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莎
摘 要:地質博物館主要對各種自然環境下產生的特殊地質標本進行收藏,這些標本不僅是大自然的精華,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博物館在收藏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其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還要重點發揮其科普教育功能,以使其價值得到延伸與發揮。科普教育力度加深,收藏的地質標本知識便會為更多人所知所了解,這也屬于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基于此,相關人員還要對該功能發揮的方式進行探索,對相關方案進行制定。
關鍵詞:博物館 科普教育 功能發揮 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1(c)-0254-02
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對象除了學生外,還有其他普通游客,為了使科普教育功能得到完全發揮,相關人員需要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設計不同的科普方案。還要針對博物館的科普現狀,提出改善措施,找到促進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發展的優化對策。在制定方案時,還要做好科普對象分析工作,對其偏好、認知以及消費行為等進行分析,這些內容將成為科普宣傳的參考依據。本文主要針對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的發揮進行討論。
1 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分析
地質博物館專門收藏各種地質條件標本、各種動物化石、珍貴礦產等,這些收藏品以實物、電子書及視頻形式存在,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了解這些館藏品。這些館藏品雖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但博物館要做的是將其與實際聯系起來,使其發揮實際價值,即科普教育價值[1]。這種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價值具有很顯著的特殊性,其與學校教育有異同之處。雖然兩者都具有傳播知識功能,擔負著社會教育任務,在教育中,都要緊隨時代發展要求,進行教育創新,但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這些不同主要體現在服務對象以及教育平臺以及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上。博物館對服務對象沒有任何限制要求,其具有廣泛性特點,教育平臺更加廣闊,地質博物館主要通過展覽或講解館藏品等方式來達到科普目的,科普方式具有多元化特點,而學校受眾群體只是學生,教育平臺只有教室,教育方式也是以教材為參考,其在教育范圍、教育角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限制,但其教育成果比較顯著。基于兩者的異同點,兩者可以起到優勢互補作用,學校與博物館之間還要加強聯系與合作,以使學生能將真實藏品與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最終達到更高的科普教育效果。
地質博物館教育與其他社會教育也存在異同之處,這里的社會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機構的教育。對于這些教育團體來說,地質博物館可以為其提供一個正式的教育、娛樂以及互動場所,脫離家庭氛圍或社會機構內部氛圍,所有的成員都會處于一種放松狀態,在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以及成員互動中,這些成員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融洽,而博物館提供的館藏品科普內容也會豐富成員的精神內涵,使成員的文化知識基礎更良好。地質博物館不會強求成員必須接受服務項目,所以成員可以有選擇的確定服務項目,由此可見博物館也充當著社會大學的角色。
2 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中的問題
2.1 宣傳力度小
地質博物館的性質是為社會服務的公開機構,其開辦目的不在于營利,而是在于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地質礦產等。地質博物館的經營費用有限,所以其花費在宣傳方面的資金數量比較少,而多數人對其印象為嚴謹、古板等,宣傳力度較小,根本不能扭轉人們的印象[2]。雖然很多地質博物館會選擇免費方式來吸引游客,但因其宣傳力度小,所以很多人并不能慕名而來,目前博物館還需要加強多媒體宣傳力度,使其科普教育受眾群體更多。
2.2 講解水平有待提高
科普教育需要在人的引導下完成,無論是現場講解還是視頻講解,都對講解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講解人員無法對館藏品的相關知識內容了如指掌,娓娓道來,也就無法創造情境,使人員深入其中,最終的科普教育成果自然不理想。在實際中,地質博物館的游客較少,這使講解人員多有懈怠,很多講解人員并不能詳細介紹館藏品,所以游客對館藏品的好奇心和興趣很低,地質博物館還應加強人員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素質,使其都能做好本職工作。
2.3 項目互動度低
在地質博物館中,收藏的成品經濟價值較高,且很容易損壞,所以其一般以展覽陳列形式出現,游客只能參觀,只能被動傾聽講解人員講述,無法使游客參與其中,游客與項目之間的互動度會很低,游客體驗感不強,其對科普教育的新鮮感會慢慢降低,最終也不會對收藏品產生深刻印象[3]。
2.4 服務設施不完善
地質博物館的面積規模大小不應成為服務設施完善程度的影響因素,在實際中,有的地質博物館規模較小,其服務設施也處于不完善狀態,不僅指休息的座椅、收納柜或垃圾箱等,還指項目服務設施,即電子產品或其他的多媒體展覽平臺匱乏。這種博物館完全不能滿足游客需求,所以游客數量會很少,科普教育成果也不會很理想。
3 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發揮措施
3.1 辦好陳列展覽
地質博物館主要依靠陳列展覽方式,推廣館藏品,使更多的人將知識與實物聯系起來。展覽平臺以及講解方式的獨特性都可以使游客深入其中,講解人員便可以把握此機會,進行科普教育。新時期,地質博物館還要做好陳列展覽創新工作,使其打破傳統展覽形式桎梏,注重發揮科普教育功能,并在科普工作中扮演好社會大學的角色。在陳列展覽過程中,應使展覽方式更加多元,展覽層次更加豐富,避免傳統中館藏品展示,游客純觀賞的單調形式。博物館還應針對不同的服務人群,提供不同知識層面的資料和展示平臺,使各種人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展覽形式,如此這些人員才能將科普教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文化知識,其文化底蘊才能得到豐富。
3.2 加強項目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地質博物館若想取得良好的科普教育成果,還需加強自身建設,使相關的設施服務以及講解服務的水平都提高,如此游客才能享受到良好的科普服務,游客的學習需求以及互動參與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在項目建設中,地質博物館要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參考游客需求調查分析報告,做好硬件以及軟件建設工作。在設施服務建設方面,地質博物館要基于自身的發展現狀和規模大小,打造一個舒適、休閑輕松的科普教育環境,包括展覽廳以及各種功能空間等。
3.3 加強協作,提高宣傳力度
地質博物館要加大科普教育功能發揮力度,還需要與學校、社會機構以及其他地質博物館加強協作與聯系,在協作中,還要伴隨有效宣傳,使更多的人慕名而來。與博物館的協作,可以使館藏資源、資料實現共享,以加大項目建設力度,與社會機構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地質博物館的知名度變大。此外地質博物館還要利用多媒體手段來加強宣傳力度,以使科普教育對象更多。
4 結語
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現狀并不理想,這與其本身的缺陷有關,與宣傳和教育方式也有關,更與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程度低有關,相關人員要找到科普教育影響因素,采取積極措施來改善這種現狀,消除因素對科普教育效果的影響。此外,還要做好調查分析工作,使地質博物館的教育方式滿足科普服務對象的要求。地質博物館還要加強建設力度,使館藏資源更加豐富多元,使其為科普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郭然.山西地質博物館特色科普教育活動[J].化石,2018(3):15-16.
[2] 廖珊,龔淼,鐘琦.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科普實踐與創新[J].國土資源導刊,2018,15(2):91-96.
[3] 侯曉慧.嚴智怡的博物館科普教育思想與實踐——從1919年天津博物院的“觀鯨會”談起[J].博物院,2018(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