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玲
摘 要:語文是漢語言的代名詞,漢語言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精神領域濃縮的精華,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需要對語文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進,毋庸置疑,其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學習語文時,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學習文章中的精華,去體悟語文的魅力。故而,如何學習并掌握文本中的知識,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文字中領悟作者所賦予文本的情感,這些都需要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關鍵詞:文本;中心;研讀;情感;內涵;總結
一、找準關鍵點,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體悟文章內涵
1.緊扣文本題目中的關鍵字眼
文章的題目是概括文章中心內容的最重要的字眼,也是總結文章、總結內容的關鍵性字眼。所以,只有緊扣文本題目中的關鍵字,理解其所蘊含的意思,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如魯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通過這個題目我們可以獲取到關鍵的信息,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這時學生就會思考,這個人是誰呢?他具體做了什么?作者為什么會以這個人為題目寫文章呢?然后學生便會帶著這些疑問打開課本,并以這些問題為文章的切入點,在文章中尋找關于藤野先生的句子,“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通過對藤野先生這一外貌描寫,深入解讀了文章的題目,抓住文章的
中心。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魯迅的文章《風箏》一文中,“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與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而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一句。這句話即是文章的中心句,所以,教學工作者可以在此處設置以下問題,“我”為何會驚異又為何會悲哀?其原因是什么?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幾個問題仔細研讀文章,走進課文中去探析作者寫這句話時的心理,通過進入文本深處,理解到這是作者的自我反省,寫出了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表達了作者對殘酷現實的憎惡以及對美好明天的期盼。
3.切勿忽視文中的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通過對某一情節的詳盡描述,給人以獨特的感
受。例如《聞一多的說和做》中的一處細節描寫,“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這一細節描寫再現了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深入感知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和品格,表現出了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治學嚴謹的精神,從而使學生明白做事就要如此。
二、推敲字詞,研讀文本,體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層意思
1.抓住語言描寫,細細品味,深入理解文意
例如,在《蘆花蕩》一文中,讓學生仔細品味“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誰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一句語言描寫,這說明了老頭子對自己船技的自信,但是,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來自于他高超的水上功夫和他對水淀的熟悉,以及他對敵人的藐視和無所畏懼。從而使學生走進文本,深入理解文意,體味當時的人們盡自己所有的努力抗日,可見人們高尚的素質也傳達出了敵人的殘忍。
2.抓住關鍵詞,體會作者寫作用意,發掘文本深意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地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傲然”的字面意思是(1)高傲地。(2)堅強不屈的樣子。但是這里的“傲然”就必須要根據文章內容來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白楊禮贊》一文是借歌頌白楊樹歌頌北方的抗日軍民,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而這里的“傲然”正好將這種精神傳達出來。所以,我們不能僅憑字面意思去理解“傲然”的意思,要能夠指出“傲然”一詞在文中所蘊含的意思,其表現了整個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抗戰精神,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理解了“傲然”的深意。所以,在學習文章之時,要抓住關鍵詞,體會作者的用意,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三、通過品讀文章,使文中情景再現,體味作者想要表達的
情感
俗語有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不可否認,讀,是一種方式,其是一種融入文本、剖析文意、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語言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過讀,學生可以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聲音的形式傳達出來,通過聽覺享受,深入體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寫作的用意,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真正走進文章,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根據教學內容,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文章,理解文意,并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此一來,學生才能更好地將語言感悟和情感體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譬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時,學生通過對文中的父親穿過鐵道的不易,深刻體會父親對兒子深切和無私的愛。通過多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仔細研讀父親穿過鐵道時的這幾個動詞,走、探、攀、縮、微傾等,經過對這些動詞的推敲,體味父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父親穿過鐵道之時的艱難和努力,體會作者所傳達出來的一個父親對兒子真摯而無私的愛。
根據文章內容,找出關鍵之處,品味文章中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體悟文章所蘊含的寓意和道理,讓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章,深入對文章的學習,感知語言所帶來的樂趣、滿足和享受。毋庸置疑,這是學生愛上學習語文、增加語文知識積累并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語文教師應積極落實語文新課改的要求,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這也是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