新常態這個概念,即我國的經濟發展漸漸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從2011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增速就已經進入了經濟新常態,2011年的經濟增速就從2010年的10.6%增速下降到了9.6%,到2015年,經濟的增速就下降到了6.9%。雖然經濟增速在不斷減緩,但我國的就業形勢基本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
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美國,實際GDP的增長率比潛在的增長率低 3% 的話,將會使失業率上升1%。但是在中國,因為經濟條件比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所以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并沒有特別緊密的聯系。因此,當經濟增長減緩的時候并沒有對就業率產生特別大的影響。我國每年新增就業人數近三年都維持在1 300萬以上,調查的失業率在5%左右,與發達國家7%的失業率相比明顯要低。根據西方經濟理論中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一個地區的GDP增長是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二、陜西省的就業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穩步增強,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這在我國這個人口眾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很大的特殊國情下,解決了突出的問題,基本保持了全國就業局勢的穩定。GDP的增長對就業做出重要貢獻,而勞動力的就業也促進了經濟進一步發展,刺激了并擴大了全社會的消費水平,從而使得GDP進一步增長。就業量的增加使得因失業造成的貧困減少,使貧富差距減小,從而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陜西的經濟發展水平創造的就業機會很有限,人口規模基礎和每年到達就業年齡的人口規模逐漸增大,以及市場上資源的配置和對資源利用效率的調整,還有體制轉變對就業的沖擊,都使得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近幾年來,陜西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年均11.91%,在總體上呈增長態勢,但僅有GDP的增長卻沒有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較小,就業人員的增長速度逐年降低,就業不足的問題卻日益嚴重。到了“十五”時期,GDP達到了11.6%的增速,增加到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夠解決2.22萬人的就業問題,雖然有所上升,但陜西經濟的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卻仍然很弱,特別是最近幾年。陜西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未能使就業完全同步地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高,就業的彈性系數下降,就業壓力沒有因為經濟的發展而減輕。這也影響了大多數群眾收入的提高和對生活的改善,這算不上是全面發展,會導致后續的發展潛力下降,會顯得后勁不足。為了追求發展的全面性,我們都應該高度重視就業的發展。
三、就業政策的改革建議
在新常態下,陜西的就業政策應該有所轉變。充分就業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同時要考慮資源、教育等社會性的和人文發展方面的問題。陜西作為西部大省,必須始終保持經濟建設的強度和速度,并著重防止經濟增長速度的明顯下滑。在企業建設方面,加大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力度,要不斷改變全省的投資環境,將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促進招商引資,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吸引國際化的大型企業來陜西投資辦廠,促進和陜西省內企業的戰略合作。要形成一大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大集團、大企業,加大投入,發展產業集群化。
應對經濟新常態,政府應制定并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根據現階段“互聯網+”的發展態勢出臺新的就業政策,可以完善各群體勞動力就業網絡平臺建設,針對不同群體進行相應的職業教育培訓及就業援助,從而更好地支持就業和人力資源配置。同時,積極倡導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一個高校林立的教育大省,陜西省的就業政策應更加重視高校畢業生這一占有相當大比重的群體的就業情況。例如,政府應鼓勵、支持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健全就業制度,增強政策吸引力,給予他們資金技術、教育上的支持;高校要及時、準確掌握相關就業政策,對當前形勢正確解讀,加強就業心理輔導和創業教育,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幫助其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從等待就業向自主創業轉變的就業觀,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提供有效有益的教育指導。同時,政府應引導高校以市場為導向著重培養高水平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學生為本,面向企業和未來經濟發展需要,積極調整教學方案,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基地,把握企業用人需求,組織學生進行就業實踐來培養畢業生就業意識。并且應鼓勵積極投身基層和小微企業來開展自主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帶就業,能夠真正地通過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服務基層社會經濟發展,這也正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結語
國家的經濟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對社會各群體就業市場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實踐證明,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主要動力來自于改革創新。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才能改變思維慣性,從完善社會保障、就業援助、就業創新政策,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幫助弱勢群體加強和完善職業教育、培訓,促進再就業,發展新興行業、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擴寬就業渠道。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保證投資的同時努力擴大消費,增強經濟增長的趨動力,從而把握好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帶給勞動力市場的挑戰,就業問題也會隨之逐漸解決。
參考文獻:
[1] 李長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政策選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9.
[2] 莫榮,陳云.新常態下的就業形勢[J].中國勞動,2015,(1):4-9.
[3] 徐夢陽.“新常態”下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責任編輯 劉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