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華
摘 要:學校教育關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思維能力是基礎,因此中學地理教學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介紹了中學地理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的八種思維能力,以及通過對素材的挖掘,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等,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進行闡述。
關鍵詞:思維能力;地理教學;生活現象
學校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思維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和關鍵,思維能力也是智力的核心。中學地理教學以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缺乏空間思維想象能力是學習地理的最大障礙,因此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地理應用能力,以便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綜合性與創新性人才。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常運用直觀教具和多媒體動畫,讓學生仔細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來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是學習地理的基本能力之一,形象思維能力的增強有助于提高地理學習成績,也會帶動其他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中學地理教材有著豐富的形象思維素材,即教具的直觀性和具體性。如果我們能利用好這些教具,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掌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教師也可以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片、聲像資料等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2.地理思維意識興趣的培養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啟發誘導,能調動學生的認知能力,循序漸進地深入挖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中。所以,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的條件、情境和場所,使學生能夠大膽地想象和聯想。例如,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時,學生往往很難把各要素聯系起來,此時老師就應該以區域地理環境為例,分析黃土高原由于人類過度破壞植被,導致氣候、水文、巖石、地貌、土壤、生物之間發生了哪些變化?用因果關系思考,進而得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征,為開啟學生的思維興趣創造了條件。
3.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指從特定的信息目標出發,向外輻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地理教學中通過繪圖、讀圖、析圖、實現圖文轉換,指導學生學習,能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樣既能讓學生懂得從圖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利用獲得的信息,直接或者間接地解決問題,還能教給學生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講“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教師通過邊講解邊畫板圖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然后讓學生自己畫三圈環流示意圖進行訓練,以后只要提到三圈環流,學生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完整畫面,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又如,在講授“必修三:如何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時,也利用發散性思維來解決這一問題。
筆者先設計對比學習松嫩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的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又設計讓學生從中國和美國的地理環境差異比較異同點,學生各抒己見,討論表達觀點。教師點評,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4.橫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橫向思維能力指對于不同事物進行相互比較的思維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氣旋與反氣旋的比較,在橫向思維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求同和求異。求同,即引導學生關注現象的共同點,從不同的現象中尋找所包含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例如,在講到降水類型時,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等雖然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其產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濕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隨著氣溫的降低,其中水汽冷卻凝結所致。求異,即引導學生關注現象之間的差異,揭示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差別。這是一種比較高級且擁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例如,中國與美國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差異的比較,可以讓學生知道環境和經濟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求異思維給學生帶來的思維過程遠遠超過求同思維,它們都有利于思維更好地發展。
5.縱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縱向思維能力指對于同一事物發生、發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維過程,即順著自己的問題向縱深方向發展,探根求源。例如,“鋒、鋒的類型、鋒的影響”的教學中就用了這種方法。教師向學生連續性地提問,這樣,每一個問題就成為發展學生思維的階梯,多個問題就形成一個問題鏈,學生明確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獲得理性認識,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又如,講“世界氣候”,引導學生讀圖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提出問題:(1)氣候類型分布規律?
(2)氣候特征?(3)植被類型?這些問題的層層深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
6.綜合分析問題思維的培養
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一個地理綜合體,又是各個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在理解某一地區地理特征的形成或某一地理事物特點的成因時,應該利用綜合分析的方法進行思考。例如,必修三“區域農業的發展”一節中,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分析,要從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地理環境兩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時不僅注意各要素分別產生的影響,還要注意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這些要素產生的共同影響。
7.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地理學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各種地理思維活動是借助各種形式的空間心理地圖來進行。例如,用教室創設地理空間意境,師生互動,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形象直觀,也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有效辦法之一。如,利用教室創設經緯網空間意境。建立經緯網要找準切入點,按座位劃分經緯度,面向講臺為北方,縱列為經線,橫排為緯線,橫排的中間一排為赤道,向前為北緯,向后為南緯,縱列正中間一列為本初子午線,向左為西經,向右為東經,再劃分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學生根據座位的位置判斷經緯度。并了解自己所處的國家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等,然后在研究性課上發言交流,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定位識圖能力。
二、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
1.挖掘教材中的思維素材
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思維素材,學生得到思維的鍛煉和發展,并掌握一定探究問題的思維技巧與方法,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如玻璃溫室和大棚的保溫原理和大氣的保溫原理是一樣的嗎?不同在哪里?當然,在學習教材知識時,思考無處不在,我們要充分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素材,要注意教材知識的拓展、延伸。
2.結合生活現象構建思維素材
地理來源于生活,聯系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挖掘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地理素材,把生活滲透到地理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認識世界,幫助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識。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知識,還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從而切實體會到地理的價值。地理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時,地理才富有生命力。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后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過程。例如,新疆風沙大的原因、要結合生活實際,先談實例或感受,再分析原因,如何趨利避害等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3.借助新聞媒體信息,搜集思維素材
平時注重收集新聞、報刊、網絡等傳媒中與地理有關的信息。挖掘時事素材中的地理元素,將時事地理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又能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還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例如,講“區域農業的發展”這一節時,講課前我引用了報刊上的一短文作為素材當引言,“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的萊斯特·布朗發出的‘誰來養活中國人的驚人之問。他預言:到2030年,‘誰也養活不了中國人的結論”面對這個問題,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陷入了迷茫,此時我說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找到推翻他觀點的證據。同時,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4.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師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盡量是一種程序性知識(為什么),減少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的描述。教師在授課時要引導學生不斷讀圖、視圖、分析、比較、聯系、歸納、概括,思維就不斷活躍發展,如我國北方水資源缺乏,教學中教師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畫,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的問題不可能有統一標準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習慣,重視豐富學生的感知,見多方能識廣。
綜上所述,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提高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