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當以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教師比較重視課例的講解與分析,重視習題訓練以及相關人文因素挖掘,重視學生情感熏陶和影響,未能從語文文本出發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提升。對此,下面將針對如何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元素,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進行探討,以此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促成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細讀文本,挖掘文本潛在價值觀
能夠選入語文課本中的文本有著豐富的內涵,需要深入鉆研與探尋。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當細讀文本,主動走進文本,挖掘文本潛在的內隱價值,促使學生在解讀文本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對語文文本的研究可以發現,語文課文主要分為以下類型的題材——寫景、寫物、寫人、寫事,與這些類型題材相對應的文章都蘊含著潛在的價值觀,但容易被師生忽略。例如,有一篇名叫《橋》的文章,通常在閱讀它時,我們的學生往往只能注意到老支書在面對洪水侵蝕時的沉著以及對村民的關心,知道老支書是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但這篇文章所傳遞的不僅是老支書的良好品質,更深層次的內涵在于讓學生感受到老百姓和共產黨之間骨肉相連、同甘共苦的情感。這是這篇文章潛在的價值觀,是教學之中主要需要傳遞的價值觀。只有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深入了解,對其潛在的價值內核進行了深入鉆研,在具體教學之中,才會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地將這一內涵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愿意學習、樂于學習、敢于學習,以此達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目的。
二、情境再現,培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文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閱讀,機械地書寫與記憶,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文本中的語文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利用多媒體集聲像、文字、圖片、視頻等于一體的教學功能,采取讀、寫、畫等多種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將文本內涵和語言特點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心中,從而更好地啟迪學生學習思維。無論是小學抑或是中學,總會納入一些名家的詩作,這些詩歌雖然篇幅較短、字數較短,但在這短短的篇幅之中作者藝術性地將所要需傳遞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勾勒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本的深層次內容,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利用情境再現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拓展。通過生動具有畫面感的語言將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之中,并讓學生用手中的筆進行簡單的繪畫,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這種讀寫畫相結合的方式,以讀促畫、以寫促讀、以畫促讀能夠大幅度地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能有效地拓展學生學習思維能力。
三、經典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教材中收錄的文章有限,課堂教學實踐也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文章都一一講解,勢必會有某些閱讀類型的文章被忽略。因此,為了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元素,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文本積累。只有當學生的閱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會自行進行閱讀,才能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通過逐步的積累,也才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引導學生閱讀文質優美的篇章,讓其暢游在閱讀海洋中。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每一階段的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目標以及課文內容有選擇性地讓學生進行閱讀。低年齡段的學生應當多閱讀具有音韻美的詩文,在讀書聲中感受祖國的文化魅力;多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童話、神話和寓言,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文化種子。中高年級段的學生則需要多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寫出讀書感,將書中難以理解的地方標記下來,并在返校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從而幫助學生走進原著,走進文本。
四、暢所欲言,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會認、會讀、會寫、會說是語文學習最為基礎的教學目標。通過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雖然能很好地將自己的看法與感受書寫出來,但口語表達還不是那么流暢,有前言不搭后語的問題出現。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元素,探尋那些可以作為口語知識教學的內容,并將其單獨列出來,用專門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具體實踐之中,最好能夠以辯論賽的形式展開,激發學生的說話欲望,考驗學生邏輯思維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教師需要根據語文教材,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元素,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與素養水平,并且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格,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