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霞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從其產生、發展那天起就天然地孕育著繁瑣性與枯燥性。那么在落實以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今天,如何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背景,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創新性地讓單調干癟的數學課堂豐富活躍起來,進而培養出具有健全公民素質、優秀學業基礎和視野開闊的現代學子,就成為當代數學教師避之不過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課堂轉型
一、課堂轉型創新是基礎
1.課堂的靈活性
前不久語文老師在《愚公移山》的課堂上,就愚公是移山還是搬家的問題展開一場辯論,瞬間點燃了學生的熱情。他們通過估算扁擔所稱物體質量,并把山估算成一個圓錐體,求出體積,最后求出的時間竟然是至少十幾億年。有理有據的例證,形象具體的數學模型,讓大家震撼不已。讓單調的定理活起來,讓枯燥的公式動起來,數學遇到生活就產生別樣的效果,看到了學生為數學燃起的激情。
2.課堂的拓展性
把增強挑戰和培養學生超越自我能力作為目標,通過數學魔方學生動手游戲,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用能夠動態展現數與形變化的Z+Z學習,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圖形的變化;開設微課堂,把專題知識講座與互動學習結合起來,在直觀便利講解的同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動手查閱、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出題,自行講解,線上微課,線下筆記,數學精英相互學習,在快樂中提升學生能力,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形式中培養出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造意識。
二、課堂轉型融合是關鍵
我們談到的融合不僅要把靈活課堂、拓展課堂及微課堂結合起來,而且要充分借助其他學科的優勢達到豐富數學教學的目的。與同樣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相區別的是,數學學科本身并沒有太過豐富的表現形式。想要引導學生透過數字、圖形真實地觸摸其背后的價值與觀念,就要挖掘數學學科在知識系統之外的教育意義,尋找數學學科的多種可能性。既然語文學科可以把詩詞朗誦搬上舞臺,我們為什么不能通過一種載體把數學學科也通過這種形式表現出來呢?
數學家朗之萬曾說:“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歷史百利而無一弊。”于是,我們嘗試著從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入手,因為數學文化的內涵不僅表現在知識本身,還寓于它的歷史,同時,數學學科有自己的語言,并且這種語言是感性與理性的集合。如果借助聲情并茂的舞臺劇,將問題情景化、具體化,來表達中國傳統的思辨精神和西方求實的探究精神,來表現中西方數學思想的碰撞,以真實、動態的形式融入我們數學文化之中,必然能給學生帶來更加寬廣的視角和格局,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和鼓舞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探究的熱情的目的。通過討論此種數學劇的可行性,圍繞核心素養養成設定初步教育目標,利用寒假,我們指導和組織學生采取學習小組的形式準備劇本、道具,要求初一年級的20個班,每個班級演繹一位數學大師的事跡或者數學故事,這就是開學之后拉開帷幕的大型數學劇《數學王國》。整個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分別飾演者編劇、導演、演員各個不同的角色,把原本陌生的姓名變成了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出乎意料的把數學、歷史、文化和戲曲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出一個近乎完美的跨學科教學體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三、課堂轉型發展是目的
教育的發展集中表現在對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效果的促進上。我們驚喜地發現,每個班級的學生,為了完成各自的劇目,查閱了大量的人物傳記和數學史料;為了獲得更好的舞臺效果,學生對劇本刪繁就簡,一遍遍地斟酌、修改、打磨,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學生積極進取、認真團結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學生導演組根據劇本的需要選角,經過一次次排練,臺上的小演員們不論主角、配角,都臺詞流利,聲情俱茂;挖窗戶、貼彩紙、涂色、支轎子把手,用冰箱包裝紙箱做轎子,動手、動腦,學生對道具的創意令人嘆為觀止。
在踐行開創性教育理念過程中,老師針對已經相對成型的劇本展開新一輪的教研,在塑造戲劇人物、創設戲劇沖突、臺詞的修改上精益求精,不僅要體現學生基本能力的提升,還能引發學生做出自我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在《楊輝幻方》一劇中,我們力圖表現其不懈探究,循其流而溯其源的精神;通過表現卡爾達諾竊取塔塔利亞的研究思路,成為站在前輩肩上的偉人的《方程之爭》,不僅拉開了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史的畫卷,而且引發了學生對他到底是繼承者、創造者還是剽竊者的思考。短短十幾分鐘的數學舞臺劇,讓數學靈動起來,開闊了數學的新視野,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們認為這在課堂轉型上是一種發展和進步。
既要靈活創新,又要貫通融合。將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內容整合到具有相同目的的課堂中來,寓教于樂,不斷批判、不斷鉆研、不斷完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課堂教學轉型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