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雙偉
摘 要: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工作愈加重視,環境監察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執法手段,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作用顯著。本文對農村環境監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旨在加強農村環境監察執法能力的一些具體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 環境 監察 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102-02
作為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監察隨著我國環保事業的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在三十多年的實踐和發展中,積極履行了其污染減排的工作任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當前,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主戰場。環境監察在污染源監管、污染防治和環境責任的落實等方面,承擔著艱巨的任務。隨著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與實施,環境監察開始成為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執法手段。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環境監察的工作內涵不斷豐富,從單一的征收排污費,擴大到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況和對海洋及生態破壞事件實施現場監督、檢查,并參與處理,其涉及環境保護監管執法的各個領域。
1 我國農村環境監察開展現狀及不足
1996年,農村環境保護的職責劃歸國家環保總局,在《關于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對自然生態保護進行環境監理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的保障下,環境監察工作對農村環境的監督檢查職責得以明確。而隨著國家層面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地方監管”體系已初步形成,全國各市、縣均建立了環境監察機構,鎮一級的環境執法派出機構也紛紛設立,農村環境監察能力不斷加強。當前,在我國農村環境監察工作中,作為環境執法的主體,在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各級監察部門認真履行職責,能夠對重點減排工程、排污單位和行業做到日常監督和檢查,對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同時,隨著污染源在線監控能力的不斷提升,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環境監察隊伍更加有能力和信心,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保駕護航。
與城市環境監管和工業污染源監管不同,農村環境監察起步晚、涉及面廣,在監察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不足之處,尚無法滿足農村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一是各環保職能部門缺乏聯動,環境監察缺乏數據支撐。農村環境監察工作需要全面掌握監察對象的環境數據,而自然保護區、水源地、農業生產、畜牧養殖等監察對象,它們對環境的污染情況由不同業務部門提供,這些部門往往與環境監察機構沒有建立起溝通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導致執法過程中環境數據等基礎資料的缺失。二是現行法律、法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環境監察執法缺乏依據。農村環境污染來源復雜,而針對農村環境監察出臺的管理辦法、管理條例和工作指南屈指可數,導致面對不斷涌現的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執法監察機構缺乏強制執法的依據,不能依法履行執法職責。三是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在農村環境監察中,排污費征收、污染源監管、污染事故處理等監督執法工作,往往參與的部門眾多,執法隊伍的形式多樣,環境監察機構在環境保護中只是起到配合作用,無法真正做到專職環境監管的目的。
2 我國農村環境監察工作中問題解析
2.1 法律和標準滯后
開展農村環境監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來有效控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是農村環境監察執法所主要遵循的法律依據。但這些法律、法規和標準,雖然賦予環境監察部門應有的處罰權力,但在內容和標準上存在一定的不統一,同一違法行為往往處罰尺度相去甚遠,監察執法中容易產生法源沖突。同時部分法律法規存在可操作性差的問題,實際執行時往往困難重重,法規與違法行為可參照性差,無法有效懲治環境違法行為。
2.2 監察機構的缺位
農村環境監察執法機構作為環境執法的主體,單憑一己之力很難完全實現對農村環境的監督和檢查。當前我國農村環境監察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設施設備等方面力量薄弱,監察力量很難向基層開展,因此它需要在水利、林業、農業、畜牧、環保、財政和土地管理等眾多部門的協同和配合下,才能高效地進行環境監察執法工作。但由于當前全國范圍內的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垂直管理制度并未真正落實到位,地方政府各部門在環境監察上存在職責不清、權力重疊的問題。各相關部門從自身利益和角度出發,不作為、慢作為現象突出,導致農村環境監察工作無法有序開展。
2.3 環保政績觀錯位
農村環境監察力度不足,與地方政府的環保政績觀錯位密切相關。唯GDP論,仍然是許多地方政府官員奉行的政績觀,由于政績評價機制的不合理,為了吸引資金和企業入駐,發展地方經濟,許多地方通過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雖然在國家層面出臺了更加嚴厲的環境問責制度,但在現實中,很多地方官員仍將環境監察視作一項任務而被動作為。而環境監察部門作為政府行政部門的下屬,在經費和人員任命等環節都受制于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往往需要看地方長官的臉色行事。因此,由地方政府和環境監察機構的不作為、慢作為和亂作為,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
3 提升農村環境監察能力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環境監測法律法規
在法律平等、正義、權威原則的指導下,加強農村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當前環境監察機構的法律地位雖然得到明確,但具體有針對性的法律和管理辦法尚未配套出臺。因此應當在進一步明確農村環境監察責任、任務、范圍和實施的法律細則,加強法律法規的標準化和可操作性,使農村環境監察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加快有關環境監察方面重要法律的修訂工作,在標準和要求上與時俱進,增強法律的時效性,從而環境監察的執法能力,有效遏制環境違法行為。
3.2 監察機構下沉與區域聯動
有效解決基層環境監察斷層的問題,需要完善農村環境治理的機制和體制,在省、市、縣三級的基礎上,為鄉鎮級別的政府設置環境監察的編制和崗位,擴大環境監察的覆蓋面和觸及點。環境監察向基層下沉,能夠減少環境執法的中間環節,提高執法效率。同時積極構建區域和部門的聯動合作機制,在政府的主導下,不同區域、不同部門基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性,構建農村環境監察協作機制,通過信息共享、聯合檢查、協同處置等區域聯動合作,共同完成環境監察工作,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3 推行環境監察垂直管理
加快推進環境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是保障農村環境監察工作有序進行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環保垂直管理改革已經在河北、重慶等地完成了試點工作,在體制、機構、人員、執法、監察、監測和許可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構,形成了縣、地市、省三級環保部門垂直管理體系,有效地扭轉了過去環境監察職能交叉、力量分散和多頭執法的局面,各級環境監察部門擁有了更加獨立執法實權,擺脫了地方政府的束縛,解決了農村環境監測分散性和區域性的弊端。但由于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復雜性,在機構隸屬、地方政府層級間事權、職能和職責等方面需要進行大幅度調整,因此這項改革的推進緩慢,需要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平穩持續的推進。
參考文獻
[1] 陸新元.環境執法的中流砥柱——環境監察三十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環境監察,2015(1):8-19.
[2] 劉侃,欒勝基.論中國農村環境管理體系的結構真空[J].生態經濟,2011(7):24-28,37.
[3] 徐震.圍繞三大責任主體,構建完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N].中國環報,2014-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