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組成簡單電路的基本器件,能用電路符號畫出簡單的電路圖,能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會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電器設備,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學生在這節課內容的學習上沒有多大障礙。但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和電路連接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因此,本節課旨在通過學生自主設計電路圖,自主探究,從而得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這也體現了物理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物理概念,從物理學的視角去認識客觀事物存在的內在規律。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物理(北師大版)第十一章第六節。從本章的結構上看,在學習電流之后,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物質對電流的阻礙作用是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物質導電性能存在差別,也為第七節探究電阻的影響因素和第八節滑動變阻器做知識儲備。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也比較熟悉。通過本節的學習主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區分導體和絕緣體,認識到導體和絕緣體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通過改變外界條件可以使同一種物質的導體性改變。在生活中增強安全用電意識,并且試著從微觀的角度解釋導體導電的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物質的導電性,知道常見的導體、絕緣體及其應用
2.通過演示實驗明白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可以發生相互轉化。
3.通過自主設計電路和實物圖的連接,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電路圖的連接方法和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設計實驗,讓學生重視物理的實驗探究過程,了解實驗探究方法,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導體和絕緣體的轉化讓學生體會到轉化的物理觀念,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生根據自主設計的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2.電流表的使用。
3.知道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4.知道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明確界限。
教學難點:
1.自主設計實驗電路圖檢測物質的導電性。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法、創設情境法、問題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器材】
多媒體、導線(U形頭和鱷魚夾)、電池、演示電流表、開關、小燈泡、干木條、硬幣、廢燈泡燈芯、酒精燈、火柴、橡皮、鉛筆芯、硝酸鉀溶液、粉筆。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情景引入:將一根導線去掉一部分橡膠皮,露出金屬線。
問:為什么金屬線要用橡膠皮把它包起來呢?
二、學生探究實驗:驗證不同物質的導電性能
實驗材料:干木條、橡皮、回形針、鉛筆芯、粉筆、硬幣、硝酸鉀溶液。
環節一:請學生猜測哪些物質容易導電?哪些物質不容易導電?
環節二:學生小組合作設計電路,連接實物圖并進行檢測。
(可能設計的電路圖:電源、導線、開關、電流表、燈泡;設計二:電源、導線、開關、電流表)
環節三:將實驗現象(電流表讀數、燈泡是否發光)
分析實驗數據:在電路中接入回形針、鉛筆芯、硬幣,電流表有讀數,燈泡發光,說明這些物體是容易導電的。接入干木條、橡皮、粉筆、電流表沒有讀數,燈泡也不發光,說明這些物體是不容易導電的。
第一種電路驗證不出硝酸鉀溶液,進行點評。
三、導體和絕緣體的認識
我們按照物質是否可以導電的性質將物質分為導體和絕緣體。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導體。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為絕緣體。
問:請同學們說出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導體?哪些絕緣體?你是怎么判斷的?
問:人體是導體嗎?
問:食用油是導體嗎?(讓學生猜想)
演示實驗1:驗證食用油是否為導體。
問:玻璃是導體嗎?(讓學生猜想)
演示實驗2:驗證玻璃是否為導體。
問:玻璃是導體嗎?(讓學生猜想)
演示實驗3:驗證玻璃是否為導體。
經過科學家大量的實驗驗證,得出了一個常見物質的導電性能圖線。根據圖線回答以下問題:
(1)導電性能最強的物質;(2)導電性能最弱的物質;(3)哪兩種物質的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
問:家用的電線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不用銀做導線?
了解:銀作為導體的應用(例:銀同軸線)
問:導體和絕緣體有沒有明確的界限,當條件改變之后,絕緣體是否可以變為導體?(學生猜想)
演示實驗4:廢棄燈泡燈芯加熱后可以變為導體。
物質的導電性能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之后是可以改變的。絕緣體也可以變成導體。
思考與討論:
1.什么是半導體?半導體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2.導體為什么容易導電,絕緣體為什么不容易導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課后小結】(略)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