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摘 要:教育與生活相輔相成,生活是教育的基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生活化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主要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課程知識實踐,幫助學生培養生活化思維。主要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生活化思維的培養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思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倫理學與哲學觀點的集合,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生活化思維,要引導學生積極掌握課程知識點,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有效轉變,促使學生及時架構層次化、邏輯化的理論知識學習體系。新課改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做到校內外一體化,將課程知識積極融入生活化教學實踐中,有效延伸課堂活動,更好地發揮教學資源的育人功能[1]。積極采用生活化思維來引導學生,創新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運用生活化思維創設教學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來引導學生,同時意識到,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很強,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因此要想有效改變當前教學現狀,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來創造和諧、友好的學習環境,教師積極運用生活化思維來創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根據生活實際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將一些不易理解的學科內容及時以更形象、生活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例如,某初中在開展“和朋友在一起”這一課程實踐的環節,先將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探討相關的學科知識,將平時喜歡交流、性格外向的學生與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學生搭配,這樣做保證每個小組內成員的綜合實力不相上下,更好地體現出課堂分組教學實踐的有效性[2]。小組學習中,成員互相鼓勵和幫助,性格內向的學生在性格外向學生的帶領下激烈地探討起來,共同參與到“和朋友在一起”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善于運用生活化思維來指導學生,與此同時,學生的生活化思維得到了有效培養,運用生活化思維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二、運用生活化思維導入教學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以科學有效的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例如,某學校學生在學習“少年有夢”這一課程知識的環節,積極運用生活化思維來導入教學內容,學生了解到,做人一定要有夢想,因為有夢想就有希望,否則就如咸魚一般,在課程學習中學生更深地理解了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在孩童時期就樹立遠大志向,立志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運用生活化思維給學生講述一些偉人事跡,周總理從小就意識到,少年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更是與國家的興旺發達密不可分的[3]。另外利用大屏幕給學生播放孫楊自由泳的視頻、得獎圖片,以此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孫楊成為世界上首位在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自由泳上全部奪取過錦標賽金牌的運動員,運用生活思維來啟發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孫楊取得勝利的那刻,不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盡最大能力為中國游泳隊獲取金牌,捍衛了中國游泳隊在世界的地位。
三、運用生活化思維開展校內外一體化教學活動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積極開展校內外一體化教學活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來引導學生,有效發揮出教學資源的育人功能,運用生活化思維,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利用調研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揚起理想的風帆》德育一體化為例,引導學生認識自信的來源,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培養學生自信的品質,促使學生努力做一個有自信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信對成功的重要作用,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對學生進行有效點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道德與法治一體化課程知識[4]。
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來引導學生,運用生活化思維創設教學情境,將一些不易理解的學科內容及時以更形象、生活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生活化思維及時導入教學內容,學生了解到,做人一定要有夢想,積極開展校內外一體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信的來源,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培養學生自信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14(4):96.
[2]劉翠.初探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J].新課程(中學),2018(4):28.
[3]王禮敏.淺談生活化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2017(30):182.
[4]周寶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育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