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拓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至關重要的工作,課本中引用的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它們具有鮮明且典型的價值,但是我們在重視課本閱讀教學的同時也要對課外閱讀進行一定的引導,將課內外閱讀融會貫通,帶領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強理解能力,開辟課內外融通的快速通道。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內外;融通
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對課內文章進行拓展是必要的,也有助于開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課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但是教師對知識的拓展要有一個“度”,以課本內容為切入點,推薦課外讀物,真正將課內外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引領學生真正地愛上閱讀。
一、講述典型人物的經典故事
如何講述一個故事也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中要求最嚴格的就是對人物的塑造,在文學表達中,人物塑造是基本要求,每一個人物都是由各式各樣精彩的故事、動作、對話等塑造出來的。我們在學習課文中,如果能夠找到、了解其中典型人物的經典故事,這將對我們對課本理解、閱讀能力以及文學素養上都是較大的提升。比如在講授《草船借箭》的時候,這篇節選主要涉及“周瑜”“諸葛亮”“曹操”這三個人物,僅根據這一篇節選來講,我們能大概了解到這三個人物代表著三國的勢力,三個人脾氣性格各有不同,能看出來三個人處于對立面,但是并不能看出三個人物命運的交叉以及對立感。但是如果我們在進行課本講解的時候,引導學生對這些人物的故事盡心探究,那便能了解到魏蜀吳能夠三足鼎立,與這三個人的明爭暗斗有著莫大的干系。同時對學生來講,通過課外讀物對這些人的故事的探索的過程也是對知識的積累過程,對人物了解越多,閱讀的興趣也就越濃厚,真正地做到課內外知識的融通。
二、通過多視角把握文章主題
藝術對于美的呈現方式永遠都不是單一的,文學也是,對同一種景色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我們看了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主題也是一樣,同一個主題,可以根據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文學素材,又或者是不同的體裁來呈現在大家面前,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著手閱讀文章,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探討,在豐富學生閱讀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所要表達情感的感知能力。
就比如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記敘文,講述的是小駱駝因為被伙伴嘲笑自己的外表很自卑,但是在體會到自己身體巨大的用處后開始為自己感到驕傲。表達這樣的主題的故事一向很多,我們可以適當地引入幾篇文章,比如《風和太陽》《小馬過河》,讓學生在閱讀了文章后將幾篇文章表達的共同主題提煉出來,引導學生理解其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樹立自信心,但同時應該引領學生分析出幾篇文章所表達意思的不同點,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知,使其不僅僅浮于表面,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添了閱讀情趣以及閱讀的體驗感。
三、串聯式印證藝術手法的表達特質
在一篇文章的形成過程中,一般會運用到多種的藝術手法,但是一篇文章中總會有一種藝術手法是格外出彩的。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將文章讀過去了就叫閱讀,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的不僅僅只是文本,更重要的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如果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深刻洞察一種藝術手法,那將是一個十分美妙的過程。而對同一個藝術手法,學生接觸得越多,能夠印證的文章越多,學生的體驗就更加的豐富,所形成的理解能力以及鑒賞能力也就越強。
比如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選段中,就運用了大量的襯托的手法,先是對喝酒的描寫,“三碗不過岡”的酒,武松卻一連喝了十二碗,而且沒有酒醉的意向,直接說明了武松等梁山好漢大口喝酒的豪爽性格,同時也襯托了武松神力無窮。在同一選段中,通過大家對老虎的談論“吃了多少人”以及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為老虎造勢:“虎聲”“虎招”,表面上描寫老虎有多么的兇猛,實際上是為了給武松的出場造勢,襯托武松的勇猛。
同時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也有很多襯托的手法,比如“云長溫酒斬華雄”,作者沒有對兩人的對峙進行正面描寫,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環境描寫來襯托關云長的神威。
四、對語言風格進行并列性欣賞
語言是一門學問,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場景該說什么樣的話,都是值得考究的問題,而對語言的描述主要體現在一些小說或者故事里面,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從一開始對王熙鳳語言的描寫如“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無一不體現著王熙鳳的能言善道。而老師應該在通過這一片段的學習引入《紅樓夢》中王熙鳳其他的語言動作描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人物,從語言來欣賞人物也是閱讀的一種享受。
教材中的課文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閱讀教學中,如何結合這種案例引入其他優秀的文章,能夠在豐富學生閱讀量的同時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做到真正的課內外融通是教師必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金和.見樹木,更要見森林:課內外融通的幾種閱讀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7(28):40-42.
[2]高浴.練習融通 對比揣摩 鏈接整合:小學閱讀教學統整策略淺談[J].寫作(下旬刊),2017(1).