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亮
摘 要:在人類中“形盲”比“色盲”多得多,有些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平面形狀,卻對三度性形體束手無策。一旦滿足了實際需要,大多數人就停步不前了,因而人們可以在平面形式的感受中獲得令人重視的準確性,但并未付出智慧與激情作進一步的努力,去理解充分存在于空間的形式。所以空間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才是對學生繪畫能力,乃至藝術能力升華的根本。
關鍵詞:平面;立體;思維
在藝術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們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盡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行容其內在的“真”,此“真”即是美。
——羅丹
美的展現是多種形態的,人們喜愛美,眼睛與心靈則是最大的收益者;美的創造亦是多姿多彩,而這一切都是手的勞動與創造。人們對眼睛的喜愛卻往往多于對手的愛護,就像藝術中我們對繪畫的喜愛與重視多于雕塑,我個人認為雕塑的學習比繪畫重要而且要優先。
素描是一種平面式的繪畫,在一紙的上面借助對層次、深度和明暗的探索,光與空間的表現,描繪壯麗的風景,生動的人物或動物,表達三維空間的概念。但它永遠是平面的,不能夠在空間立體真實的展現。雕塑則是完全的空間概念,這是素描與雕塑質的區別。
鑒賞雕塑藝術依賴于人對三維空間形狀的反應能力,要審視、理解雕塑在三維空間里的體,這與二維空間里鑒賞平面形式與輪廓形狀的藝術比較,需要鑒賞者有更加廣闊的思維和無限的想象力。不會分辨色彩的人被稱為“色盲”,無法掌握雕塑形體的人被稱為“形盲”,“形盲”中的“形”并非平面的二維形狀,而是立體的三維形體。
雖然學習了多年的素描,但我依然感覺對空間的層次、距離感有欠缺,而且與素描相比較我個人更喜歡雕塑,只是沒有學習的機會,于是我突發奇想,買來雕塑泥,找來幾本彼得·魯賓諾《雕塑技法頭像》的書,看過后照著做好骨架,準備我的雕塑體驗,進一步完善我對形體的感覺。
在多年的繪畫過程中,最熟悉的莫過于人物頭像寫生,于是我從基本的頭像塑形開始,不需要有任何的藝術表現,只要不偏離頭部的基本形態,能夠把握住形體的塑造足以,經過思考與選擇,因為人類的頭部是與頸部相連的,頸部成圓柱體托起成長方體的頭部,所以我找來一個細長的易拉罐作托底支柱,在它的身子上一圈一圈圍上可塑泥,好像圓柱體上套了長方體,(注:易拉罐在后來的文字里被稱為圓柱),圓柱要露出三分之一,作為后來脖頸的塑造,圓柱上的長方體要與圓柱成傾斜角,這是我在大一解剖課上學到的知識,即為了避免頭部的形態顯得僵死。用刀按照頭骨的形狀把橢圓削成近似一個球體與偏橢圓體的結合,頭部的形態就基本做好了。然后我們按照人類面部的比例,三庭五眼用刀畫出比例。
在雕頭像之前我們必須對頭像的基本形體,五官特征做到了解和掌握,這樣才會在雕刻時做到得心應手,首先知曉面部的幾處突起的骨點,頭頂尖骨,位于人的頭頂最高點,然后是正面的尾功骨,鼻骨和顴骨,下頜骨。
當我把雕像的初稿大體建立起來,眼睛、鼻子、嘴、臉的輪廓都已有了雛形,我感到我的思想突然定固了,他被局限于某個部位的表現而丟棄了整體,一切的思想源于平面的感受,我開始找來同學,觀察頭部的各個角度形狀,我俯視、仰視、傾視,每個角度都有其獨特之處,他們是體的組合,雖然我很早就知道,但卻從未如此真切的感受,我發覺繪畫是如此的虛偽,只能用來觀看,而雕塑卻是如此的真實,可以用來觸摸,可以感受。我對多年來的基礎繪畫產生了懷疑、質問,如果不從繪畫學起而從雕塑開始,那樣現在的我對空間與形體將會有怎樣的感受,我的繪畫理解又會怎樣?
我會先從認識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烏東、羅丹、利利安、博洛尼亞等了解羅馬,知曉圣經中的人物。我會有一雙大而厚實的手掌,粗粗的手指,我會站立著思考,不必坐在那里兩眼發呆,思考空間,思考體積而不是輪廓,我的所有作品都可以在手中把玩,即使破碎。突然有一天,我拿起筆想要記錄些什么,卻發現畫出的線是直的,描繪的不再是一個方向的樣貌,他立體感實足,堅實而有力。
記得初學繪畫,老師對我的要求首先是形體的準確性,形不準一切都是徒勞,其次是明暗、光影,就是立體效果,同學們對形體的感覺總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指責是常有的,因此在形體的訓練上要花大量的時間通過平面表現去探索思考,但是相比之下我的形體繪畫總是比其他同學準確些,空間感也較強,現在的體會是小時候喜歡用黃泥捏泥人的原因吧。小的時候,我喜歡動手去做喜歡的東西,用家前的黃土做泥人、坦克、小狗,用紙或紙殼做軍艦,做吊車,做推土機、貨車,這些都是立體形態,要考慮到要做東西的各個方面,每個面的形狀功能必須要考慮周全,不然就會影響整個形態。
我認為現在的大多數將要或已考上藝術院校的學生都缺乏對形體的理解與掌握,所畫出的作品盡是依葫蘆畫瓢式,平淡無味,缺乏生動、空間形態的感覺,而在藝術生的繪畫學習中如果沒有考入雕塑,而自己對雕塑空間形象缺乏信心,則很少有人嘗試,親手塑一件喜歡的作品,同時也會發現自己在繪畫上的欠缺。所以空間立體造型的實際操作才是對學生繪畫能力,乃至藝術能力升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