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純子
摘 要:創造性的音樂活動體現在音樂學習的各個領域,不管在歌唱、器樂,還是鑒賞等音樂活動中,都應重視學生的體驗、積累,使他們能夠大膽地用聲音表現自己所感受到的,想象到的東西。創造性的音樂活動就是在各種音樂活動中,盡可能地使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
關鍵詞:音樂活動;創造能力;表現力
鼓勵學生創造,提高學生創造力是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后提出的重要問題。因此《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專門設置了“創造”領域教學,即興創造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分支。中小學音樂教師即興創造教學的開展現狀不足,有的教師對即興行為本身的認知不足,有的教師缺乏即興教學的有效方法,人們對即興教學,要么心存擔憂和畏懼,要么不愿意讓學生進行即興創造。對于嘗試對學生能否進行即興創造持懷疑態度。
一、積極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創設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就能主動參與,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二、豐富音樂活動,鼓勵學生即興創造
巴克林認為即興作為創造力基本形式,應該被人認為是創造性思維的助推力,因為它能激發孩子們運用想象力去創作原創音樂,并需要運用不同年齡斷孩子所能展示出的音樂結構表現力。即興創造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及音樂表演學習都非常有利,它是一項能夠使學生創造力得到完全發揮,又不受“音符”約束的創造活動。
音樂課堂中若加入即興活動環節,學生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發揮,也增添了教學的樂趣。即興創造的形式是多樣的,具體包括:
1.即興表演舞蹈。運用肢體和簡單的動作為歌曲伴舞,體會歌曲的情感。例如:在進行非洲鼓的節奏創編教學時,學生通過對非洲人民的風俗、音樂、舞蹈節奏的風格進行初步了解,設計了各組代表不同情緒的節奏型。最后的音樂實踐活動是讓學生按照各組設計的節奏設計相應的聲勢動作。教師先播放了有關非洲人民在固定節奏的重復下做出的具有非洲人民喜歡的聲勢動作,學生欣賞完以后發現非洲人民的聲勢動作與勞動分不開,教師以此來引導學生設計動作,他們有的設計了踩腳+鋤地的動作;有的設計了在勞作休息時拍手+放松的動作;有的設計的是呼喚大家勞動用手快速拍出聲音的嘴巴+根據節奏的搖臂動,有的是狩獵的動作。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即興創造中。最后的比拼是讓每組學生練好自己小組統一的動作。要求小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節奏下動作要整齊,有的小組分工合作迅速地定下了自己小組的動作,有的學生充當教練打節奏的喊口令,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活潑,身體動作具有可操控性,可供學生發揮的空間很大。
2.即興伴奏,學生選擇不同的小型打擊樂器自行設計創設節奏型為樂曲伴奏配伴奏。小型打擊樂器聲勢動作的即興一段時間之后讓小型打擊樂器聲勢以及動作均成為基性創作的材料,這樣可以創作多層次節奏的作品,他們將成為后續教育中取之不盡的記性素材。在即興伴奏活動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樂器操作能力,例如怎樣控制音色,只有掌握了這些音樂能力,學生才能夠在即興活動中表演更豐富也更有特色,同時這些學習需要逐步進行、分層掌握。
3.即興歌唱。針對學習過的歌曲,鼓勵學生即興表演,可融入其他音樂元素。學生在課堂上嘗試即興創作時教師首先要設置指導支撐條件,比如,可以提供一些音樂創作的背景元素,如音調、拍子和情緒,或者選定有旋律和節奏的樂思。一旦音樂的創作背景基調被建立起來,教師就能夠提供給學生一些指導方針——節拍的數量或者小節的數量、具體的音高、節奏的時值、節奏或者旋律的形式、表達的要素等進行即興創作指導。如果想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一首新學習的歌曲進行即興表演的話,在表演之前可以這樣詢問:(1)高潮部分是漸強還是突強?(2)節拍出現了從三拍子到四拍子的轉變么?(3)音色在哪一個樂句可以進行變換?(4)這里的音高唱起來舒服么?想過嘗試改變它么?(5)這個演唱速度怎么樣?若把它加快會產生怎樣的效果?(6)如果以新的演繹方式演唱它,愿意做怎樣的嘗試呢?
4.創作節奏.如列出所學節奏型、指定節拍數量,讓學生進行即興接龍游戲。教學生能夠用手勢、動作或聲響來創造不同時值的音符。如果學生可以自如地運用四份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附點音符等音型,學生在即興創作和表演完這些節奏之后,可以開展接龍活動,中間不能有停歇。先前學習的各種音樂元素,也可以運用到這中間來。每位學生的表演必須是清晰、明確的,要達到能夠交給全班學生的地步。
5.即興創作旋律。針對學生不同的水平,用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即興創作旋律,與教師開展一問一答式的回聲游戲。不同類型的即興創作,需要具備的音樂知識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即興旋律創作活動中,首先學生要具備音準能力,要能夠唱準旋律的音;其次,學生要對不同音符的時值有所了解,并對各種組合類型比較熟悉。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我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堅持運用以“發掘創造力”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通過為歌曲編歌詞,編配動作等方法,啟發學生展開擴散思維,使學生全身心地感受音樂、體會音樂。以演出、創作、欣賞多教學活動作為探索的手段,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強調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杜淑娟.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